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IMDb8.3分,在超過96%的劇情片,儼然一部上好佳作。
2017年11月10日在美國上映,口碑爆棚,
不出所料又在第75屆金球獎綻放異彩,榮獲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最佳編劇。
更是劍指奧斯卡,很有希望哦。
今年的頒獎典禮完全被媽媽們佔領,《伯德小姐》、《我花樣女王》、《大病》、《三塊廣告牌》,全是高口碑之作,直接碾壓一眾電影。
這是一部典型的悶片,主要講訴了在女兒謀殺案過去幾個月仍未找到肇事者之後,女主人公s決定走出一招險棋:製作了三塊廣告牌立在通往她居住的小鎮道路上,牌上標語徑直向當地警察局長髮問“為什麼還沒有抓到兇手?
整部電影很剋制的在講了一個故事,沒有出奇的畫面、複雜的鏡頭,只是用最平實的鏡頭講述一個母親的故事。
當女主人公米爾德利德出場的時候,面對路邊三個破落的廣告牌,被撕裂的嬰兒的海報和“你的生活”的廣告詞。女主人公一邊目視廣告牌一邊啃咬著手指,似乎在預示著這是一個如同破舊廣告牌一樣有些喪的故事。
當女主人公在廣告公司拿出5000塊,付了第一個月的租金時,他在等待廣告商起草合同。這個時候女主人公扒開百葉窗看了一眼對面的警察局。此時和警察的戰鬥開始了。
三個人物的視角
女主人公米爾德利德是一個外表非常強悍的女人,眼神的冷峻、分明的稜角,讓人覺得她更像個男人。她做事果敢,處亂不驚,為了找到殘忍殺害女兒的真兇,在警察一年之內也沒有找到線索的情況之下,本能促使她租下了三塊廣告牌,以此為武器,對警察施加壓力,並且上電視公開演說,表達對警局的不滿。
她的女兒被姦殺,警察卻毫無頭緒。那些滿嘴髒話的警察卻總是在找黑人的茬,總是在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就像好好說話總沒人聽,那就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才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影片中另一處也是採用了同樣極端的方式反而奏效。新來的黑人警長剛上任,卻沒人相信他是上頭派來接管他們的人,本來就種族歧視的同事挑釁他。結果黑人警長一句“你們這些白人雜種沒事兒幹了是麼”,反而讓那些吊兒郎當的白人警察乖乖回到工位。
米爾德利德對廣告牌的堅持引起了小鎮很多人的反感。因為廣告牌直指的警察局長,是小鎮上非常受愛戴的一個人物,又因為警察局長已經是癌症晚期,所以大家都不忍讓他在僅有的時間裡還承受這樣大的壓力。
而堅持就是固執,無論是牧師到米爾德利德家裡勸解說教,還是牙醫對他的暴力行醫,還是警察對他的朋友下黑手,都不會動搖她放棄廣告牌。她在努力地堅持不丟掉希望,她要逼警察找到兇手。
很快,我們發現米爾德利德堅持背後的另一面,是因為她的內疚,她和女兒的爭吵,和女兒的最後一句狠話卻變成了現實。她害怕是自己害死了女兒,深深的內疚促使她找到了可以發洩怒火的警察。
警長威洛比是一個兢兢業業為社群服務的工作人員。
他有美滿的家庭,有喜歡他的工作夥伴,有愛戴他的小鎮居民。但是米爾德利德女兒的案件一年之內沒有找到任何線索,最終導致米爾德利德立起巨大的廣告牌,對警局和對警長本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儘管他多次找到米爾德利德進行溝通勸說,可是依然不能夠改變什麼。當他在和米爾德利德最後一次交涉的時候,本來有了很好的談話過程,可是因為自己的病情加重,一口鮮血噴到了米爾德利德的臉上。
或許這是直接導致他在家中自殺的原因,因為他發現自己的病症實在太嚴重,將來他還會面臨更痛苦的治療過程,他不忍心讓自己的妻女看到那一刻,所以他舉起了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威洛比一心為公眾,雖然滿嘴髒話但是他內心有大愛,他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好警察。他有著傳統的價值觀,但是他很早就失去了生命。再一次影射生活沒那麼完美,好人都早早的被上帝接走了,但好人卻可影響他人變好。
威洛比的死,成了影片的轉折點,他分別留給米爾德利德和迪克森一封遺書,讓他們都有了成長,也讓他們都看到了人生的點點希望。
米爾德利德因他知道了有人理解她有人支援她,讓她在眾多輿論的壓力下得到了些許寬慰。迪克森因他知道了做人的規矩和前路的方向,儘管自己付出了代價,結果也無法挽回,但他試著去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問題警察迪克森開始就讓人懷疑他是怎麼混進警隊的。表面看,他是一個成年後還總把“我媽說”掛在嘴上,披著警服囂張跋扈的人。但他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他總是用憤怒應對所有的事,他將廣告商扔出窗外,他放火燒了廣告牌,他對剛來的警長大罵。
