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木樓涵真

    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探索人和自然界的關係,追求終極的生命真理。也就是探索並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道境界,個體生命與大自然和諧相融。

  • 2 # 文淵閣武狀元

    這個問題要講清楚首先要明白傳統文化是相對於什麼而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區別於西方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民族習俗風貌形成的地理群體文化特徵。

    也是相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前,中國儲存的獨特政治,社會,經濟等等文化特徵的總和。

    那麼這些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繫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係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係、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複雜社會關係、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範。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鬥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禮記`禮運》篇中提到的“大同”理念,後來成為儒家最高政治理想和社會形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探討一個看問題。就是近代的落後究竟是中國傳統文化落後與西方文化,還是隻是近代西方文化一時的領先。

    那麼首先得說一下西方哲學是以理性為核心的,絕對的理性也就是絕對的自私。西方文化偏頗的一點就是忽略了人是一個感性的動物特徵,不可能做到像計算機一樣毫無差錯的判斷執行。這是為什麼西方宗教革命建立了新的社會哲學卻依然不能替代宗教神學教化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哲學的研究形式運用的是分析解剖的方式。好的一面也就是研究西方近代科學對外部事物研究探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反映在幾次工業革命的領先上。但是也忽略了感性與理性是一個整體性的一面。

    反而這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天一合一”得到了統一。中國文化不會在人之外再建立一個高於人的存在“神”,而是讓人的感性和“道”的理性上做一個平等的統一。因而這也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補完了現代科學的課,短短几十年完成了西方社會近百年的現代化。傳統文化基於生活經驗的哲學與現在科學對客觀世界理性的認識,給中國現在化插上騰飛的雙翼。

    正如梁漱溟先生在近代提出全盤西化的時候大聲疾呼“中國文化不是落後而是走的太快”

    在物質不豐富的封建壓迫社會實現一種“大同”的政治理想並不具備充足的物質條件,所以往往儒家文化被統治階級加以利用曲改,打擊異己,加強統治。因而這也是中國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儒家進取哲學在中國古代士族中是一種主動擁抱的態度,但在民間最早確是被動輸入到最後才接受。中國為什麼選擇馬克思社會義,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國文化較早地有了“大同”社會理想。

    所以中國文化更具有未來的意義,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與現代科學結合走向“大同”社會,不是西方零和一的壓迫掠奪的社會形態。

  • 3 # 邢俊國

    中華專統文化是整體、辨證、多維、內斂,無論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還是美美與共,皆源於此。現實中的一統社會、混合經濟、辨證施治、共同發展,以及中醫、中餐、中華武術、中華軍事、中華文學,都是其源流的具體表徵。

    從根本上講,通歸於中華象形文字。文之初,皆為象形,隨著快捷拼音文字的出現,只有中國承續了象形文字,形成了漢字。

    因象形文字的視覺性特點,打破了地域性,賦予了它凝聚的專屬,其地域不斷擴充套件,人口持續增長、實力居高不下。何也?象形文字——漢字。

    而從大腦結構與功能來看,象形文字其音刺激使用者的左腦,其形作用人的右腦,故形成了左右雙腦平衡思維。而拼音文字只刺激使用人的左腦,從而形成強烈的左腦思維傾向,做事極端,不計後果,甚至消滅人類,毀滅全球,皆因所使用拼音文字具有音覺特點的易變性,及分裂性。

    由此看來。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本,拯救人類與世界之望!

