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贛州頻道
-
2 # 小奧優選
恩施美景太多,以山水景觀為主,要說唯一性,有看點,還是當數恩施·梭布埡石林景區,4.6億年的滄海桑田,宛若海底迷宮。一米Sunny溫暖的鋪灑在古老的巖壁之上,你會陶醉其中,忘記時間的流逝。梭布埡石林海拔1100米,夏季氣候舒適,在景區入口觀景臺可以觀賞日出日落美景。
-
3 # 石榴哥哥愛旅遊
恩施是中國知名旅遊城市,被譽為“中國旅遊新發現”,是一個很值得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恩施的美在於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如果你來恩施旅遊,我一定會推薦你去這個景區,方能不算白來。
梭布埡石林景區
這裡被譽為“四億年地質奇觀,五千年巴人秘境”,還被稱為“世界第一奧陶紀石林”,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有著秀美壯麗的自然景觀和新奇獨特的民俗文化。景區平均海拔900多米,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植被良好,動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色迷人,被譽為“戴冠石林”、“天然氧吧”。
這裡是巴文化發源地之一,五千多年前,巴人就已經在此繁衍生息,這裡有最傳統的土家民俗文化,這裡是“歌舞的海洋”“浪漫的聖地”。大山之魂鑄就的土家漢子和清江之水孕育的土家女子,勤勞智慧、豁達樂觀、熱情浪漫。土家人為相親而聚於“土家女兒會”,青年男女以歌表愛,確定姻緣;他們為婚嫁喜事而揮淚,在哭嫁中感恩父母,在熱淚中讚美生活,回憶友情親情。現在的梭布埡石林,土家老人在吊腳樓裡守著春秋冬夏,土家火塘裡臘肉飄香,對歌臺上山歌嘹亮,鐵甲寨裡茅古斯舞動土家人的靈魂。
每年元旦期間舉辦的土家廟會,能讓你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土家年俗文化。殺年豬、吃刨湯、喝摔碗酒、體驗土家原生態山民歌、欣賞土家民俗表演。
-
4 # 真愛呀3
前段時間剛去過,長期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城市,終於有機會去恩施見識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到達恩施真是發現處處有美景,與科羅拉多媲美的恩施大峽谷,土司文化濃厚的恩施土司城,世界第一奧陶紀石林,每一處風景都深深的吸引著我,推薦大家去恩施玩~
回覆列表
旅遊恩施州境地形以山區為主,喀斯特地貌發育,溶洞溶窪眾多,,自然風光以“雄、奇、秀、幽、險”著稱,自然景觀有:位於恩施、利川、咸豐3縣市交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星斗山,位於宣恩、鶴峰、恩施和湖南桑植4縣市交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咸豐縣的坪壩營、唐崖河(黃金洞)、小南海,利川騰龍洞、佛寶山大峽谷、玉龍洞、水蓮洞,巴東神農溪、格子河石林、水布埡,恩施的梭步埡石林、恩施大峽谷、龍洞河風景區,建始縣野三河、黃鶴橋風景區,來鳳的仙佛寺風景區、卯洞風景區,鶴峰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木林子等。[26]
簡介圖片恩施大峽谷恩施大峽谷是國家AAAA級景區,峽谷全長108公里,以龐大著稱,峽谷中沐撫大小龍門6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百座獨峰,僅200米以上的獨立石峰就有30餘座,可謂舉世無雙。主要有大河碥、大小龍門、雲龍河瀑布、前山絕壁、馬寨絕壁、朝東巖隧道、車壩水庫、羅針田農莊、天樓地枕電站、銅盆水森林公園等11個景點。
恩施大峽谷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國家AAAA級景區,是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屬古蹟與建築類園林景觀民俗風景區,是以展示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休閒、旅遊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園和旅遊景點,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區、宗教展示區、休閒娛樂區三個主要區。這裡建有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主要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築、雕刻藝術。恩施土司城恩施龍鱗宮
恩施龍鱗宮是國家AAA級景區,屬地文景觀類洞穴風景區,龍麟宮俗稱“出水洞”,屬水旱兼備洞穴景觀,由水洞、幹洞和迷津洞組成,洞長2300多米,其中水洞“小三峽”長500多米,幹洞和迷津洞長1800多米。洞穴雄奇神秀、水陸兼備。洞內平均高度50米,寬30米。洞中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平均溫度20℃。龍麟宮的一罈、二府、三峽、九龍、十三廳和二十八珍奇等200多處景點分佈在水洞“小三峽”、幹洞和迷津洞中。恩施龍鱗宮梭布埡石林
