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回顧“珍珠港事件”:1941年日軍向東南亞進軍。7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勸告日本退出中國,並且宣佈對日實施出口禁運,凍結與日本的貿易。這在很大程度上惹怒了日本軍大本營。山本五十六認為日本和美國開戰是遲早的事,因此建議先發制人,在美國軍事部署完成前對美國進行打擊。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艦隊偷襲了美軍艦隊基地珍珠港。致使美軍損失慘重,數艘戰艦被擊沉,數百架飛機被毀,人員傷亡達到數千人。隨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日宣戰。

    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美國艦隊呢?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太厲害了,影響了日軍南下的部署。由於國際社會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因此,日本奪取東南亞油田成了其必要的目標。而實施這一計劃最大的阻礙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只有摧毀太平洋艦隊才能解決日本南下的後顧之憂。

    但是,美國在二戰時期發展迅速,應經成為實力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在日本之上。並且這個時期,美國早已有了遍佈世界的間諜網路。對於日本攻擊美國艦隊,美國方面竟然一點都不知曉?日本能如此輕而易舉的偷襲成功,有著什麼樣的原因?

    1.陰謀論

    羅斯福

    二戰時期,“孤立主義”在美國國內盛行,即避免與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交戰。當時羅斯福總統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上更加偏向和支援同盟國。因此就有言論指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羅斯福總統及其軍事顧問已經知道了日本要偷襲其軍事基地。

    但是,羅斯福總統並沒有及時通知基地和國會。這才導致日本偷襲如此成功。同時,還有人指出基地在偷襲之前有一些不尋常的調動,比如基地突然增加了大量醫務人員和藥品,將部分飛機轉移至周邊的備用機場等。對於這個觀點,1995年美國國會在南方保守派議員斯特羅姆·瑟蒙德的帶領下進行了調查,但是最終也沒有得到有用的結論,能肯定的是當時的監聽資料要比想象中更加豐富。總之,“陰謀論”只是對珍珠港事件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的基礎建立在羅斯福總統以犧牲數千人的代價來參戰,或許有些不靠譜。

    2. “不相信”(輕敵)理論

    二戰前期,你要問一個美國軍事人員:日本敢不敢進攻美國?他的答覆一定是:NO,最起碼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前是這樣的。當時的美國軍事人員大多認為日本的首要目標在東南半島,會主要襲擊荷蘭和英國在東南半島的基地,不相信日本會攻擊美國,完全低估了日本的實力。這或許也是日本能夠偷襲成功的重要原因。

    偷襲珍珠港,確實是一步險棋。即使在日本高層內部,也認為這是一次極其大膽的行動。並且,在日本內部嚴格保密這次行動,美國情報部門要想完全獲悉這次行動也有一些難度。在電影《虎,虎,虎》中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珍珠港的軍民還在享受著週末愉快的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場戰爭馬上就要爆發。

    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這個經濟和軍事強國被迫捲入第二次世界戰爭,這對於同盟國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戰爭的走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2 # 金色的羊1

    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不算輕易舉,日本軍方早在1940年就秘密舉行過一次軍棋推演,戰役目標就是珍珠港,推演結果日海軍會遭致嚴重損失`導致計劃下馬。搞笑的是英地中海艦隊以航空兵突襲塔蘭託取得輝煌戰績給了日本人靈感。山本五十六以逼宮方式讓大本營軍令部接受了自己的方案。 歷史總會陰差陽錯的,淵田美津雄中佐率360架飛機的龐大機群接近瓦胡島時被美軍雷達探測到確又被誤認為是從本土飛來的B17機群。可那群被冒名頂替的B17在空襲開始後強行著落幾乎被全部炸燬,現實真的很骨感。

  • 3 # 創史人

    一,美國太自信,認為日本已經在中國深陷泥潭,不可能在把美國拖下水。要知道當時美國可是世界第一。

    二,美國本身不想打仗。世界亂成一鍋粥,美國可以大發戰爭財,迅速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三,美國不相信中國所提供的情報。

  • 4 # 漁漁17

    日本人成功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有陰謀論的,有翫忽職守論的,但無論哪種解釋都承認一點,當時沒有高度可靠的技術從雷達螢幕上分辨出飛機是敵是友。

    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盟軍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1939年9月3日,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就在同一天,英軍的雷達上出現一個亮點,並顯示它在迅速的跨越英吉利海峽。由於無法確認身份,防空警報的尖叫第一次劃破了英倫的天空,事後證實這是一架來自盟友法國的飛機。第二天,英國空軍的布倫海姆轟炸機編隊轟炸德國漢堡後返航,在飛越泰晤士河上空時,被判定為敵方飛機,遭到了防空火力的攻擊。

    如果無法判定飛機是敵是友,縱然雷達使得早期發現和預警成為可能,在實戰中,雷達誤判帶來的問題可能不比解決的問題要小。因此實現敵我識別(Identification of Friends or Foe, 簡稱IFF)就成為雷達技術必須解決的問題。

    戰爭終究有結束的一天,昨日的劍今天能重新銷熔鍛造成犁,是所有愛好和平的人的期望。在戰火中磨礪出來的敵我識別這把利劍,又怎樣在和平的天空下找到自己的歸屬呢?