  • 4 # n是名n

    中華文化的本質,依我看:

    拆開來,是“三分化用”,

    還回去,叫“一合成真”,

    側面看,就是個“不二的永恆”。

    所以總體上,是“一、二、三”的智慧。

    口號上要足夠簡潔明快,所以“中華”的本質就是“中華”,

    “中”是正正好的中,

    “華”是發揚光大的華,

    “中華”就是住在正正好的地方不斷髮揚光大。

    “文”就是“文飾”,一種外部的物理層的改造;

    “化”就是“變化”,一種內在本質的化學變化。

    “文化”就是通過量的積累不斷改善本質。

    “中、華、文、化”,就是住在正正好的地方,不斷髮揚光大,去感染周邊人世環境,使得整體趨向於本質上的同化。

    歷史上也一直都是這麼幹的,每次被家賊外寇打亂程式時,只要迴歸到“中華文化”的正途中,就又會自發的走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路上,直至修正這次範圍的內外錯誤,迎向更大範圍的人類危機。

    我覺得當前的問題還在內部,下層民智還不夠,上層太強悍制度也不行,重要的中層被打壓並壓縮,使得下層的上升空間有限卻需求旺盛,早晚要出事的。

    矛盾外部轉移和向古代轉移,越來越行不通了吧,自己不改變,文化掉駱駝的最後一根草,說不定啥時候就放上去了呢,牆倒眾人推的時候,就慘啦。

  • 5 # 問本

    傳統文化的本質,使以血脈為主線貫穿天、地、人的社會關係傳承有序!也可以參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可以總結成一個詞:規矩

  • 6 # 孤舟釣江雪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和”。

    無論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仁愛”,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墨家提倡的“非攻”“兼愛”,其核心的本質是“和”,正如我們經常講“以和為貴”“地利不如人和”。

    這裡的“和”,代表著國家、民族之間的和平,所以中國歷史上的中原政權很少主動入侵少數民族政權。中原國家之間的戰爭,其最終的目的也是和平。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國家在強大的過程中,反覆強調的也是和平崛起。

    同時,這個“和”,也代表著和諧,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再有,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比如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其核心的東西就是“不干涉人的行為,也不干涉大自然,任其自由生長”,墨家提倡的節儉,也包含著人不能對大自然過度攫取鞥,這些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和”字。

    我想,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們向全世界展示不同寫法的“和”字,其實就是在輸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

  • 7 # lihuazhang2017

    要講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要講中華民族的靈魂?要講中國文明的精髓?要講中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要講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必須在《四書五經》中貫穿五千年血脈中尋找!

    《尚書》記載,中中國人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尚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

    中中國人的老祖宗,是肆類於上帝的民族!這是中中國人的靈魂!

    然後,才是禋於六宗!

    肆類於上帝的場所,就是北京現在的天壇!

    但是中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肆類於上帝了。只有在農村,還保留禋於六宗。祭祖的風俗習慣。

    當時上古的中中國人,夏朝和商朝,中華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是祭天時,頌歌共詠,天地共唱,天人合一,聖靈充滿,正能量滿滿的情況!

    《尚書》還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訴子孫:順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訴子孫:德是天的屬性!天是上帝的另一個稱呼。

    老祖宗告訴子孫:肆類於上帝!才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才是延續5千年從夏朝到袁世凱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中華文明的精髓。才是中華文化第一要素的核心價值體系和觀念。是最正統的核心價值。

    肆類於上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文化根基。

  • 8 # 袁聰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個人認為很多人搞不清楚或者說根本就不明白什麼是傳統文化的本質。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是:儒家思想體系和道家思想體系等的總和或總稱,換句話說就是悟道和中國人人性做人處事的法則。

    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忠孝仁義,性理和平。中庸謀事、和而不流、少言多行、養生然氣、做人中人、圓融待人、和氣行事、以禮待人、以德服眾、嚴於律己、有敬有愛、入孝出悌、交友有道、達心適意、活老學老、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清楚做人、明白做事、時不我待、保持清醒、名利得失、道義當先、誠信為本、豁達天下。

    儒家經典選讀:《尚書》《左傳》《詩經》《論語》《中庸》《禮記》《孟子》《荀子》等。

    道家:祟尚自然、敬畏自然、順從自然、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在先、大智若愚、安貧樂道、凝神於心、百忍成金、無為達生、修身養性、平凡之心、逍遙之性、內直外曲、以退為進、靈活應變、遊刃有餘、心中無我、超越自我、心界多寬、世界多廣。

