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歷往事

    播州楊家是明朝萬曆皇帝統治期間,以楊應龍為核心的貴州播州土司政權。楊家是個古老而神祕的家族,說到底楊家由於在播州地界經營時間太久,儼然就是播州的土皇帝,對於明朝朝廷來說,他就是一個地頭蛇坐地虎的身份。

    播州是華夏文明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大概開始於唐朝僖宗幹符三年(876),楊氏先人楊端起兵帶領一干人馬消滅原來播州的南詔政權,從此楊氏開始落戶播州,逐漸變成名義上受中央領導,實際上割據自治的關門皇帝。

    南詔政權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對於播州的騷擾更是一刻沒有停息過。南詔政權一直處在毫無政治立場的搖擺不定狀態,先是依附吐蕃反唐,再是依附唐朝反吐蕃,後是向外騷擾擴張。

    唐朝以前,各個朝代都沒有很好地解決播州問題。可以說播州問題是個老大難的歷史遺留問題,即使兩宋期間,特別是太祖建國初期,幹德三年(965),當時的楊氏首領楊實欲奉上播州歸附大宋,被太祖拒絕,所以仍然由楊氏代朝廷經營播州。

    南宋末年,楊氏作為西南地區的一支強大軍事力量在抗蒙的作戰中表現得異常凶猛,屢立奇功。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對播州實行招安,楊氏進而歸附元朝。等到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播州又投降明朝。直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播州首領楊應龍反叛朝廷,最終兵敗身亡,世襲二十九代,傳承700多年的播州問題才得以解決。

    楊應龍從父親楊烈手裡接管播州時,播州楊氏已經傳位二十九代。作為一方自治的首領,能夠遊走在各朝代之間得以存活,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楊應龍生來天資聰慧,勇武過人,是個天生的軍事家。不僅熟讀兵法會帶兵打仗,而且社交情商特別高,對於萬曆皇帝百依百順,只要萬曆皇帝那邊有動作,楊應龍必然積極響應。皇宮要整修,楊應龍趕緊將播州特產的上乘木材送到皇宮,萬曆皇帝對此非常欣悅,各種賞賜自然不斷。

    明朝自燕王朱棣承繼大統以後,一直處在戰爭的狀態,往後歷代皇帝都要面臨邊患問題,楊應龍地處播州,對於整個西南的邊患穩定貢獻非常大。

    播州歷史久遠,楊氏一直盤踞於此,與其說播州是明朝的,不如說是楊家的。如此根深蒂固的家族,又長期管理一個地區,楊氏族人必然會慢慢滋生出驕橫跋扈的行為,在一些禮法規制上不免有僭越的地方。其實,楊應龍只是想多一些享受,沒有謀反的意思。

    楊應龍的正妻是張氏,張氏的孃家背後是播州當地一股比較重要的力量。楊應龍和張氏完全是一場政治婚姻,並無夫妻感情。過後多年,楊應龍又迷戀上一個小妾田氏,田氏很想轉正,一直私底下說張氏的壞話,耳邊風越吹越緊,終於楊應龍按耐不住將張氏和岳母殺掉,封田氏為正妻。

    叔丈人張時照一下惱火,索性跑到朝廷告御狀說楊應龍謀反,再加上貴州重慶等地的官員一同上奏楊應龍的諸多跋扈事情。萬曆皇帝和群臣商議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藉機會拔掉播州這塊心病。

    萬曆皇帝頂不住大臣的慫恿,就命楊應龍到四川受審,審判的結果是楊應龍重罪該斬。此時,倭寇進攻北韓半島,楊應龍藉機向朝廷說自己願意交贖罪金,並請纓帶領播州軍平定倭寇。

    哪曾想四川巡撫王繼光是個死腦筋,非要砍了楊應龍,還發兵攻打播州。楊應龍覺得沒有迴旋的餘地,乾脆反了得了。可誰知王繼光是個不知兵的秀才,被楊應龍的大軍連連挫敗。朝廷一看這樣不是辦法,就派兵部侍郎邢玠與楊應龍談和。最終朝廷答應放過楊應龍,但播州必須交納銀兩,還得讓楊應龍的二兒子楊可棟到四川做人質。

