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競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7
回覆列表
  • 1 # ZDZ13168231437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名句,意境深廣,應無人可以超越。而就全詩而言,與之比肩者則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杜甫的"今夜鄜州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等等名篇,不一而足,精彩紛呈。中秋,明月,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無須厚此薄彼。

  • 2 # 鳳凰圖騰88原創

    《念奴嬌*過洞庭》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更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䄂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綺懷》*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 ** ** ** ** **

    錦霞新淌,彩虹漫、金桂香侵庭院。碧夜螢歡,阡陌靜、冰月輪光皎炫。舉手推窗,簫音隱逸,今夜無心戀。菊寒星閃,北樓觀雁歸晚。

    萍水偶遇奇緣,柳枝芽吐綠,蘭花相伴。夢裡回陵,紅葉轉、揮歲情真交暖。任緒搖圓,詩箋醉妙筆,一壺茶啖。中秋承樂,舉杯獨敬吾媛。

  • 3 # 蕭憶情手機攝影

    中秋、寄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

    相思千里寄詩情。

    只盼他朝同聚首,

    甘甜與共度今生。

  • 4 # 田野之玉

    縱然好詩多不勝數,但是超越張九齡的中秋懷遠還是真不敢說有,就貼一首自己的中秋感懷吧

    中秋感懷

    黃花放處已無蟬,雁字書空又向南。

    迥脫心塵無所繫,一輪明月耀中天!

  • 5 # 青松5698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透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嚮往 ,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透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區域性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 6 # 聽雨8950789

    月朗星稀望蒼穹,

    金木水火分外明,

    總有一顆戀思情,

    牽手凡塵觀風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達突然跌停背後有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