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我君
-
2 # 小崔不抑鬱
別擔心!其實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假想朋友。美國有研究發現,65%左右的學前兒童都有過自己想象出來的夥伴,這是非常普遍的情況。
事實上,假想朋友還能幫助孩子發展與人交往的技能
假想朋友可以表達出真實想法
當家長們要求他吃“難吃”的香菇時,他會說:“能不吃香菇嗎,我的好朋友也不愛吃,他說香菇的形狀很難看。他想吃蝦仁。”
當遇到他不喜歡的電視節目時,他會說:“你能換一個頻道嗎?因為‘他’不喜歡這個節目。”當他想做什麼事情時:“‘他’想再玩一會兒才回家,我得陪著他。”
寶寶覺得直接說出來不好,於是他就假想了一個自己的好朋友,透過“他”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假想朋友可以陪伴孩子
很多家庭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寶爸寶媽工作又非常忙碌,在家中和寶寶一起共度的時間很少,即便是父母都在家也有其他家務事纏身,不能專注地陪著寶寶,這讓寶寶感覺很孤單,於是他只好假想出一個可以一心一意陪伴他的好夥伴。
假想朋友可以豐富想象力
有時候後寶寶會語出驚人,家長都覺得這不是一個孩子能說得出來的,其實這多虧他的“假想朋友”。能設計出與想象朋友的遊戲內容和對話,體現了寶寶豐富的想象力,伴隨著“假想朋友”的存在,寶寶在頭腦中描繪出一個多姿多彩的想象世界。
擁有假想朋友是因為渴望更有力量
2~3歲的孩子特別希望展示自己的力量,他們會得意地說:“我能跳可遠可遠呢。”“我一下子就做完了。”“我一口全吃了。”當他們自己做不到時,就假想出一個朋友,那其實是孩子心中的一個“理想的自我”,比現實的自己更有力量、更聰明、更強壯……從而滿足寶寶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擁有假想朋友體現內心的不安
家裡最近可能有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心愛的寵物死了,搬家要離開熟悉的環境了,最喜歡的玩具丟了,這些改變對於孩子來說簡直無法承受。於是,他假想出一個夥伴,幫助自己度過不開心的日子。
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參與孩子的世界
當孩子和假想朋友一起遊戲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假裝不知道,然後悄悄地瞭解遊戲進行的狀況,當孩子游戲單一或者遇到問題時,不妨自然地進入他的世界:“你的朋友病了。要不要送他上醫院啊?”“要不,辦個聚會怎麼樣?”
多陪陪他
只要你有時間,儘量放下手中的雜事,多陪陪孩子。雖然孩子有自己的假想朋友,但他還是很樂意與現實中的你一起玩“過家家”、“搭高樓”或者“老狼老狼幾點了”。做家務的時候也可以請孩子一起做,比如請孩子幫忙把圖書放整齊,你晾衣服的時候讓孩子在一旁遞衣服等,這樣與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就又加長了。
-
3 # 陳忻兒童心理
如果你的孩子是2-7歲之間,這是完全正常的。發展心理學把這叫做imaginary companions,是孩子們想象出來的,具有人類特點的假想的朋友。25%-45% 的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當他們一個人在玩假想遊戲的時候,都有過假想朋友。
為什麼孩子會在這個階段出現這種現象,這跟他們的認知發展有關。過了兩歲,孩子隨著語言的發展,記憶的發展等等,出現了表徵行為(representational or symbolic activity),也就是說,他們不需要直接作用於物體或者直接用自己的感官來思考(2歲之前的孩子就是這樣),他們現在可以用語言,腦子裡的影象來思考,這個時候,想象就出現了。
2-7歲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假想遊戲的出現。假想遊戲反映了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
假想遊戲發展在各個年齡段各有特點: 2歲的孩子,假想遊戲處於最初形式,也就是說他們必須依賴於現實的材料或者是現實的情景。比如,一個孩子拿起塑膠小杯子,假裝喝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跟他說,假裝這個杯子是帽子,讓他戴在頭上,他往往會拒絕。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假想遊戲必須要有現實的基礎。慢慢地,他們可以脫離現實的材料或者場景而更多地依賴於想象,比如他們會坐在一把椅子上,假裝椅子是個飛船。等到5,6歲,他們的假想遊戲更加複雜,類似於喜劇表演,有各種角色,大家一起商量有劇情。
現在的研究認為,有假想夥伴不是一件壞事,他們對待假想朋友跟他們對待真正的朋友一樣,比較關心他人,也比較能夠理解別人,有助於同伴交往。
回覆列表
這不是心理疾病,而是正常的發育現象。不過,因人而異,有的人沒有幻想夥伴。一般3-5歲時出現,8歲以後就消失了。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或進行語言練習。
美國曾經的育兒專家斯波克認為有想象的朋友的小孩子是有社交障礙的。但是,後來發現,擁有一位不存在的朋友,小孩子透過與ta對話鍛鍊了社交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抽象能力,比其他孩子成長得更好。
有人懷疑這樣會不會導致精神分裂,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支援這樣的懷疑。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其實知道自己的夥伴是幻想出來的,但他們的情感是真的。孩子是否有幻想夥伴,與文化有重要關係,印度就幾乎沒有這樣的孩子,中國估計也很少。
英美國家現在的主流看法是接納並尊重孩子有幻想夥伴的。
據說英國希斯羅機場工作人員都要學會和孩子的幻想夥伴說話,因為英國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幻想夥伴。這畫風很詭異的。
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裡有一個角色(bingbong,冰棒)就是小時候的幻想玩伴,美國著名家庭喜劇《成長的煩惱》裡小女兒克麗絲的幻想夥伴存在了好幾集(憑印象感覺)。
其實,成年人頭腦中常常會有兩個聲音,也算是幻想夥伴的一種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