    事情原本得到完美解決,萬萬沒想到楊可棟剛到四川突然暴斃。楊應龍向四川“當家者”索要兒子屍體,這原本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四川知府就是不給,必須等到楊應龍把罰款交完才給屍體。

    原本就遭受喪子之痛的楊應龍,一怒之下扯起造反的大旗。雙方經過幾個月的拉鋸戰,終於在明朝30萬大軍的壓境下,播州城破。楊應龍仰天長嘆自殺身亡,可惜自己剩餘的七個兒子無一倖免於朝廷的鍘刀。

    楊應龍謀反的事件可以看出,人類危機關鍵時候喪失理智的愚昧和無知,更驗證了那句話:衝動是魔鬼。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楊氏家族不是過慣土皇帝般的日子,近乎忘乎所以,也不至於落下把柄。同時也可以看出明朝士大夫階層的頑固不靈,非要跟楊應龍死磕到底,以至於造成如此惡劣的事件。

  • 2 # 香姐逛歷史

    播州楊氏,一個傳奇的家族,佔據西南700多年,歷經4個朝代,傳承了29世不衰,明朝傾全國之力征討,發兵24萬,8路兵馬,歷經數月,最終才飛灰湮滅。楊家700多年基業盡毀。

    雖朝代更迭,但由於播州山高路險,地處偏僻,再加上楊家勢力在播州根深葉茂,對朝廷又一直非常順從,因此楊家在播州的統治地位,一直得到歷任朝廷的認同。

    明朝建立政權後,作為播州土司,楊氏先輩積極向朝廷稱臣納貢,朝廷也為籠絡人心,也把統治播州的楊氏先輩任命為宣慰司(從三品官職)一職,多次免去播州的稅賦和徭役。

    楊應龍不僅會打仗,還很會和朝廷處關係。自他上任到1586年這段時間,他前前後後向朝廷進貢了十次,每次都會進獻大量的良馬和木材。

    特別是1586年,萬曆皇帝要修整宮殿,楊應龍特意進獻了70根大木美材,萬曆皇帝因此龍心大悅,不僅賜他飛魚服,還想再賜他蟒衣玉帶。由於受到禮部反對,才沒有這樣做,但還是把他提拔為都指揮使(正二品官職)。

    當時的明朝並不太平,周圍的少數民族多有叛亂。楊應龍每次都積極配合朝廷四處平定叛亂,由於他轄下的兵甲眾多,再加上他很有指揮作戰的能力,因此在數次平叛中,立功不少,深得朝廷器重和信任。

    叔丈人張時照一下惱火,索性跑到朝廷告御狀說楊應龍謀反,再加上貴州重慶等地的官員一同上奏楊應龍的諸多跋扈事情。萬曆皇帝和群臣商議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藉機會拔掉播州這塊心病。

    哪曾想四川巡撫王繼光是個死腦筋,非要砍了楊應龍,還發兵攻打播州。楊應龍覺得沒有迴旋的餘地,乾脆反了得了。可誰知王繼光是個不知兵的秀才,被楊應龍的大軍連連挫敗。朝廷一看這樣不是辦法,就派兵部侍郎邢玠與楊應龍談和。最終朝廷答應放過楊應龍,但播州必須交納銀兩,還得讓楊應龍的二兒子楊可棟到四川做人質。

    原本就遭受喪子之痛的楊應龍,一怒之下扯起造反的大旗。雙方經過幾個月的拉鋸戰,終於在明朝30萬大軍的壓境下,播州城破。楊應龍仰天長嘆自殺身亡,可惜自己剩餘的七個兒子無一倖免於朝廷的鍘刀。

    楊應龍謀反的事件可以看出,人類危機關鍵時候喪失理智的愚昧和無知,更驗證了那句話:衝動是魔鬼。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楊氏家族不是過慣土皇帝般的日子,近乎忘乎所以,也不至於落下把柄。同時也可以看出明朝士大夫階層的頑固不靈,非要跟楊應龍死磕到底,以至於造成如此惡劣的事件。