    道家經典選讀:《周易》《黃帝內經》《道德經》《山海經》《老子》《莊子》《淮南子》《太平經》《抱朴子內篇》等。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儒家第一重境界是:做事先做人,人品決定你的個性;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開拓胸中格局,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躊躇滿志、心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第二重境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三重境界是:豁然貫通、水到渠成、厚積薄發。

    道家第一重境界是:自然境界、一切順其自然、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第二功利境界,第三無為似道、悟道境界,第四是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境界。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做人做事的品質、品性、品德、涵養、素養、教養、修養與悟道、靈性、個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有機結合的整體思想體系的總和。

  • 9 # 文利wenli

    中國文化以中國漢文字為紀錄體,文字通過長期的演變發展,由文的象形逐步發展到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的字到片語,豐富了中國文字的內涵,文字載體書籍由瓦,骨,石,青銅,到竹簡,帛書,紙張。促進了中國文化的交流發展,讓好多先輩的智慧得意流傳至今,讓歷史事實更加明晰,讓中國的文化真正達到了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形成以易經為基礎,一脈三流。中國道教文化以黃帝為文化發端,以治心為上,講道、德、無為而治。老子是其文化的集大成者,儒教是以西周文王為文化發端,以入世、治世為上,儒家由孔子所創立,脫胎於周朝禮樂傳統。可以說孔子是周朝之學的集大成者,這就是儒家的由來。其根本思想是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通過中國曆代的不斷文化實踐融合,形成了儒表,法內的社會政治生態。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佛、道、儒三家不斷融合發展,並集百家思想為一體的文化。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古代“得”與“德”相通,“得者,德也。”得什麼?得的就是對宇宙真理——道的同化,凡是符合道的“得”都是“德”,不然就是無德。古人云:“道之在我之謂德。”古人把德與道直接相通,德是內在於人的道。德從道中來,德是道的體現,是道在不同層次的標準和要求,同化宇宙真理就是一個“得”者,就是一個大德之士,一個得道者。自古以來,道德一體,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道德是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不可分連。老子在《道德經》裡也已經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意思是最大的“德”,就是“道”的體現和作用。

    中華文化一開始就把道與德緊緊結合在一起:《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天行健,君子從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禮記》中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些中國文化的經典名句,每句都是道德一體的體現。可以說,中華文化是道德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道德一體的精神,不管是本土的道家和儒家,還是外來的本土化的佛教,都是體現於這一精神。中華文化要求治國、治家、治身都要根據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經》54章)這樣使社會“道普德溢”,天下仁愛太平。這是儒、釋、道三家的理想,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要達到的社會境界。

    (一)

    中國古代的聖人們,從三皇五帝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體悟和遵循大道而行的人,歷來被奉為有德的人,他們開創的社會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中最美好社會。而今,歷史已經遠去,遠古的傳說和文獻早已湮滅難覓,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體察和理解那些時代的美好,和那些時代人們所追求的高尚的道德理念和人生價值。如今,人們只能從周公和他所開創的周朝社會中看到一些端倪。

