回覆列表
  • 1 # 一起學連鎖

    家附近一家開了20多年的小麵館聽說要關門了,老闆今年快80了,是真做不動了,兒孫也不想做這個吃苦的買賣,老爺子只好關門,頤養天年了。

    這個小麵館神奇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20年只漲過兩次價,另一個是廚房找不到什麼雞精味精,純筒骨+鱔骨+鴿子架熬湯,只加鹽,料酒,做簡單調味,味道鮮純,老少皆宜。

    周圍街坊鄰居都很喜歡這個小店,價格實惠,味道好,經常飯點的時候是門口排隊。

    但就這麼一個符合老百姓需求的麵館還是開不下去了,一個是老闆年紀偏高,身體吃不消,另外,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利潤越來越少。

    老闆自己也說過,這個麵館如果價格也漲到像大商場裡20多到30幾塊錢一碗的話,估計周圍鄰居就不會來了,畢竟都是居家過日子的,

    另外一直沒開分店的原因,是老闆對品質要求很高,別人不會像他這麼用心,壞了招牌,寧願不做。

    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路邊的奶茶,雞排,炸雞等連鎖小吃店,一樣面臨高房租和人工的壓力,食材還是沒有這麼健康和新鮮的,但人家怎麼就可以開出幾十家,上百家的規模?

    還有現在很多隻做純外賣的餐飲品牌,什麼粥店,什麼炒飯店的,單品牌居然也可以有200-400家的規模。

    難道他們有什麼秘籍嗎?

    我個人覺得,這些不起眼,甚至餐品也不是主打健康的餐飲品牌,之所以能野蠻生長起來,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 他們的顧客群很聚焦,主要針對20幾歲的年輕群體,這部分群體要求不高,但消費頻次高,在意口感味覺,不關心什麼健康新鮮話題;

    二、 品牌在取得初步市場認可後,以低門檻,例如1-2萬的加盟費,快速開放加盟,短期內追求開店數量,形成規模效應,讓人覺得幾乎每個街口都有他們的店;

    三、 採取自然淘汰法則,一些不合格的加盟商,讓市場淘汰他,再招新人來頂替,所以關門的加盟商也不少,只不過基數大,加上後續的加盟商上來快,所以並沒有察覺他生意不好,開店總數是不斷上漲的,然後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加盟。

    而我們傳統的餐飲老店,就靠老闆一家在慢慢積累和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都遠遠落後,而且客群也以中老年為主,年輕人比例很少,逐漸被邊緣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哪怕他食材很好,價格也實惠,但註定沒落,

    因為小年輕消費者首先考慮的不是便宜實惠。

    很難說這是劣幣淘汰良幣的結果,因為當初那些看著髒亂差的小店也透過不斷品牌形象升級,餐品的迭代,供應鏈的配套完善,逐漸正規化,再拿到融資的話,說不定下一個餐飲巨頭就會誕生,沒人在意出身,只在意是否順應時代和消費者需求。

    無論如何,還是感謝那些曾經帶給我們無限回憶的餐飲老店,希望他們珍重,可以一直堅持自己的風格,還可以賺到足夠的利潤而運營下去,讓我們的餐飲選擇可以更多。

  • 2 # 連鎖人劉鋼權

    “匠人精神”的本質就註定匠人情懷餐飲店的競爭力有限。“匠人”的工匠精神是對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理念。耐心、緩慢、堅持、少量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匠人情懷的餐廳不可能大量複製、快速擴張佔有市場,因此,匠人情懷的餐廳服務能力有限,註定只能服務少量特定人群。缺少競爭力。

    同時,現如今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正處於快速、模式化、標準化的階段,以結果為導向的趨勢下,短平快、穩準狠是基本常態,花費很多精力製作一件精緻的作品已經逐漸被經濟大潮淹沒。

    街邊連鎖小吃店正好符合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連鎖的本質標準化的複製,他不需要追求卓越的品質,只需要滿足客戶群體對小吃最低品質要求就好。這樣的產品容易被標準化,形成規模化生產。並且產品的平均成本大大降低,更容易生存、更具有競爭力。

  • 3 # 餐先鋒選址

    這個問題有一定道理但太絕對!

    一方面,“匠人情懷”並不一定有“匠人”的能力!