    可惜到了楊應龍掌權時不僅跋扈嗜殺,周邊漢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經營的人脈讓他斷絕乾淨。

    不安分的行為任何朝廷都不會相融,最終只會走向滅亡。

    “平播戰役”雖然明朝勝利了,但明朝傾盡國力,龐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國力空虛,從此走向衰落。有人說明朝的衰落是從萬曆年間開始的,原因就在此。

    楊家統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擁護朝廷,最終卻毀在最後一代土司楊應龍手裡。

  • 3 # 魏青衣

    播州土司楊應龍,說起來也算是一個可憐人了,楊家統治播州七百年了,一直以來都是很低調的,做一個地方主人,天高皇帝遠,不管中央的主人如何變動,播州這邊都沒有什麼變化,一直以來楊家都奉行著實實在在的,跟著中央政府走的戰略。

    也確實如此,播州地區本身就是個小地方,較之中華大地沒得比,但也就是這樣的播州,曾經確實也讓大明王朝傷筋動骨了。

    明朝末年的時候,整個大明王朝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當時的大明王朝,其實已經逐漸有了衰敗的趨勢,糧食減產,收入減少,生意不好做,於是乎,播州楊家,或者說當時的楊家掌門人,楊應龍就適當的打壓周邊土司,壓榨百姓,如此一來,楊家的名聲也逐漸變差了一些。

    這件事以後,貴州巡撫和四川巡撫也開始狀告楊應龍,挑明瞭楊應龍的一系列罪責,於是乎,萬曆皇帝直接就派人去將楊應龍抓了起來。

    等到後來,楊應龍的兒子被扣留在了四川作人質,好巧不巧的,楊應龍的兒子恰好也就在這段時間裡暴斃身亡了,四川方面也對楊應龍百般刁難,而這時候,打完北韓戰爭,凱旋而歸的將士們也被派往了播州平定楊應龍,於是乎,楊應龍便不得不反,反了也是死,不反也是死,楊應龍被迫選擇了謀反。

    這場戰役打的轟轟烈烈,楊家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將明軍精銳打的節節敗退,當然,明軍最終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以後還是贏了,這場戰爭本身就是一場空耗,平白耗損大明已經不多的戰力。

  • 4 # 鳶飛九天2018

    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就是著名的300年魔咒。中國曆朝歷代,無論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還是得國不正懦弱不堪的晉朝,亦或是曾威懾天下的大唐,都沒能突破300年的歷史。然而,中國歷史上沒有超過300年的大一統王朝,卻有一個超越了700年統治歷史的國中之國,他就是統治播州超過700年之久的楊氏家族。

    播州楊氏所在地

    現如今貴州北部的遵義地區,就是唐貞觀年間始置的“播州”。唐末年間,楊端攻取播州成為了這裡的新主人,此後,楊氏家族共傳27世,統治播州長達725年。由於播州地處西南高原地勢險要之地,遠離中原,又擁有著豐富的物質資源,楊氏家族就在這樣的封閉地理環境中建立了穩定的統治。

    再加上楊氏家族在每次新舊王朝更迭時,總能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快速臣服於新朝,這讓楊氏統治成為了中國土司統治史中的奇蹟。不過,既然楊家能夠在播州統治700多年之久,一直擁護新朝廷,為何在明朝萬曆時就造反了?

    楊應龍劇照

    首先,楊家末代土司楊應龍,與歷代土司相比其個人品行不端,為播州土司制度走向覆滅埋下了巨大隱患。《明實錄》記載,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在初任土司之初,就有嚴重的僭越行為。他平日裡奢淫無度,甚至效仿中原王朝的皇帝,建宮殿、穿龍袍、睡象牙床,先不討論楊應龍是否有叛逆之心,他的這些行為完全就是對於皇權的不尊重,已經等同於犯了謀逆大罪。

