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主案設計師李志鑫

    過完元宵節,才算過完年。月圓之夜,別忘了和家人在一起吃元宵,討個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的好意頭。一碗元宵,口感甜甜糯糯,滋味綿長;還融入了情感和回憶,在心中許久徘徊。

    我的祖籍是安徽桐城,出生在北京,自小幫家中從安徽帶來的老阿姨“楊嫂子”幹活。每年元宵節,我們家除了把過年的剩餘食物全部吃掉,還要依循家鄉傳統,自家包湯圓吃。

    元宵節前一天,楊嫂子就忙活開了,她差我出史家衚衕西口,過馬路到燈市東口去買兩斤湯圓粉、一小盒湯圓餡兒。我人小腿快,不一會兒就回來了,還沒上樓,就聞到滿樓道的芝麻香。

    原來,我去採買時,楊嫂子就在微火的煤爐上架起鐵鍋,翻炒著洗乾淨的黑芝麻。這是個技術活,火大了不行,會糊,吃著有苦味;火候不到也不行,吃著不香。所以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兩眼盯著鍋裡的芝麻,一下下翻炒,把芝麻上溼溼的水汽炒走。待芝麻在鍋中發出沙沙聲,馬上就要變色之時,火速倒在砧板上,讓它放涼。等待芝麻冷卻的這段時間,楊嫂把我買來的糯米麵和得軟硬適中,蓋塊溼布放一旁餳著,我則把買來的湯圓餡兒小心切成小方塊,再用手心揉成小球,放在小碗中備用。

    砧板上的芝麻涼了,只見楊嫂子拿個厚些的藍邊碗,碗口向外,雙手緊握,在芝麻上來回壓著,隨著芝麻啪啪的爆裂聲,香味瀰漫開來。當鍋再次架到火上,她把事先準備好的豬油放入鍋中,我家的豬油是雪白雪白的,楊嫂子告訴我,熬油一定要放些水,放過水熬出的油才會白。看著鍋中的油化成透明色,她再放入芝麻和瓜子仁,與白糖一起翻炒。當芝麻餡兒做好,放到溫熱,楊嫂子會遞給我一隻小匙:“別燙著,小點兒張嘴,嚐嚐夠不夠甜。”我來不急應聲,一滿匙入口。好香甜啊!芝麻和瓜子隨著豬油的潤滑,從口腔一下子就過了嗓子眼兒,在肚裡不見了。楊嫂子看我這可憐樣,一臉認真地說:“沒嚐出來?再吃一點兒吧,慢慢吃,吃多了容易拉肚子。”在那個年代能包湯圓,還吃得上兩種餡兒料的湯圓,實屬不易。

    包湯圓也是個技術活兒。在圓球上用食指輕壓一個小坑,食指與大姆指裡外配合順著坑邊輕輕揑,另一隻手慢慢轉動,小坑漸漸變成小?。洞越大,裝得餡料就越多。添入餡兒後把口封好,在手心裡小心揉兩下,表面無縫,湯圓也就做成了。

    還有一件與湯圓有關的事令我難忘。記得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班上轉來了一位上海同學,她叫娥。因娥初來北京,溝通上多有不便,鬧出不少笑話,她自己也很苦惱。我雖生在北京,但爸媽都是南方人,上海話我也懂幾句,就是身上的這點南方味兒,讓我們親近起來。

    一日放學後,娥拉我去她家,說要做好吃的給我吃。只見她滿臉帶笑的從門外搬進幾件用乾淨屜布蓋著的東西,開啟屜布,一個精美的小石磨呈現在眼前,旁邊有一些泡在盆裡的江米。娥得意地告訴我:“我們家從來不買外邊的東西,正月十五自己做湯圓。江米提前泡好,磨面、炒餡兒、自己包,新鮮又好吃。”說著,我們倆一個人搖著小磨把手,一個人抓著江米往磨口裡放。一粒粒溼滑而飽滿的江米順著十指落入石磨,那種感覺十分好玩。娥的媽媽下班回來後看我們在磨面,忙取來一塊事先磨好的面塊,我們便包起湯圓來。

    當我和娥各端著一碗湯圓,品味著它的香甜軟糯,相對而笑。很多年後,娥無意中提及這件事:“子春,你記得有一次正月十五我請你去我家吃湯圓嗎?其實我媽怕我來北京後不習慣常常擔心,我請你來我家,就是不想讓她擔心。”聽了這話,我不由地心生感動,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啊。

    關於正月十五的記憶,我還有許多——從猜燈謎,逛廟會,到楊嫂子給我做的燈心絨花棉窩。從呂恩阿姨的肉湯圓,到華芳阿姨做的無餡兒的酒釀實心元子……一切好似發生在昨天,親切而溫暖。

  • 2 # 每日三分鐘

    #丁酉新春# 元宵可以炸可以蒸。湯圓可以醪糟湯圓,醪糟可以自己做。醪糟煮元宵~最好是帶點兒度數的甜酒~

    酸菜炒湯圓大拌菜麻辣湯圓泡麵湯圓
  • 3 # 創設小工坊

    #元宵節#

    我們在陝西的南部,通常吃湯圓,每到正月十五,我們家會提起買好湯圓,有時候也會自己包湯圓。到正月十五早晨,媽媽就會把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端上桌子,通常是黑芝麻餡兒,吃完渾身溫暖甜蜜。我最愛吃的口味兒的元宵是菊花餡兒,聽起來是不是挺奇葩的?不過這種口味元宵真的香甜四溢清新爽口。

  • 4 # 節操300

    可能每個地方習俗不一樣,我們那不吃元宵,都是湯糰代替,而且當地人不吃芝麻等甜的,鹹黨當道。前年奶奶包了純肉蔥的,去年是蘿蔔絲肉的,今年再三要求下改為薺菜肉的了。還有肉的湯糰其實下面放菜葉子蒸,味道也不比煮的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如何討好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