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色護衛隊

    皇太極比較有政治才能,此人在我的理解裡就是有點萌,做事有條理而傳統,大部分情況下以政治利益為主,不到必要時不喜歡過度殺傷人命(只是不喜歡,不是不幹),這一點他比努爾哈赤、多爾袞都要明顯。

    明朝是那種一兩天搞不定的地頭,而且經過袁崇煥在寧遠那一戰,明朝狀態有點回滿,皇太極很清楚自己繼位之初其實沒有100%KO明朝的資本。他考慮先削弱明朝的力量並且壯大自己,死磕明朝的同時沒忘記拉取盟友,最成功的就是蒙古人。努爾哈赤時期就和北韓打過交道,皇太極上來就想搞定他們,天聰元年(天啟七年)阿敏領兵攻打北韓,北韓送出人質,二國建立友好關係,這時後金吃相還不是太難看,加上要徵明,並沒有做太絕,只要人質+建交,保證你不會幫助明朝對付我就行了。

    但北韓做事比較難看,後金人剛走就告訴大哥(宗主國明朝)自己被打了,且對清朝態度並不友好,所以皇太極5月剛稱帝,崇德元年11月就又打過去了,這時候的清軍明軍打起來都費勁,別說北韓了,被收拾一番以後留下一堆人質成為人家的藩屬國。

    嚴格來講北韓是不可能不投降的。就算不投降,最多也就是李氏王朝不幹而已,皇太極只要多收幾個不配合的人質帶走,留下自己人管理就行了,統治階級總會有人投降的,很簡單。別想那麼複雜,殺光半島上所有人不僅費勁,而且還沒好事:殺死了這麼大一塊地,自己派人駐紮嗎?那不就等於把自己的權力兵力都分散;把地閒著?明朝把它作戰略用途怎麼辦,戰局可能就改變了。相比之下,玩點政治手段,讓他們成為你的藩屬國,以後坐地收錢(納貢),壯大自己,還削弱明朝,順便噁心一把明朝,多好!

  • 2 # 孝陵衛小校

    如果站在清國的立場上,這個問題就很清晰了,北韓不投降怎麼辦,那就打到他投降。

    北韓對清的態度的轉變

    北韓在長期與女真的往來中,一直將女真看作是“夷”、“胡”,文化上始終認為北韓較女真高出一等。起初女真諸部以事奉上國的姿態事奉北韓,而北韓又以待藩邦的態度對待女真諸部。

    日本學者河內良弘認為北韓與女真的關係是在大的中華體系之下,形成以北韓為中心的小天朝體系。

    但是,北韓與女真的相處一直沒有那麼和諧,女真會擄掠北韓邊境,北韓也會經常性會掃蕩女真的駐地。可以說北韓與女真諸部是有仇恨的。

    北韓的光海君是唯一對明朝不忠心的北韓國王,在壬辰倭亂的時候,北韓已經很忌憚建州女真的力量了,努爾哈赤曾經請求助戰,遭到了北韓的拒絕。薩爾滸戰爭前夕,楊鎬派人督促北韓出兵,北韓君臣百般推諉。他們認為

    “國之存亡,民之死生,都在於徵胡之一役。”

    如果戰爭失利,北韓將會遭到努爾哈赤的毀滅性報復,因此他們首鼠兩端,與努爾哈赤通好。戰敗後,出征的北韓軍立刻向後金投降,履行戰前就達成的協議。

    清軍為什麼一定要打北韓

    拋開明朝所謂三方佈置的戰略不談,北韓能夠給清軍的威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清軍要征服北韓主要是要確立它在東北亞的獨尊地位。

    雖然北韓國內發生宮變,廢除了光海君,但薩爾滸前後的事情畢竟已經做了。現在又跟女真翻臉讓皇太極很不爽,在天聰元年,阿敏率軍攻打皮島的毛文龍,順便打了一下北韓,結果這一打就打到了王京,更有意思的是才用了不到半個月。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有效的抵抗,北韓與清軍簽訂了城下之盟,約定為兄弟之國。在用“天啟”還是“天聰”的問題上,雙方爭執了很久,最終阿敏以北韓對明朝的忠心,覺得它是節義之國,沒有堅持永絕明朝這一條款。

    令其永絕明朝正是皇太極決定再一次征服北韓的原因。1636年,皇太極稱帝,北韓不僅不朝賀,還不接待清朝的使臣。清國決定征服北韓,令其變為清國的藩屬國,可以說1637年對北韓的征服是一次沒有商量餘地的征服,皇太極稱帝意味著要與明朝爭奪天下,明朝最忠心屬國的歸順,其政治意義非常顯著。

    北韓仁祖被圍困於南漢山城整整46天,外無救兵,內乏糧草。也正是電影《南漢山城》裡描述的場景,最終北韓決定簽訂城下之盟,盟約首要一條即是

    “去明國之年號,絕明國之交往,獻納明國所與之誥命冊印”

    意在割斷北韓與明朝的一切關係。

    北韓不投降能怎麼樣呢,北韓上下是很清楚的,都快餓死了還能怎麼樣。

    參見 孫衛國:《試論入關前清與北韓關係的演變歷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歲的女孩把自己反,鎖,在臥室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