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至簡歷史
-
2 # 薛白袍
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 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 並且到處貼告示,曉諭軍民人等: “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 ”
但沒人去做,老百姓議論紛紛:那我們當猴耍?有人也想試試但是看那木頭三丈要從南門扛到北門,正經沒力氣辦不到的事兒。商鞅知道老百姓將信將疑,但是這場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而且還要成功的很漂亮。
於是商鞅安排了個大力士當託混入人群,接著又把賞金提到五十兩。
這時安排好的大力士站出來說:“我來試試。 ”
接著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 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即讓人當眾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上下。於是商鞅的有信譽言出必行的印象深深的印在秦國百姓的心中。
這就有點像馬雲開除搶月餅的員工,其中甚至有葉敏這樣的技術大牛。雖然技術圈內非議很多,但是吃瓜群眾一片叫好。
好名聲打出去了,接下來的營銷促銷以及推行一些政策法規都會變得很順利。
商鞅變法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偉大的變法之一,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在商鞅變法之初,卻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公元前359年,公孫鞅準備開始實行變法改革,但秦國的貴族都不贊同,於是公孫鞅與秦國的貴族之間發生了一次辯論。
公孫鞅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要建成大業也不能去與眾人商議。所以聖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
大夫甘龍(秦國貴族代表)反駁說:“你說得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
公孫鞅說:“普通人只知道安於舊習,學者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制訂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公孫鞅的意思很清楚:其一、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有效決策無需人多,人多則嘴雜;其二、做大事不能受制於愚蠢的人,因為愚蠢的人缺乏遠見,目光短淺又喜歡安於現狀,不希望變法,所以,我們要做聰明之人、做賢德之人;其三、秦國想要富國強兵,不再受制於人,就必須實行變法,打破舊有的思維習慣和利益體系。
嬴渠梁顯然聽懂了公孫鞅的意思,贊成道:“說得好!”並馬上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讓他制定變法的法令。
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佈,公孫鞅擔心百姓難以確信,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木杆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
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走出來。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前往北門,後面跟著一大群看熱鬧的民眾。當他把木杆拿到北門,公孫鞅果然立刻賞給他五十金。
百姓因而更加相信秦國政府。一方面,他們只恨自己剛才沒能早點站出來搬那木杆;另一方面,他們對政府的公信力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佈變法法令。
這就是歷史上“徙木為信”的故事。
徙木為信,歷來被看作是公孫鞅講誠信的證據。其實,公孫鞅並不看重個人誠信問題,他所以這麼做,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民眾相信政府,相信政府的公信力,進而讓民眾相信,政府接下來的變法措施是真實可靠的,是說到做到的。
所以,我以為,徙木為信其實是公孫鞅為了變法而特意搞出來的一次宣傳造勢,或者說是公孫鞅為了變法而導演的一場政治秀。
公孫鞅依靠過人的智慧與手腕,在秦國強力推行變法,終於獲得巨大成功。新法施行十年,秦國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秦國由此迅速崛起,雄霸於諸侯,到秦始皇時,終於統一了天下。可以說,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