梭布埡石林是國家AAAA級景區,因地質岩溶現象而形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以石林為主的地文景觀類風景區。梭布是土家語三個的意思,梭布埡即三個埡。景區平均海拔900多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被譽為“戴冠石林”、“天然氧吧”。梭布埡石林巴東神農溪
巴東神農溪是國家AAAAA級景區,屬典型的水域風光類生態旅遊風景區,神農溪發源於神農架南麓,全長60公里,自南向北,沿途接納17條支流。神農溪有千古之謎——古巴人“懸棺”和巖棺葬群,古棧道遺痕依稀可見,沿途可探尋古巴人的足跡。碗豆角木扁舟是神農溪儲存千年的原始交通運輸工具,土家縴夫是古巴人縴夫的活化石,是土家民族文化和縴夫文化的結合。巴東神農溪(5張)利川騰龍洞
利川騰龍洞由水洞、旱洞、鯰魚洞、涼風洞、獨家寨以及三個龍門、化仙坑等景區組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與旱洞相連,主洞與支洞互通,洞口垂直高度74米,寬64米,洞長52.5公里,專家認為該洞穴繫世界特級溶洞之一,位居世界第七,亞洲第一。2005年10月,騰龍洞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27] 利川騰龍洞文化編輯風俗居住土家人“所居必擇高嶺”,往往同姓數十戶或上百戶集聚而成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內,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時,只有土司、舍把、族長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樑畫柱,而一般土民,多編竹為牆,茅草蓋屋,若蓋瓦房,則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設有祖先神位,兩旁側室住人。側房內靠前處設火坑,置三腳架,用來架鍋做飯。側房近屋頂處,編竹為樓;樓底懸一木架。竹樓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燒火的熱氣,烘糧食、肉、木柴等。現土家房舍,多建“吊腳樓”式木板瓦房,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數姓一寨,居室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極為簡陋的所謂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蓋茅草的居室,另種是較好的即為吊腳樓。樓下養牲畜,樓上住人。堂屋一側為火屋,置有火坑,坑內建三腳架用以煮飯或炒菜,火坑後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間即為該家長者居住。衣著土家人“男女垂鬢,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過去,“男女服飾,以貧富分,貧者僅足蔽體,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上稱為“溪布”、“洞布”,多為青、藍二色。服裝式樣:青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裝全是大衣大袖,褲管也特別大;袖口與褲腿口都鑲上五寸來寬的花邊,與袖口褲腳口同一花色。婦女一般不纏足。男女喜包頭,纏黑、白長帕,四季不離。頭帕長達一丈多,纏成“人字路”式。對襟短衣,外套黑布單掛,稱為“鴉鵲褂”。以布纏腿,不常穿鞋。苗人服飾多種多樣,女裝一般為上裝無領斜襟、袖大而短、衣長至膝,即所為“前遮羞、後遮溝”、有顏色布作外託肩,袖口、襟邊均為花邊,下裝有褲和裙兩種,褲腳大而短,鑲有花邊,裙帶子多為甚密的摺裙,裙長至踝,內著長褲。男裝,老人無領,右斜襟,喜扎腰帶,青年則多穿對襟,7扣或9扣,袖長而口小,男女多包頭,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頭巾較長,常包成大盤。男女均扎綁腿。女性更多戴金銀手飾,項圈等。飲食恩施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當地餐飲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瀟湘鹹辣風格。特別是當地頗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遊人,比如有合渣、臘肉、土豆乾等。土家人吃食主要為雜糧,如苞谷、小米、蕎麥、紅苕等,吃大米較少。喜腥羶,好飲酒。以大塊大砣肉待客為至誠,若切剁太細,就會被譏為小氣、吝嗇。喝酒用土碗豪飲。對於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離辣椒,另有喝油茶的習慣。即“土家人以油炸黃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綠豆諸物,取水和油,貢茶葉作湯泡之,餉客致敬。”舊時還有咂酒習俗。 苗家飲食,多以苞谷,洋芋為主、較少大米。 喜食酸辣,好飲酒,紅白喜事或親友客人,常以酒款待。