    古播州地圖

    除了楊應龍的僭越行為以外,楊應龍還藉著楊氏家族在播州財富兵強,對播州七姓豪族進行殘暴統治,最終激化了播州內部矛盾。楊應龍的這些行為,被播州的“五司七姓”上報朝廷他有謀反之意,明朝廷因此介入播州內亂,楊應龍與朝廷官員軍隊發生多次衝突,他的這些行為,就被朝廷視為有公然反叛之心。其實,一貫跋扈的楊應龍最初只是因不堪忍受朝廷的審問,從而殺官兵洩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叛亂,但是由於他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激化,他也只能被逼造反,最終帶領楊氏家族走向了絕路。

    明朝播州位置圖

    其次,土司制度本就存在致命弊端,隨著中央集權不斷的強化,土司與中央王朝的矛盾爆發只是遲早問題。土司制度其實有著巨大的缺陷,土司們都管轄著相對落後的偏遠地區,中原王朝往往鞭長莫及,而且,看似對中央王朝恭順無比的土司,卻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軍隊和地盤,這就讓土司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再加上播州在楊氏家族幾百年的經營下,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遠高於其他落後的土司地區。威望日益增大,財力、物力充足的楊氏家族,必然會引起明王朝的忌憚。所以,當楊氏家族內部出現嫌隙之時,明王朝自然要藉助這個機會,打著平定叛亂的名義,剿滅楊氏土司。

    播州海龍屯

    最後,明王朝為了加強對於西南地區的統治,也是明朝廷決心剿滅楊氏家族的原因之一。播州土司制度的建立,起初是因為前代中央王朝對於這塊地區鞭長莫及而採取的一種治理方式,這才讓這個土司獨立王國日益發展壯大。明朝相較於前朝,其人口、經濟、文化都取得了較前朝更大的發展,為了消除邊疆動亂,不讓西南地區與中央王朝背道而馳,加之又有楊應龍趁機造反的這個機會,明朝廷就利用這場“平播之役”,最終讓楊氏土司走向了覆滅。

  • 5 # 平安讀歷史

    楊家在播州可謂是地頭蛇,統治長達700多年,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其他政局變動,對楊家在播州的勢力都沒有多大影響,主要是因為播州所在的地方地形複雜,民族成分也比較多,所以歷代王朝對播州進行間接的控制。

    實際上這種情況還是很多的,就像一些比較邊緣的地方,朝廷勢力往往很難到達這裡,就扶持地方上比較強力的家族代替朝廷主政。楊家就是這麼一個幸運兒,因為播州也就是現在的貴州遵義,在中原王朝看來實在太過偏遠,如果強行派軍隊去駐紮的話,對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所以扶持播州的地頭蛇楊家是朝廷的最優選擇。

    當然這並不是說朝廷就打不下這裡,只不過直接統治這裡,對於朝廷來說成本過大,所以朝廷就樂於讓楊家代替朝廷統治這裡,只要楊家能夠保持對朝廷忠心,並且維持地方平安就行了。歷代楊家的統治者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一直保持對朝廷的忠心,朝廷也就讓楊家一直主政播州,只不過到了明朝的時候,卻出現了意外。

    在萬曆皇帝時期,楊家主政的是楊應龍,楊應龍是由於寵愛小妾和正妻發生了矛盾,楊應龍一怒之下把正妻父母都給殺了。而朝廷中垂涎楊應龍土地的人故意小題大做,到萬曆皇帝面前誣告楊應龍,導致楊應龍腹背受敵,後來楊應龍到了皇帝面前說自己要去出兵攻打北韓,為朝廷分憂。萬曆皇帝龍顏大悅,就放了楊應龍,但是楊應龍被放了之後又不肯履行之前的協定,導致皇帝相當惱火。再加上地方官推波助瀾,最後皇帝乾脆出兵討伐,楊應龍最後就被剿滅。

  • 6 # 獨秀文苑

    楊應龍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追溯楊家統治播州的歷史,從唐宣宗在位時,楊家祖上便因平定播州有功,接受朝廷任命,負責統治播州。

