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室滲漏是較難處理的,最好採用注漿處理。首先查明滲漏地點,然後最好是先進行降地下水位,比如用輕型井點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比施工處低0.3-0.5米,再進行注漿,等注漿完成後且注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後可停上降水位工作,降地下水時應採取抽灌相結合的方法,一邊抽一邊灌,使地下水動態平衡,防止降水造成地基的變形損壞。 二、地下室混凝土防治措施 1、合理地分縫分塊; 2、避免基礎過大起伏; 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過大的高差和側面長期暴露; 4、重要部位在明確的受力分析情況下,應增加裂縫開展驗算,特別是出現大偏心受力的情況,應保證裂縫開展小於設計規範允許值,以達到從源頭控制滲漏現象出現。 5、在受力情況比較複雜,難以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時,可在適當的增加配筋率的前提下,採取小規格鋼筋,密間距佈置。 6、儘可能減少後澆帶間距,以不超過20~30m為宜。 7、在保證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適當減少水泥用量,因為作為膠結材料,過多的水泥用量反而對混凝土不利(易發生裂縫)。 8、精心設計配合比,摻加磨細粉煤灰,新增減水劑,改善混凝土的不透水性。摻外加劑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減少水分蒸發,減少乾燥收縮。許多外加劑都有緩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們在工程實踐中應多進行這方面的實驗對比和研究,比單純的靠改善外部條件,可能會更加簡捷、經濟。 9、本著滿足混凝土在工作狀態下的和易性、流動性,控制用水量。 10、為有利於保溼、保溫,建議選用木模板,澆混凝土前把木模充分潤溼。 11、施工縫是地下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位,應儘量少留或不留。 12、底板混凝土應連續澆築,不得留施工縫。面層法。 適用於結構的大面積滲漏水治理。一般情況下,地下室滲漏治埋無法在迎水面進行,只能在背水面處理,因此在施工前,應進行引排水,以防止新做的防水面層被有壓水沖壞。 面層法具體做法:選擇漏水量集中部位,開洞埋管使水從導管流出。根據漏水量大小,可於一處或多處埋管引水,找不到漏水點時,可在牆體下部埋管引水。 然後在不漏水部位按照材料使用要求,大面積塗抹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需分層抹壓,順序為防水素漿--防水砂漿--防水素漿,最後撥管堵水。對於混凝土輕微滲水,可用無機速凝止水材料塗抹在混凝土表面,戴橡皮手套反覆揉搓,直至不見水影為止。 對於有明顯地下室滲漏的孔洞和縫隙,按孔洞和裂縫滲漏水處理的方法,逐個進行止水處理。對於地下室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水壓較小的不甚嚴重的慢滲漏水時(如冒汗、洇溼等)可於背水面塗刮聚合物水泥素漿,使表面形成一層不透水的覆蓋層,起到防滲作用。 具體作法為:將基層表面處理平整光滑,凹凸不平處用水泥砂漿填平、壓實抹光,同時除去基層表面灰塵、油汙等,以利防水層粘結牢固。 (二)、高壓注漿法。 遇有地下室滲漏時,也可採用注漿方法處理,根據滲漏水情況可在結構上佈置注漿孔,布點成梅花形、三角形或一字形,然後進行注漿處理,以在結構內部形成防水帷幕。此外,還可採用“面層封閉注漿”的方法,即先下管引水,然後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大面積抹面,待砂漿強度達到要求後,從引水管注漿堵水。
一、地下室滲漏是較難處理的,最好採用注漿處理。首先查明滲漏地點,然後最好是先進行降地下水位,比如用輕型井點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比施工處低0.3-0.5米,再進行注漿,等注漿完成後且注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後可停上降水位工作,降地下水時應採取抽灌相結合的方法,一邊抽一邊灌,使地下水動態平衡,防止降水造成地基的變形損壞。 二、地下室混凝土防治措施 1、合理地分縫分塊; 2、避免基礎過大起伏; 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過大的高差和側面長期暴露; 4、重要部位在明確的受力分析情況下,應增加裂縫開展驗算,特別是出現大偏心受力的情況,應保證裂縫開展小於設計規範允許值,以達到從源頭控制滲漏現象出現。 5、在受力情況比較複雜,難以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時,可在適當的增加配筋率的前提下,採取小規格鋼筋,密間距佈置。 6、儘可能減少後澆帶間距,以不超過20~30m為宜。 7、在保證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適當減少水泥用量,因為作為膠結材料,過多的水泥用量反而對混凝土不利(易發生裂縫)。 8、精心設計配合比,摻加磨細粉煤灰,新增減水劑,改善混凝土的不透水性。摻外加劑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減少水分蒸發,減少乾燥收縮。許多外加劑都有緩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們在工程實踐中應多進行這方面的實驗對比和研究,比單純的靠改善外部條件,可能會更加簡捷、經濟。 9、本著滿足混凝土在工作狀態下的和易性、流動性,控制用水量。 10、為有利於保溼、保溫,建議選用木模板,澆混凝土前把木模充分潤溼。 11、施工縫是地下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位,應儘量少留或不留。 12、底板混凝土應連續澆築,不得留施工縫。面層法。 適用於結構的大面積滲漏水治理。一般情況下,地下室滲漏治埋無法在迎水面進行,只能在背水面處理,因此在施工前,應進行引排水,以防止新做的防水面層被有壓水沖壞。 面層法具體做法:選擇漏水量集中部位,開洞埋管使水從導管流出。根據漏水量大小,可於一處或多處埋管引水,找不到漏水點時,可在牆體下部埋管引水。 然後在不漏水部位按照材料使用要求,大面積塗抹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需分層抹壓,順序為防水素漿--防水砂漿--防水素漿,最後撥管堵水。對於混凝土輕微滲水,可用無機速凝止水材料塗抹在混凝土表面,戴橡皮手套反覆揉搓,直至不見水影為止。 對於有明顯地下室滲漏的孔洞和縫隙,按孔洞和裂縫滲漏水處理的方法,逐個進行止水處理。對於地下室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水壓較小的不甚嚴重的慢滲漏水時(如冒汗、洇溼等)可於背水面塗刮聚合物水泥素漿,使表面形成一層不透水的覆蓋層,起到防滲作用。 具體作法為:將基層表面處理平整光滑,凹凸不平處用水泥砂漿填平、壓實抹光,同時除去基層表面灰塵、油汙等,以利防水層粘結牢固。 (二)、高壓注漿法。 遇有地下室滲漏時,也可採用注漿方法處理,根據滲漏水情況可在結構上佈置注漿孔,布點成梅花形、三角形或一字形,然後進行注漿處理,以在結構內部形成防水帷幕。此外,還可採用“面層封閉注漿”的方法,即先下管引水,然後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大面積抹面,待砂漿強度達到要求後,從引水管注漿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