民歌特點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全面,與勞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清新悽豔、鄉土風俗、兒女情長,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優美襯詞的烘托,男女對唱的方式,唱白夾雜、歌舞並舉的“路數”,灑脫潑辣的抒懷,愛情婚姻的主題等,構成了恩施民歌獨特的地域特色。民歌1.《黃四姐》:至今已傳唱150多年,起源於建始縣三里鄉。是在恩施州廣泛流傳的土家族民歌經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節奏和生動歡樂的情愛內容,表現了青年男女互相愛慕追求、饋贈定情信物的情節,被譽為中國民歌中鮮豔盛開的奇葩,經歷百年而不衰。2、《龍船調》:是利川民歌,現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特點:歌詞質相通俗,朗朗上口,襯詞特多,音樂旋律起伏悠揚,音域寬廣,高亢婉轉。3、《柑子樹》:是表性很強的優秀民歌。“柑子樹來柑子葉,乾姊乾妹捨不得。柑子成樹樹成林,乾姊乾妹長成人。柑子結果姐出門,乾姊乾妹兩離分。”《柑子樹》歌詞巧妙運用諧音來詠歎乾姊乾妹的情戀,表達了土家先民對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強烈追求。4、《巴東石工號子》:表現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時配合勞動節奏喊唱的歌謠,7個土家漢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聲高過一聲的號子,用洪亮高亢的氣勢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齊心協力與樂天精神。5、《六口茶》,是恩施土苗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及其嚮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禮節。一口一問,一口一答,濃香釅醇,似嬌音纏綿;香甜不膩,似情人香吻;清爽神怡,似絃歌繞樑。歲月悠然,萬種風情;洗滌昏寐,婀娜搖曳。遠道慕名而來的遊客,喝完六口茶,經得茶娛道,也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六口茶”,在湖北土苗山寨,實際上寓含著:“親切歡迎,友誼長存”之意。舞蹈1、擺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宜紅茶(2張) “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迴旋擺”等;特點:土家擺手舞基本風格是以手的動作帶動身體轉動,左右擺動,雙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獷健美。2、撒爾嗬,又名跳喪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關是“撒爾嗬”的發源地,其唱腔古老獨特,其動作粗獷豪放,其鼓點明快、節奏感強。內容大多為追念死者的生平勞績,土家人把白喪事當作紅喜事來辦,把死亡看成登入極樂世界,表現了土家民族最質樸的生命觀。3、板凳龍舞,是苗族請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種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長蛇陣,手握板凳腿轉著火堆舞動,就像龍在騰飛。4、儺戲,本意是滿足人們的一種願望,驅逐疫鬼,消災納福,多為喜慶場合演出。表演形式豐富,融法事和戲劇於一體。唱腔音樂豐富多彩。獲獎劇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28] 風俗女兒會——被譽為渣廣椒(2張) “土家情人節”,是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月半節——又稱“鬼節”、“亡人節”,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其主要活動是祭祖,祭祖時燒紙錢,表示對已故親人的哀悼。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的女兒。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會對小生命的出世舉行熱烈慶典,俗稱“整祝米酒”。時間定於“洗三”那天,或定於滿月之際。無論地位貴賤,嬰兒的外祖母在這天都將享受到上等貴客的殊榮。哭嫁——土家族女兒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韻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對封建禮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種反叛,後來,逐漸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態。(哭嫁完全是一種熱熱鬧鬧的愛的慶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