    雖朝代更迭,但由於播州山高路險,地處偏僻,再加上楊家勢力在播州根深葉茂,對朝廷又一直非常順從,因此楊家在播州的統治地位,一直得到歷任朝廷的認同。

    當時的明朝並不太平,周圍的少數民族多有叛亂。楊應龍每次都積極配合朝廷四處平定叛亂,由於他轄下的兵甲眾多,再加上他很有指揮作戰的能力,因此在數次平叛中,立功不少,深得朝廷器重和信任。

    便將張氏嫁給了楊應龍,但是由於這是一場政治聯姻,這也就直接造成了楊張二人完全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夫妻二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好。而楊應龍作為當時的地方政權的領導人,一直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而他在當地確實也喜歡上了另一個女子田氏。而且,田氏還一直給楊應龍說張氏的壞話,希望自己能夠立正,能夠名正言順地嫁給他。

  • 7 # 卿家

    自唐朝乾符三年(876)楊端入播州以來,傳至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已歷29代,共700餘年。播州經過楊氏土司幾百年的經營,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累積了豐厚的資本,楊氏與中央朝廷、周邊土司、內部土官及轄區內百姓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變化。

    在楊應龍之前,楊氏土司對中央朝廷恭謹,雙方君臣關係和諧,到了楊應龍時,從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六年,楊應龍共朝貢十次,幾乎每年都入朝納貢。然而到了明朝後期,情況開始起了變化。明朝衛所兵力逐漸失去了戰鬥力,凡是遇上戰爭或是平叛,往往需要徵調土司的軍隊。在這樣的背景下,土司軍隊實力漸長,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土司勢力越來越大,開始威脅到了中央王朝的統治,楊應龍與明王朝的矛盾開始逐步顯現。

    明王朝對民族地區實行的高壓統治,致使楊應龍不滿,在這其中所引發的利益矛盾也使其對朝廷漸生反叛之心。

    明代播州臣民大多為少數民族,朝廷視楊氏土司為蠻夷,長期苛刻待之。四川總督李化龍就認為“賊楊應龍者,本以夷種,世廁漢官,被我冠裳,守彼爵土”、“其人原是卉服鳥語之倫,同處豺虎蟲蛇之內”。言語中極其歧視播州人及楊氏土司。到明朝後期,統治階級日益腐朽,對少數民族的剝削也日益加重。如“萬曆十五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獻大木七十根,內多美材”,雖然朝廷“先經賞賜飛魚綵緞,加升職級亦云厚矣”,但貢賦在很大程度損害了楊應龍自身的經濟利益。

    播州地處“楚、黔、蜀三省之間”,是中原入貴州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地物產豐富,是一個有充足糧源和兵源的地方。正所謂“播州沃土,人人垂涎”,所以明王朝要將播州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是勢在必行的事。萬曆十八年“貴州巡撫葉夢熊疏論應龍凶惡諸事,巡按陳效歷數應龍二十四大罪”。楊應龍“本雄猜,阻兵嗜殺”,“坐法當斬”。明王朝對妄圖據播州而稱王的楊應龍,自然不會放任不管。

    在播州內部,楊應龍與“五司七姓”部分土官不合。明王朝在播州設立的流官搶走了許多原本被楊氏土司和“五司七姓”土官獨佔的財富,楊應龍又不能再從民眾身上搜刮來補充,於是就從“五司七姓”中去掠奪,導致“五司七姓”逐漸叛離。而“五司七姓”為了自己的利益,反過來支援明王朝平楊應龍、“五司七姓”的判離,使楊應龍變成了孤家寡人,也在一定意義上加速了楊應龍發動反明戰爭的步伐。

    楊應龍的反叛,始於朝廷的“改土歸流”逐步施行,播州地區以少數民族以苗人為主,而思州思南改土歸流對播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播州的苗人鑑於二思的遭遇,一直擁護楊應龍反明。萬曆十九年,貴州撫臣葉夢熊主議五司改土歸流,悉屬重慶。播州改流,楊應龍怎麼可能願意,而播州“苗人”也不願意。楊氏土司雖為漢人,但主政播州數百年,早已“苗化”。所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走上了反叛之路。