    你自認為你有匠人精神,在用心打磨產品,你的菜品味道天下第一!But,那只是你自己認為!顧客不一定買賬!顧客覺得好才是好!另一方面,真正的“匠人”,在不同的土壤裡,有不同的待遇:

    再一方面,隨著連鎖餐飲門店的發展,標準化,中央廚房越來越普及,這種高效率,不依賴廚師的模式越來越受歡迎!失很多依賴廚師的品類逐漸被淘汰!導致越來越多的廚師從業者不願意再從事這個行業!逐漸成了另外一種現象:有有思想的廚師都轉行當老闆了,而且整天想的都是怎麼去廚師化!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有了題主說的結果!

    但作為吃貨,還是呼喚更多真正的“匠人”店,給我們獻上標準化不能做出來的美食!

  • 4 # 大武漢美食榜

    不管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也好,還是章丘鐵鍋的師傅們,匠人情懷店,側重點在技術與情懷,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並且做到極致,手藝第一,盈利其次。

    2008年,南韓中央銀行對全球41個國家百年以上的傳統老店進行過統計,全球5586家經營了超過200家的老店,其中日本的傳統老店有3146家。同時,日本千年老店有7家,五百歲以上老店有32家,中國為0家。

    一百五十歲以上的老店來統計,日本超過5萬家,而中國僅有5家:六必居醬園、剪刀老字號張小泉、中藥老字號陳李濟、同仁堂及涼茶老字號王老吉。

    “世界再吵雜,匠人的內心 絕對是安靜的,面對大自然森林的素材,有得先成就它 它才可能成就我,我知道手工人 往往意味著固執 緩慢 少量 勞作。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 專注 技藝 對完美的追求。”李宗盛的概括大底不錯。匠人精神,是受人尊敬的,是精神層面的事物。

    與王老吉、六必居的少數大興不同的是,匠人在更多時候,意味著小而精,不可能批次化生產與複製,而且多半是家族傳承或者師承,是脫離工業化革命時代的代表,走的是復古型路線,註定了是小眾,是進博物館或者非遺名單的。

    據2015年《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查》,中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佈在農村、近7成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近6成尚未找到繼承人、近7成受訪者對傳統手工的學習意願不高。

    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曾提及,雲南烏銅走銀。烏銅走銀創立於清朝雍正年間,在中國工藝美術界與北京景泰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可自古烏銅走銀家訓極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第六代唯一傳承人金永才的兩個女兒,也只能眼看著父親的手藝而不得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3》之陝西名菜“花打四門”更是一度瀕臨失傳。鍋底溫度需在600℃~800℃,鍋內溫度達200℃,飛火炒菜,前後左右,菜隨瓢走,大開大合,火焰磅礴,能做好這道菜需要極高的技藝。

    其實,匠人店的問題,大概在於繼承人的缺失、料理人水平的不穩定性、以及以次充好的假匠人的泛濫成災(各種講故事造就的匠人存疑),特別是在面對資本力量、工業化生產時的迷惘。因為缺利、太小眾,匠人店不會是市場的主流,資本也不會眷顧,除非資本認識到有批次化生產之可能或者在高階市場有利可圖。

    街邊小吃連鎖店,側重點在生存與賺錢,以及資本、家庭的全力支援。吉祥餛飩、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煎餅果子、蘭州拉麵、熱乾麵,火遍大江南北。

    考察其背後,要麼有資本的進入,比如武漢現在大火的四美包子,是麥當勞、聯想等企業出來的四位美女打造的,而包子技術與口味則是臺灣特色,引入資本。與此對應的是老字號袁大頭,還是一家店的存在,儘管日銷兩萬個,焉能與三十家四美抗衡?

    要麼是家庭支撐,每一家蘭州拉麵,都是青海人的一個小家庭在支撐,每一家沙縣小吃也同樣如此,他們背井離鄉,用家鄉的小吃打造出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勞動力是自己出,資本自己出,是將家庭的力量全部投入進去,是封建時代小作坊在現代的存留,他們求的是家庭生存,是利,奉行開放式的他們,也更容易與街坊鄰居打成一片,可以說更有煙火氣,更接地氣。

    故,匠人情懷店做不過街邊連鎖小吃店也就成了必然,同時也形成了前者是精神層面,後者是物質層面的怪圈。

    by舒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練球的時候怎麼練投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