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所謂
-
2 # 伊耆角木
一、為尊者諱。這是很多人都提到的,說地位低的人不能直呼地位高的人名諱。有一定道理,但說的也不全對。為尊者諱是一個理由,但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個,就還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不直呼李鴻章名諱是對的,但是要知道,八九品小官就可以稱大人了,李鴻章這樣的地位,還叫“大人”,究竟體現多少尊重呢?至少應該叫一個“李中堂”吧。像張長清這樣的人物,作為李鴻章的幕僚,肯定要表示對李鴻章的尊敬加親切,所以更合適的叫法比如“少相”、“少帥”。這是明清至民國一種很常見的叫法,就是用他們的字的第一個字,加上身份的簡稱,李鴻章字少荃,官至大學士可以稱相,作為總督統兵可以稱帥。比如張之洞字香濤,作為湖廣總督,就可稱“香帥”。這才是合適的叫法。
而作為李鴻章對立陣營的人,比如貝勒爺手下的那些人,就不能叫的這麼親熱,那比較合適的叫法是什麼?可以簡稱“合肥”。如果達到一定地位,就可以籍貫作為自己的代稱,比如李合肥、張南皮、袁項城,這種叫法就是不怎麼帶感情,又避免非常不尊重的直呼名諱。總之,無論是否李鴻章陣營的人,直接稱“李大人”雖不錯,卻並不是最合適的,那為什麼這麼叫,更主要的就是另兩個原因。
二、避免過早劇透。雖然略有歷史知識的都能直接猜到李大人就是李鴻章,但別的人物就不一定了。比如先前的貝勒爺,後來的王爺,到最後部分才點明瞭他是載漪,雖然對歷史有一定知識的人早就猜到了,但可能大多數人還不能很清楚。如果直接告訴你貝勒爺就是載漪,或者稱“漪貝勒”、“端郡王”。你一百度,載漪最後要充軍新疆的,周瑩肯定是因為這個解困的,那這劇可看性就下降了。李大人的叫法也是這樣,你直接稱李合肥、李中堂、合肥相爺,大家開始百度李鴻章在某個歷史時期命運怎麼樣了,那也會部分起到劇透的作用,這是編劇不願意看到的,叫李大人,畢竟還會有部分人不知道,能拖一點是一點吧。
三、我認為是最主要的一點,不想讓觀眾過多聯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這部劇的虛構成分是很大的,如果全都直接稱歷史人物的原名,就會讓這部劇搞得像歷史劇。觀眾會把很多關注點放在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上,當發現這部劇跟歷史有違背的地方,少不了噴一通,叫“李大人”、“貝勒爺”的話,就很大程度減低了這種感覺。姓李的大人有很多,貝勒爺也有一群,我不點明是誰,你就別太糾結來怪我寫的不合乎歷史。
再有,對清末的人物,很多人會有完全相左的看法。比如李鴻章,有的人認為是漢奸,有的就覺得是忍辱負重的英雄。要是讓觀眾因為對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的看法與電視劇表現出來的不同來給電視劇打低分,這應該也不是編劇想看到的。你就比如說吳家東院的後臺人物,不明說是誰,但猜得出應該是左宗棠,劇最後借張長清的口說吳蔚文維護他的後臺卻被後臺為保住自己的位子滅了口,你要是直接寫左宗棠,肯定很多人說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怎麼可以這麼侮辱。這想必也不是編劇要看到的。所以,涉及歷史人物,多不直呼名字,隨便叫一個大人,你們自己看著辦吧,這算是比較明智的。
-
3 # 何殊我
只叫李大人,不說李鴻章,這在戲劇、小說創作上很正常,出於藝術需要,進行處理。
除了有劇情架空的需要,還有暴露的是編劇和主創團隊的無能啊!
話說這是一部越看越讓人失望的劇,前面十五集把調子起的足夠高。很多細節可圈可點,清末江湖的刻畫非常逼真,特別是周瑩吳聘相遇的江湖乞丐敲竹槓的橋段,活靈活現。商戰的氣勢也十足,吳家內部、與謝家的明爭暗鬥、與官府的暗通款曲,真要讓人以為清末大變局時代的精彩大戲噴薄而出了。
可惜啊可惜,吳聘領盒飯以後,整個劇情不可抑制地朝著瑪麗蘇神劇加速度衝刺了,狗血啊!孫儷親自改的劇本,另一個甄嬛、另一個羋月,涇縣安吳堡成了後宮,愛她的男人都死去、恨她的男人女人都沒得善終,以至於她說自己是災星,我不由得笑了:你哪是災星,你明明是黑洞啊!為了刻畫愛情而捂起自己的雙眼雙耳無視歷史和現實,這明明是濫情。
而作為描繪同一時代的作品,《大宅門》卻是截然不同的氣質,裡面都是商戰的縱橫捭闔、人性的爾虞我詐、前現代的男尊女卑愚忠愚孝,劇終白家是同仁堂樂家的改造,詹王府、魏大人也都是虛構,以為那年花開起碼能夠媲美大宅門,卻連《大宅門》的門檻都夠不到!
《那年花開月正圓》出現李大人、貝勒、王爺紛紛出現,是編劇為了強行注入年代感加戲。從目前資料來看,歷史上靠賣鹽引起家的吳家,除了富賈天下,也是二品頂戴。陝西山高皇帝遠,歷史上與載漪、李鴻章的經營並無太深交集,而載漪、李鴻章的爭鬥也並非如此激烈。主創為了營造緊張感,引入他們無可厚非,但是他們來了以後卻沒為商戰加戲,倒是沒頭腦殺人(查坤殺沈月生)、蹩腳說愛(杜明禮與胡詠梅)等等,為了服務於周瑩的大女主效應,強行變態,可笑不可笑。李大人自己也沒臉露出真名李鴻章吧?!
回覆列表
這部電視劇我沒有看過,不過細想一下就應該有所判斷。封建制度下的國民對於官吏都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因此,直呼官吏的名諱是大忌,這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