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遙望燕園

    不妨借鑑一下歷史經驗,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過去,還可以照見未來。這是讀史的益處。

    楚漢之際,大量的小人物逆襲成功,這其中,韓信是個典型。

    太史公作《史記》,選材得當,一般只選擇對歷史程序和個人成敗有重大影響的事來寫。韓信逆襲成功的原因,盡在《淮陰侯列傳》中。

    韓信年輕時,就有著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志向。韓信的志向,在韓信埋葬亡母的事情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韓信母親去世的時候,韓信家非常窮困,埋不起。但韓信仍然想辦法,把母親的亡魂埋葬在一片高地上,司馬遷曾經去看過韓信母親的墳,地勢高而開闊,墳邊可以住下一萬戶人家。

    這怎麼就能表現出韓信的遠大志向呢?

    我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我家的墳地給我的祖宗上墳燒紙,我家遷居望奎不過一百五十年,祖墳沒幾塊,但卻跟十里八村所有的死人葬在一起,我們當地人管那塊墳地叫亂葬崗,我家的墳地也小得可憐,等我將來死了的那一天,我是沒法埋在那片墳地中的,因為我家的墳地太過窄小,根本就沒有我屍骨的容身之所。

    而韓信母親的墳地,非常地開闊。倘使韓信將來子孫滿堂,子孫又各生得滿堂的子孫,韓信和子孫及子孫的子孫都去世後,全都葬在一處,那塊墳地也是足夠的。比起愚公來,韓信對自己的未來非常看好。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韓信肯定是把「生」想明白了,才去思慮「死」的,連死後百千年的墳地都計劃好了,這還不是有大志嗎?

    另外說一點,古時富貴之人是有人守墓的,所以韓信為母親準備的墳墓,不僅僅是留給自己和後代死後居住的,還給守墓人預留了居所,所以太史公才說,「令其旁可置萬家。」

    韓信在為母親選墳墓的事情上,表現出了對自己對未來的極大自信,正是這份自信,激勵著韓信在吃不上飯的時候,厚著臉皮從人寄食飲,因為韓信知道,自己終將發光發熱,自己不能把自己最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為一餐一飯的奔波上。

    這一點也很重要,西方有句名言是,「別人活著是為了吃飯,我吃飯是為了活著。」這句話放在韓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在太史公的《史記》中,劉邦和陳平也表現出了和韓信類似的行為,劉邦是喜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陳平是好讀書,遊學,不視家生產。

    韓信、劉邦、陳平,都是楚漢時的小人物,他們都少有大志,都把人生中的多數時間用在了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所以最後,大風起時,他們憑藉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能力,爬上了風口,飛了起來,逆襲成功。

    如果想要逆襲成功,不妨集中精力,把自己寶貴的時間,花費在一件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中去。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兄弟姐妹們有沒有什麼裝修經驗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