    敵我識別最初的目的只是要分辨目標是”敵“是”友”,但是在安全性的要求下,身份識別空間早已不是1 bit那麼簡單。20 bit的身份空間能容納下超過100萬的資訊量。或者說如果德華人願意,他們在二戰時就可以給每一架飛機,每一輛坦克一個特定的識別編號了。這麼強大的分類能力真正轉化到民用領域,要等到20世紀70年代初,電子器件的價格大幅下降時才成為可能。在民用領域使用微波來確定物品的“身份”就是RFID(Radia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

    技術的應用範圍總是和價格息息相關,RFID是被用作標籤來區分不同物品的。沒有理由標籤的價格比物品本身還要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RFID產品價格的降低,使用RFID追蹤的物體已經從最開始的火車,大型貨車,發展到牲畜,貨櫃,再發展到隨身攜帶的身份證,門禁卡,未來,每一件商品,哪怕是一盒牛奶,都會有一個RFID,這就叫做物品等級標籤(item-level-tag)。

    可以想象一下未來每一件商品都有一個射頻標籤的生活吧。超市結帳再也不用排起長龍,等待商品一件一件的從條形碼錄入賬單了。只需要推著購物車經過有射頻標籤讀取器的門,就自動完成結帳。回到家中,冰箱上的射頻標籤讀取器又會讀取所有食物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在適當的時候提醒你冰箱裡食物的狀態。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些已經或即將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科技卻是在戰火中成熟起來的。

  • 5 # 兵器瞭望臺

    偷襲珍珠港其實倉促決定的,日軍高層為了戰爭互相推諉扯皮,卻始終拿不出戰爭手段以外的方案,每個人都表現出希望和平的樣子,但是具體到自己的時候卻含糊其辭吞吞吐吐,能用到的方案則是那些急於開戰的參謀們做出來的。

    因此最終走向開戰的過程就好像很多人試圖阻攔過,但是事實上沒有任何阻力就走向了開戰(這在戰後審判戰犯的時候也成為不少戰犯試圖躲避懲罰的理由),這可以認為是日本軍政體制失靈的一個表現。本質上來說就是集體表面不作為,在下面搞小動作,貪婪的將校,不想擔責的軍政高官,以及躲在幕後用暗示四處施加影響,卻不直接發號施令的天皇,這些人一起促成了日本偷襲珍珠港,而且在這一鏈條中沒有剎車,最終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

    至於他們是否覺得能打得過美國,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海軍方面的看法是如果當時就開戰,第一年還有希望,第二年就不好保證了。相比之下這一次陸軍倒是真心誠意相信了海軍一次,就按著這個去準備了,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沒少被海軍坑過瞞過,相比於海軍,陸軍對美國的瞭解要少得多,對於對美作戰的認識並不足,在瓜島之前說不定還真有能打過美軍的想法。而且日軍也有過攻佔新幾內亞之後進攻澳洲的想法,不過由於兵力不足而放棄。在1943年之後,日軍才徹底認識到這仗打不贏了,但此時距離戰爭開始已經過去了兩年了。不想打也晚了。

  • 6 # 嘯鷹評

    智庫知道珍珠港可能被炸,小說家知道珍珠港可能在週末的時候被炸(美軍那陋習)總統也知道珍珠港可能被炸。

    但是不是我們不知道,奈何友軍是智障啊。

    英國炸塔蘭託港成功了以後,提醒美國注意點港口。

    美國一群大佬提醒海軍注意點珍珠港,日本可能要炸他。

    美國海軍自己算了半天,表示珍珠港的注意日本。

    珍珠港前幾天,美軍還對珍珠港的駐軍表示你們啊,注意點日本。

    幾周前,美國已經通過了租借法案,開始大量出售物資也對日本提起了警惕,然後在督促駐軍休息的時候注意安全。

    結果麼

    但是駐軍沒管啊,這種東西聽了多少年了,這不沒事麼,所以著什麼急啊,不用管他。

    然後麼

    加利福尼亞號、俄克拉何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 沉沒(除了亞利桑那其他的都拉出來修了修,炸島去了)

    馬里蘭號、田納西號、內華達號嚴重受損、賓夕法尼亞號輕傷

    猶它號靶船沉沒、另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以及3艘其它艦隻被炸傷 飛機損失 232架 。只能說什麼都阻擋不住美軍過週末

    所以嘛有時候這個逆反心理很奇特啊,要是之前一直不說,到快被偷襲的時候再說,那絕對有效果。所以還是把訓練當成實戰吧,不然把實戰當成訓練就尷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一重卡牽引車什麼時候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