警長給他的遺書令他觸動,當他從大火裡逃出被送到醫院時,他哭著對病房的病友—被他扔出窗外的廣告商道歉時,他是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
而廣告商的一杯果汁也給了他一個愛的傳遞。這個世界總有許多憤怒與抱怨,可是暴力總是激發更嚴重的暴力。心中有愛才是最大的武器,迪克森終於明白了警長遺書裡的意思。這直接導致當他發現殺人嫌疑犯的時候,為了得到DNA取樣,不惜挑釁對方而被打的半死。
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多的關注與獎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影表現的人物足夠真實。導演精準地對人物性格的洞察和把握,完美展現了人物在現實命運中的浮沉。
人性是複雜的,是多面性的。在這部影片當中,導演將每一個人物都塑造的非常豐富,足夠立體。女主人公既是一個堅持自己,不被一切外界阻力干擾的人,同時她又是一個並不招人待見的母親,一個滿口髒話,經常使用暴力的女人。
而小警察迪克森就更加明顯,乍一看他就是一個壞警察,但之後發生的一連串事情讓他有所改變,但也都基於原本內心的善。當他發現對於嫌疑犯政府並無辦法之時,他又主動聯絡米爾德利德,原本水火不容的兩人,卻共同踏上正義之路。
必須提的是,米爾德利德的扮演者是克林嫂,她的完美演繹讓人哭,讓人笑。她租下廣告牌時的堅決,趕走牧師時的不屑,弄傷牙醫時的果斷,看到小鹿時的悲傷,看到警長吐血時的悲憫,面對嫌疑犯時的鎮靜,她把一個可愛、可恨、可憐、可敬的母親演活了。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非常漂亮的兩組設計。
開頭的時候足夠吸引觀眾能夠往下看。電影的結尾又會讓觀眾在謝幕的那一刻去思考,他們會幹掉兇手還是會被兇手幹掉?
在影片當中我們已經發現,那個嫌疑犯就是殺死女主女兒的人,而那個人應該是個現役軍人。
現實的生活往往真實的可怕。
導演藏在幕後,把一切都交給了觀眾。透過這些介於善與惡之間,複雜多面的人物,觀眾被帶到他們的世界,去逐步撕開誤解的外衣,多個角度去觀察和理解每個人物。最後導演讓觀眾去參與,去猜想,這樣的一個開放性的結尾令人浮想聯翩。
這是一部很俗的電影,
影片也在傳達一個老生常談、但經久不衰的訊息“即便你認為上帝已死,也要抱有希望的活著。”
豆瓣8.8分,IMDb8.3分,在超過96%的劇情片,儼然一部上好佳作。
2017年11月10日在美國上映,口碑爆棚,
不出所料又在第75屆金球獎綻放異彩,榮獲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最佳編劇。
更是劍指奧斯卡,很有希望哦。
今年的頒獎典禮完全被媽媽們佔領,《伯德小姐》、《我花樣女王》、《大病》、《三塊廣告牌》,全是高口碑之作,直接碾壓一眾電影。
這是一部典型的悶片,主要講訴了在女兒謀殺案過去幾個月仍未找到肇事者之後,女主人公s決定走出一招險棋:製作了三塊廣告牌立在通往她居住的小鎮道路上,牌上標語徑直向當地警察局長髮問“為什麼還沒有抓到兇手?
整部電影很剋制的在講了一個故事,沒有出奇的畫面、複雜的鏡頭,只是用最平實的鏡頭講述一個母親的故事。
當女主人公米爾德利德出場的時候,面對路邊三個破落的廣告牌,被撕裂的嬰兒的海報和“你的生活”的廣告詞。女主人公一邊目視廣告牌一邊啃咬著手指,似乎在預示著這是一個如同破舊廣告牌一樣有些喪的故事。
當女主人公在廣告公司拿出5000塊,付了第一個月的租金時,他在等待廣告商起草合同。這個時候女主人公扒開百葉窗看了一眼對面的警察局。此時和警察的戰鬥開始了。
三個人物的視角
女主人公米爾德利德是一個外表非常強悍的女人,眼神的冷峻、分明的稜角,讓人覺得她更像個男人。她做事果敢,處亂不驚,為了找到殘忍殺害女兒的真兇,在警察一年之內也沒有找到線索的情況之下,本能促使她租下了三塊廣告牌,以此為武器,對警察施加壓力,並且上電視公開演說,表達對警局的不滿。
她的女兒被姦殺,警察卻毫無頭緒。那些滿嘴髒話的警察卻總是在找黑人的茬,總是在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就像好好說話總沒人聽,那就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才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影片中另一處也是採用了同樣極端的方式反而奏效。新來的黑人警長剛上任,卻沒人相信他是上頭派來接管他們的人,本來就種族歧視的同事挑釁他。結果黑人警長一句“你們這些白人雜種沒事兒幹了是麼”,反而讓那些吊兒郎當的白人警察乖乖回到工位。
米爾德利德對廣告牌的堅持引起了小鎮很多人的反感。因為廣告牌直指的警察局長,是小鎮上非常受愛戴的一個人物,又因為警察局長已經是癌症晚期,所以大家都不忍讓他在僅有的時間裡還承受這樣大的壓力。
