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允痕

    在於個人審美的力度,從倫理道德上講是的,但從個人發展上也是迫不得已,我們不贊成曹操的這種做法,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曹操個人內心的良知,從儒家千年文化繼承發展看,曹操也是受良心譴責的,否則也不會留疑冢72,我們常說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可他畢竟對內還是愧心的!

  • 2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孟子說:人不學而能謂之良能,不學而知謂之良知。其實,良知何謂尺度?它只是一個是非之心。良知原本就是知是知非的,知善知噁心的,它不僅是人的德性本源,也是人存在之本。它本身是存在的,是欲遮蔽了它。但是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良知。如何找回良知,即致,反思,自我內省,這個過程就是知行合一。

    事物之來

    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

    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

    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

    皆是牽於譭譽得喪

    不能實致良知耳

    曹操殺呂伯奢是三國演義的故事,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其真實性有待考證。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故事中其慌亂中殺呂伯奢並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顯然是牽於得喪,失次之行為。

  • 3 # GPY72117348

    何為良知,人之初性本善。何為尺度,每個人的善念都有,只是分為兩面性。也就是善與惡,慾望高一點和善念高一點的較量,也就成了良心的尺度,(有時善與惡只是一念之差)害人之心不可有,這就是念,善念有了,也就有了尺度。

  • 4 # 乏善可陳W

    假設曹操將呂伯奢滅門一案屬實,這就已經不能用違背良知來評判了。曹為朝廷欽犯,呂家若為其隱瞞就已經犯了法,但雖未盡忠卻全了義,孰是孰非不是本題重心,不予討論。站在曹操角度來看,呂家收留他是恩人,自以為是的誤會之後,被信任的人背叛氣憤一定是有的,甚至強過於剛開始就被拒之門外。再加上刺董在當時是壯舉是正義的,那麼舉報曹操就是為虎作倀,殺人就有了道德依據。後來發現是冤殺,逃跑的原因最少有一半應該是因為愧疚。路遇呂伯奢回來,大錯已經鑄成,乾脆斬草除根以免有礙復漢大業,這個理由非常冠冕堂皇。所以,根據當時的是非理論,成大事不拘小節,不可為圖全小義而失大節,留有用之身行大忠大義之事……類似的道德依據隨手撿幾個就能說服他心安理得的動手滅了呂伯奢。再說,演義裡本就是為了踩乎曹操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換作是劉備,結果肯定也一樣。頂多就是殺人時多了一道心理鬥爭的工序,知道殺錯後再痛哭流涕一番,遇到老呂再用嘴炮把他轟暈,最好是老呂自己把自己殺了……

    綜上,遇到政治,所有的道德都沒有底線。同理,心學不適合政治,心學弟子出仕甚至很多要隱瞞學派出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為自己孩子的藝術興趣愛好花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