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礎1

    這要看個人價值取向,社會的學術氛圍。以利益為導向的論文競爭屬不良風氣,不可能持久。一套完整的論文評價體系才能持久推動教學科研進步。

  • 2 # 聖道傳說

    論文應以傳播閱讀和稿費作為作者的收穫(名和利),這樣,出版社就不會或儘量少地刊載假論文,否則,以評獎和評職稱為目的的論文都是假論文。

    其實,假論文的盛行與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歪風直接相關的。一些當官的沽名釣譽,假出版社就投其所好,狼狽為奸,名利雙收,於是,假論文就大行其道了。

    因為當官掌權有錢的能得其便利,大量發表假論文,為實現其收益最大化,於是將論文發表和評獎作為評職稱和升官晉級的條件,這樣就與普通老百姓之間劃下一道鴻溝,讓老百姓更難跨越,只能望洋興嘆了。

    所以,將論文與評職稱脫鉤,這不是還有沒有人發表論文的問題(本來就不是問題),而是既得利益者能不能讓它實現的問題。

  • 3 # 摯友158300335

    在職稱評審中不以論文為前置條件是目前職稱改革,是對非科研事業和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審中的改革嘗試。部分事業和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申報職稱中為了論文這個前置條件吃盡了苦頭,由於他們不是在科研崗位的科研人員,不具備科研裝置和經費等基本條件,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部分人員為了拼湊內容大量抄襲、拼湊、聘請搶手,甚至花錢獲獎,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國家在修改職稱評審規定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對這部分進行了修改,充分體諒了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真實情況。但是對於在科研單位從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員,科研論文還是必要的,也是這部分人員進行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必須作為前置條件的。雖然對不是科研崗位的科技人員職稱評審進行了改革,不以論文作為前置條件,但是發表了論文還是作為評審的重要加分項,還是充分展示專業人員水平的體現。

  • 4 # 慈善文化研究

    當然有。

    聽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員說,他讀研究生的時候,偷偷寫文章,發表了以後,導師才知道,然後導師不高興了,說他:好好讀書,不要急著發表論文。他受到導師批評的同時,得到了稿費。

    很多研究者都有發表慾,也有得稿費的想法,所以,就算評職稱不以論文為前置條件,又取消論文獎勵(這不可能),也會有人發表論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末日亂世來了怎麼辦?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