而堅持就是固執,無論是牧師到米爾德利德家裡勸解說教,還是牙醫對他的暴力行醫,還是警察對他的朋友下黑手,都不會動搖她放棄廣告牌。她在努力地堅持不丟掉希望,她要逼警察找到兇手。
很快,我們發現米爾德利德堅持背後的另一面,是因為她的內疚,她和女兒的爭吵,和女兒的最後一句狠話卻變成了現實。她害怕是自己害死了女兒,深深的內疚促使她找到了可以發洩怒火的警察。
警長威洛比是一個兢兢業業為社群服務的工作人員。
他有美滿的家庭,有喜歡他的工作夥伴,有愛戴他的小鎮居民。但是米爾德利德女兒的案件一年之內沒有找到任何線索,最終導致米爾德利德立起巨大的廣告牌,對警局和對警長本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儘管他多次找到米爾德利德進行溝通勸說,可是依然不能夠改變什麼。當他在和米爾德利德最後一次交涉的時候,本來有了很好的談話過程,可是因為自己的病情加重,一口鮮血噴到了米爾德利德的臉上。
或許這是直接導致他在家中自殺的原因,因為他發現自己的病症實在太嚴重,將來他還會面臨更痛苦的治療過程,他不忍心讓自己的妻女看到那一刻,所以他舉起了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威洛比一心為公眾,雖然滿嘴髒話但是他內心有大愛,他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好警察。他有著傳統的價值觀,但是他很早就失去了生命。再一次影射生活沒那麼完美,好人都早早的被上帝接走了,但好人卻可影響他人變好。
威洛比的死,成了影片的轉折點,他分別留給米爾德利德和迪克森一封遺書,讓他們都有了成長,也讓他們都看到了人生的點點希望。
米爾德利德因他知道了有人理解她有人支援她,讓她在眾多輿論的壓力下得到了些許寬慰。迪克森因他知道了做人的規矩和前路的方向,儘管自己付出了代價,結果也無法挽回,但他試著去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問題警察迪克森開始就讓人懷疑他是怎麼混進警隊的。表面看,他是一個成年後還總把“我媽說”掛在嘴上,披著警服囂張跋扈的人。但他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他總是用憤怒應對所有的事,他將廣告商扔出窗外,他放火燒了廣告牌,他對剛來的警長大罵。
警長給他的遺書令他觸動,當他從大火裡逃出被送到醫院時,他哭著對病房的病友—被他扔出窗外的廣告商道歉時,他是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
而廣告商的一杯果汁也給了他一個愛的傳遞。這個世界總有許多憤怒與抱怨,可是暴力總是激發更嚴重的暴力。心中有愛才是最大的武器,迪克森終於明白了警長遺書裡的意思。這直接導致當他發現殺人嫌疑犯的時候,為了得到DNA取樣,不惜挑釁對方而被打的半死。
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多的關注與獎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影表現的人物足夠真實。導演精準地對人物性格的洞察和把握,完美展現了人物在現實命運中的浮沉。
人性是複雜的,是多面性的。在這部影片當中,導演將每一個人物都塑造的非常豐富,足夠立體。女主人公既是一個堅持自己,不被一切外界阻力干擾的人,同時她又是一個並不招人待見的母親,一個滿口髒話,經常使用暴力的女人。
而小警察迪克森就更加明顯,乍一看他就是一個壞警察,但之後發生的一連串事情讓他有所改變,但也都基於原本內心的善。當他發現對於嫌疑犯政府並無辦法之時,他又主動聯絡米爾德利德,原本水火不容的兩人,卻共同踏上正義之路。
必須提的是,米爾德利德的扮演者是克林嫂,她的完美演繹讓人哭,讓人笑。她租下廣告牌時的堅決,趕走牧師時的不屑,弄傷牙醫時的果斷,看到小鹿時的悲傷,看到警長吐血時的悲憫,面對嫌疑犯時的鎮靜,她把一個可愛、可恨、可憐、可敬的母親演活了。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非常漂亮的兩組設計。
開頭的時候足夠吸引觀眾能夠往下看。電影的結尾又會讓觀眾在謝幕的那一刻去思考,他們會幹掉兇手還是會被兇手幹掉?
在影片當中我們已經發現,那個嫌疑犯就是殺死女主女兒的人,而那個人應該是個現役軍人。
現實的生活往往真實的可怕。
導演藏在幕後,把一切都交給了觀眾。透過這些介於善與惡之間,複雜多面的人物,觀眾被帶到他們的世界,去逐步撕開誤解的外衣,多個角度去觀察和理解每個人物。最後導演讓觀眾去參與,去猜想,這樣的一個開放性的結尾令人浮想聯翩。
這是一部很俗的電影,
影片也在傳達一個老生常談、但經久不衰的訊息“即便你認為上帝已死,也要抱有希望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