    在古代的聖人中,周公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個偉大的道德家。他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思想,成為周朝最重要的治國綱領。周公說:“不可不敬德”,一定要“自敬德”,並且必須“疾(急)敬德”,只有發揮“德之用”,才能永保天命。(《召誥》、《無逸》)周公深切地認識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不講親情,只有發揚仁德的,才會得到天的庇佑),道德是立身立國的根本。因而,周朝把道德的完善看成是治國的第一要義。周人推崇先王的德行,他們編寫的《詩經》中津津樂道地頌揚從后稷、公劉、古公、到文王、武王這些先祖們如何有高尚品德,如何進德修業,以德興國的事蹟。他們把文王的仁政視為榜樣:“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文王的神靈在天,啊,神靈顯赫在天上。《詩經·文王》)周朝這些聖君賢臣的德行,也歷來被後世的炎黃子孫堪稱為人生的楷模。周公的以德立國的思想,是周朝的主流思想。在周朝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道德功業和道德人格成為這個社會的人生理想,被各個階級的大多數所認可,甚至成為下層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人人追求道德,堅守道德,發揚道德,甚至把道德高於自己的生命,“殺身成仁”成為道德準則,整個社會處在道德的氛圍和環境之中。在西周的一些早期文獻中,已經初步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德治思想。周人對德的自覺和對德的認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公在歷史上另一個偉大功績就是“制禮作樂”。周公在“損益”殷禮的基礎上使傳統的禮制、禮儀,嚴密化、系統化,從而在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創設了適合當時社會的優秀文化制度,其具體內容包括一系列社會、政治等制度,還有一系列相應的道德倫理規範和文化教育的方式,形成一整套完備的典章制度,稱之為“周禮”,或“周公之典”。周朝的禮樂文明,一直被視為後世社會的典範,被認為是上古社會的鼎盛時代,孔子讚歎曰:“周監於二代,鬱郁於文哉!吾從周。”(周朝借鑑夏商二代的禮儀制度,多麼豐富多彩啊!我贊成周朝的禮儀制度。《論語·八佾》)

    禮是道德的表現形式,周公通過禮儀規範人在社會中的行為,使人保持德行,與天道合一。因此,王維國認為周朝制度的變化“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製作之本意,實在於此。

    萬物皆有靈,傳統文化是一切生命靈體的實質本相和生命的內涵和意義之所在!文字只是表達的符號,其本身沒有意義,意義在於這些符號承載的內涵和意境:文以載道。而這些文化內涵和意境,文字怎麼表達都是感性 的,只有親力親為的實踐,突破後天觀念和塵埃的掩埋者,對那些文以載道的符號感性的認識昇華到理性的認識以後,這種刻骨銘心或豁然開悟的理解才是真實的, 因此,才有高層次的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說。

    正是如此,那些真正的傳統文化精髓和真傳者,通常都是老老實實的實修實踐者,這些人其中有的可能不識字,因為一切文字元號也不過是道德之載體而已,明道重德者那些文字元號就失去它的作用了,有無一樣。而那些得祕傳真法的實修者,都是一些心智堅純,能淡泊名利找到自己的本性和本質者,這才是第一位的!

  • 10 # 狼煙一九三一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每個字都具有一定的涵意。

    文字彖字是一個人在舞蹈,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字的涵意也在變化,專指與字相關的事和人,如文章,指有一定意義的文字組成的作品,文人指有高素質的人,而且這個人從事與文字有關的人,或者具有這方面才華的人。

    化字是指一個人在拿著餐具。也代表將食物吸收之意。

    文化一詞不是中國古代傳下來的詞條,它是西方譯來的詞意,西方這個詞表達直接,代表的是指一個人具有貴族品質,一個人拿著匕子(餐具)看人在舞蹈,含意就是高貴的品質。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漢字學家,在引入西方文明的同時,根據中國象形文字的含意,創造出文化一詞,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同時也指運用文字能力及一般知識,及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所代表的物質和精神知識。

    從以上的表述我們知道,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財富,而精神財富含面很廣,包括哲學,社會學,文學,自然科學等。

    如哲學主要是世界觀的學說,是研究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主要是唯物主義,辨證唯物主義,方法論,自然規律,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等。

    社會科學包括哲學史,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美學,倫理學,民族學,宗教學,軍事學等)屬於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範疇。

    自然科學只研究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質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地質學,材料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前沿科學,技術科學,軟科學,能源科學,電子學,高能物理學,空間科學,鐳射科學技術,天文學,天體地質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物理學,聲學,光學,電磁學,地球科學,運籌學,微科學,生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等研究物質物理規律的科學。

    由此可知文化的主體就是研究上層建築的科學總體能力的一種綜合評價。用現代化理論說是發展軟實力,這個軟實力的主體就是文化的主體。

    文化的主體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組成了文化的主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在PS4,XBOX,switch之間該如何選擇(只能買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