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蘿蔔的煩惱
-
2 # 現代視覺文化研究
本來是不知道有這個情況的,題主提到之後去淘票票和豆瓣都看了一下,還真是有這種情況。
豆瓣評分的結果就是《銀翼殺手2049》在碾壓《全球風暴》。
而淘票票上的結果就是完全反過來的,簡單的看就是《全球風暴》在碾壓《銀翼殺手2049》
造成這種結果,估計有很多大神在很多方面都分析過很多了,視研只從“評分人”和“網站意願”的視角來說一下。
先說評分人的主觀意念淘票票這種購票平臺和豆瓣這樣的專業評分網站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淘票票這樣的購票平臺是在使用者真正的購票看過電影之後才可以評分的。而這樣就帶來了一個“評分人”的自動選擇分組。
第一,如果你自願購買了影票,那麼說明你對電影的質量還是有一定的期待的,並且至少在買票的那一刻,你認為電影符合你自己的期望的機率是非常大的,否則如果你一開始就以為這是一部爛片,你就根本不會去買票。這樣淘票票就對觀眾進行了第一輪篩選,把那些已經認為電影會符合自己要求的觀眾篩選了出來。
第二,如果你花了很高的票價已經購票,卻覺得電影並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預期,這時候心理會不會有一種失落感?甚至是有一種挫敗感?這種時候大腦就會啟動一種保護機制,即立即去給自己尋找逃脫的介面,即:“電影其實很好看,只是自己沒有仔細去看罷了,所以還是應該給高分。”這就跟那些去拜佛燒香的人,捐了很多的香火錢,求的事情沒有辦成,而不怪和尚騙人而怪自己心不誠的人是一樣的原因。
這樣就造成了在“評分人”這樣的一個環節,淘票票上的觀眾主觀的傾向於給電影一個較高的分數,要不豈不是承認自己花高價看爛片,做了一件蠢事嗎?
而豆瓣則不同,因為豆瓣上評分,並不需要真正的看過電影,因此可能更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可能有些網友就是在晚上看了電影的預告片,或者看了別人的負面影評,就去隨大流給了一個低分,或者是為了標新立異,在大家普遍看好的情況下,為了體現自己文藝青年的氣質而主動的給予大製作電影差評。所以豆瓣上都是明顯的越是文藝的電影得分越高,而很多大製作的特效電影被批的一無是處,這就跟窮困潦倒的藝術家看不上掙錢的商人一樣,自己的心理戰勝法而已。
所以無論是在淘票票還是在豆瓣,評分都不可避免的帶有人的主觀性,並且都會偏離實際情況。但要問視研,更相信哪個網站的評分,視研這裡會選擇淘票票,畢竟那是人家花錢才能評分的地方,花了錢自然就對自己的言行更負責,要不都對不起自己的錢。
下面說說網站的動機上面是深圳某電影院《全球風暴》的排片表。
然後是同一家電影院《銀翼殺手2049》的排片表。
很明顯的就能看出,無論是在排片的場次還是票價上,《全球風暴》都要略高於《銀翼殺手2049》。這就很是個問題了。
大家都清楚,淘票票這樣的購票平臺,其實還是追求利潤的,越是場次多,票價高的電影,其在這部電影上能獲得分成肯定也就越多。因此僅從網站的利益出發,也傾向於給票價高場次多的電影評分更高,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看電影,增加銷售量。
而豆瓣雖然也賣電影票,但是佔的市場份額要小的多,所以在這一方面的動機也就小的多,因此在網站動機方面,豆瓣要更加的客觀一些,會少很多引導。
好啦,最後下一個結論這裡視研,基本上是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視角在分析不同網站的評分差異。而不是空洞的去談什麼中外價值觀差異什麼的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因為畢竟經濟學裡還是預設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理性選擇,這樣才能更加的還原現實,價值觀念什麼的平時說說就好,真要和利益掛鉤,馬上人們就會變得冷靜了。
那上面說了從“評分人”角度來說,淘票票更加客觀,從“網站動機”角度豆瓣更加客觀,那麼哪個網站才更有真實性呢?這裡視研的傾向還是“淘票票”。因為視研認為,在上面兩個動機中,“評分人”動機是主要因素,因為畢竟一部電影爛到每個人一看就要吐,網站也不感通過後臺修改或人工引導而給個10分滿分的。
回覆列表
首先需要定義的是銀翼殺手的性質,這是一部文藝片。所以你能期許一部文藝片有很高的收視人群嗎?這部影片在北美也不會有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票房。
然後則是商業運作下的預告片,典型的爆米花電影樣板,你讓一群想進去休閒,看看故事的人看到一部慢點令人吐血的文藝片,說實話這叫騙錢,而這些觀眾走出電影院給好評才是怪事,
最後關於本部影片本身,視覺和光影確實每一幀都堪稱經典,故事說實話真的非常簡單,相比於第一部的雨中淚以及哲思和深刻的人物構造,還有美麗的rachel,這一部令人記憶深刻的角色真的不多。這當然是一部好續集,也是部好科幻,但真的,只建議喜歡科幻,看過第一部銀翼的,比較文藝的,比較喜歡想那種蛋疼問題的這樣的人去看。想看爆米花電影的千萬不要去,你會睡的都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