  • 8 # 彈指間的歷史

    播州楊氏,是中國西南的一個土司政權,最早始於唐朝。

    唐朝末期,中央對西南地區的掌控力大不如從前,南詔政權開始蠶食唐朝在西南的領土,播州也落入南詔的手中。

    而此時,山西將領楊端,成為了安定西南的最為重要的將領,876年,楊端率軍擊敗南詔,奪回播州。唐王朝因無暇顧及西南,於是便將播州直接封給楊氏,至此之後,楊氏成為割據西南的一方諸侯政權,一連傳了七百多年,直到楊應龍反叛大明,明朝政府出兵30多萬,這才將播州問題解決。

    這要從播州楊氏第二十九代楊應龍說起。

    楊應龍從小便天資聰慧,勇武過人,而且熟讀兵書,極其擅長行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他的情商極高,十分擅長社交,對萬曆皇帝也是百依百順,萬曆皇帝一有什麼想法,楊應龍立刻響應。

    當時明朝奉行“以夷治夷”的政策,因播州楊氏穩定了西南,而且楊應龍還會討好皇帝,萬曆十分喜悅,時不時的就會賞賜楊家。

    這讓明朝政府頗為忌憚,奈何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播州楊氏實力很強,明朝政府即便出兵滅了楊氏,損失也會很大,楊氏也很忠心,明朝政府便將楊氏擱置。

    直到一個女人,明朝政府才下定決心除掉播州楊氏。

    楊應龍的正妻張氏,其家族是播州當地的一股頗有影響力的勢力,兩家聯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楊應龍也根本不喜歡張氏。後來,楊應龍娶了一個小妾田氏,十分迷戀,而田氏野心很大,一直想要扳倒張氏,做正妻。

    最開始楊應龍肯定不願,但是扛不住田氏的枕邊風,頭腦一熱便將張氏和岳母殺掉了,封田氏為正妻。

    這下可惹惱了張家,張家人直接告御狀,說楊應龍要造反。正好貴州重慶等地的的諸多官員,早就看楊氏不滿,藉機上奏嚴懲楊應龍。

    萬曆皇帝頂不住大臣們海嘯般的奏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藉機解決掉這塊心病。於是命令楊應龍到四川受審,此時明朝正在北韓與日本打仗,需要大量的糧草錢財,楊應龍便說願意交贖金,並請纓帶兵平定日本。

    最後明朝政府答應放了楊應龍,但是播州必須要交贖罪金,而且必須讓楊應龍的二兒子楊可棟到四川雲人質。

    本來事情到這也就該結束了,誰也沒有想到,楊可棟剛到四川突然暴斃,不知道如何而死。楊應龍隨即向四川的知府索要兒子屍體,誰知四川知府竟然拒絕了,理由是楊應龍沒有交齊罰款。

    楊應龍憤怒之下,揭竿而起,與明朝徹底撕破臉,明朝政府也只好出動軍隊鎮壓,仗一打就是幾個月,最後明朝出動30萬大軍,才擊破播州,楊應龍悲痛下自殺,七個兒子全部被朝廷問斬。

    從上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楊應龍並不想反,而是被逼無奈下才造反的。

  • 9 # 朝史暮想

    播州楊氏之亂,即萬曆三大徵之一,播州之役。

    楊氏的叛亂,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從史料裡看的偶然

    楊氏之亂的起因,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土司)和其轄區幾大家族(五司七姓)的一次內部權力鬥爭。五司七姓不論是從手腕還是實力,都不是楊應龍的對手,而楊家下手的確太黑,於是落敗的哥幾個就跑到貴州,向朝廷告狀說楊應龍要搞叛亂。

    後來,四川忽然換了個新巡撫。一上來就和楊應龍不對付。偏偏楊應龍暴脾氣上來了,說什麼都不服。這下好了,本來貴州官場那就對楊應龍不怎麼順眼,現在四川這邊也鬧僵了,兩個省後來口徑一致地向朝廷彙報楊應龍不老實,朝廷於是決定用兵了。

    其一,朝廷常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儒家思想的普及

    建立公辦學校,強制土司們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鼓勵少數民族子弟學習儒家思想,甚至專門針對雲貴地區科舉水平素質低下的情況,開了單獨的科考。

    你就看五司七姓特地跑到楊應龍地界不熟的貴州去告御狀,這本身就很漢化。

    其二,播州地區物產豐富,是貴蜀兩省爭奪的行政地區

    貴州和四川官場,在這次事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

    其實,播州從行政歸化上來算,曾經是從貴州劃撥到四川的。兩省對此都有芥蒂。播州本身礦產資源,水利資源,農業產出等都很豐富,誰拿到播州,經濟總量就上去了。後來播州之役結束,播州地區改土歸流,行政劃分上就被一分為二,兩省各佔一半。

    其三,播州地緣敏感,朝廷不容該地有亂

    播州雖然在四川和貴州交界處,但是從地理上,同雲貴高原想通。一旦播州生亂,勢必影響周邊省份,特別是雲南,作為中國西南門戶,一旦有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勢必有所圖。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播州楊氏被平,是一定的。

  • 10 # 葭明通半瓶歷史

    要說原因,首當其衝是“文化原因”,隨著中原先進文化的往外擴充套件,邊界地區就會被“逐漸同化”,邊界地區的老百姓文明程度慢慢提高,老百姓們“心向教化”,願意歸附中央,土司王們慢慢的會失去統治基礎。

    歷朝歷代的朝廷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改土歸流”,畢竟,這是有著巨大經濟利益的社會改造,每一次的“改土歸流”成功,財政都是大豐收。

    所以說,用軍事行動“改土歸流”還是划算的,有盈利的。

    說到楊應龍為何造反?他家在貴州萬山壑中再蔽塞,百姓再無教化,從大唐開始700年了,“文化同化”一定會起了作用的。

    楊應龍肯定感受到了被“文化殖民”!他們楊家的神道設教已經沒有了市場,於是造反!

    B 再說偶然性

    楊應龍這個人德不配位!加速了楊家的滅亡,他的多行不義給了萬曆皇帝軍事鎮壓他的“合法藉口”。

    先把楊家一直擁護朝廷這個認知推翻,他先擁護李唐,又擁護趙宋,連元朝他也擁護,最後擁護朱明,請問他的擁護值多少錢呢?

    對,楊家的這個被准許擁護朝廷的權力是花錢買來的,不是向朝廷買來的,不是走的正規的程式向朝廷買來的,是楊家“賄行全國”買來的。

    舉國上下的藩王們全是他的生意朋友,朝中叫得上名字的大臣和播州楊家都有三節兩壽的走動,舉國上下就沒有人在萬曆面前說過楊應龍壞話的人。

    一個偶然,楊應龍自己家裡出了人倫大案。

    按說,一般的非謀逆大案朝廷是不管的,楊家在他們自己地盤上還是有司法權的。但是,古代“以孝治國”,出了“人倫大案”朝廷肯定要問上一問。

    什麼“人倫大案”呢?要麼說楊應龍德不配位呢!自己是貴為土皇帝的人了,妻妾爭寵,你寵信小妾有情可原,男人嘛!不再喜歡自己的老妻子,養著就是了,也不是養不起。

    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個本來應該具有政治家胸懷的人,聽信小妾的讒言,竟然殺了自己的妻子和岳母。

    能做他正妻女人的家族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呀,起碼他妻子的叔叔是有能力去北京告仗的。

    於是朝廷派了一個叫做何喬新的人來“問一問”,“人倫大案”很好問,事實確鑿,估計是這個何喬新很愛工作,順手就調查了楊家的生意。偶然就發現了楊家“賄賂遍行天下,四川已經成了楊家的地盤”。

    這一點很好理解,700年的土司王,為了永葆自己的政治地位,肯定需要在朝廷中多交朋友呀!

    臣下結黨成朋!萬曆怒!

    皇帝認為你造反,你還有不造反的理由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為什麼不進城來賣自家種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