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網友蜜月旅行,誤食福壽螺,導致寄生蟲入侵腦部。懷孕的她做了六次腰部穿刺,紮了近300吊瓶,吃了十幾盒打蟲藥,因為藥物和激素作用身體變形,被迫進行了藥物人流!
看了影片,不要驚訝,病從口入,吃得不健康就是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真的要為一些吃貨們敲敲警鐘,普及普及知識了,吃乃人生大計,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好,接下來,小米童要很嚴肅的敲黑板了!
01 丨寄生蟲是什麼鬼?
寄生蟲是一種生物,也是一種病毒!
有人會想,如果真的不小心吃了寄生蟲,為什麼寄生蟲不死,死的是我們?
其實人體的胃酸是能殺死寄生蟲的蟲卵,但如果過量食用,那麼胃酸就不足以殺死所有蟲卵。這時,蟲卵就會進入小腸,隨著血液遊動,然後會侵佔人體肝臟,甚至是大腦……
別忘了它們叫寄生蟲,既然叫寄生蟲,它的生存方式就是以寄生的方式依附在比它們大的動物上去生存,去吸取營養,去生長,並傳宗接代!
所以,你不要以為它會在我們身體內死去,然後排尿一樣排出來。寄生蟲進入了我們的體內,遭殃的是我們自己!
江蘇有個老爺子吃生魚片(俗稱刺身),肝臟裡就長了200多條蟲子,讓人聽了簡直毛骨悚然 。
寄生蟲都在人體內“娶妻生子,自立門戶,繁衍後代了”,而且香火傳承得相當不錯。
寄生蟲的真實圖片比較噁心,我就不拿出來噁心大家了,畫面就請朋友們自行腦補了。
02 丨寄生蟲怎麼到我們身體?
都是我們吃了一些含有大量寄生蟲的食物,才讓它們有可趁之機。那到底哪些食物存在著大量的寄生蟲呢?
任何未經過煎炸煮等烹飪方式的生動物肉品,都有攜帶的寄生蟲的嫌疑!
幾乎所有的魚類都會被寄生蟲感染,如果大量食用沒有進行適當消毒的話,人體確實很容易被魚類寄生蟲感染。
螺:有人為了“吃新鮮”,只是開水汆一下螺肉就食用,殊不知人若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感染管圓線蟲。
人一旦感染了管圓線蟲,這種寄生蟲就會在人體內遊走,鑽入腦部引起病變。
患者輕則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嚴重的會出現休克、狂躁等情況,甚至死亡。
福壽螺的寄生蟲多的更是令人咋舌!
一個福壽螺=6000條寄生蟲!
福壽螺早就被禁止出現在餐桌上了,只是一些不良商販依舊貪圖利益,低價購買福壽螺冒充田螺在市面上進行銷售!
影片裡的主人公就因此失去了一位可愛的寶寶!
龍蝦:夏季是吃龍蝦的好時候,麻麻辣辣的非常入味兒,再配上一口冰啤,應該是很多人夏夜街邊大排檔的經典宵夜。
但是由於這些生物生長的地方水質較差,體內自帶寄生蟲——肺吸蟲。
若吃了半生不熟的小龍蝦,就極有可能感染這種寄生蟲,從而引起肺吸蟲病。
小龍蝦的頭部儘量就不要吃了,那是寄生蟲的聚集地,躲在龍蝦的頭部,藏得深,所以很難將其殺死。
人若是生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小龍蝦,就極有可能感染肺吸蟲,從而引起肺吸蟲病。
染病後,肺吸蟲將寄生於人體肺部,患者輕則咳嗽、胸痛、咯血,嚴重的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使器官阻塞,甚至死亡。
專家建議,食用小龍蝦之前應將其背部的“筋”去除,烹飪時必須煮熟煮透,吃的時候最好不要吃小龍蝦的頭部。
淡水魚:像海鮮、三文魚、生魚片等製作簡單,為了最大程度上保持魚的鮮美,為了吃起來更爽口,現在都流行生吃魚片。
可淡水魚體內常常寄生了肝吸蟲病,如果沒有經過高溫烹飪,就很容易感染。
菱角:夏秋兩季是菱角、荸薺採摘的時節,剛摘下來又鮮又嫩,令人忍不住就想塞一個到嘴裡,這時就極有可能感染寄生在菱角、荸薺上的薑片蟲。
薑片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內,可引起消化道及全身症狀,如腹痛、腹脹、腹瀉等,重者可引起貧血、浮腫和發育障礙等。
專家建議,儘量不生吃菱角、荸薺、蓮藕,食用這些東西時也不要用牙齒啃皮。在生吃時一定要充分洗擦,並用開水燙泡幾分鐘或在太陽下晾曬一天。
除了以上這些,還要注意這些
未熟透的牛羊肉——牛帶絛蟲
沒有煮熟的螃蟹、蝦類——肺吸蟲
未清潔乾淨的新鮮蔬菜——蛔蟲
03丨該如何規避寄生蟲?煮熟了再吃,是避免寄生蟲感染的最佳方式,不過你們肯定不聽!
其實寄生蟲的生命力是很有限的,怕冷,更怕熱,只要充分的加熱,沒有殺不死的寄生蟲,包括蟲卵也是。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要點”非常明確,其中有一條就是燒熟煮透,這裡是指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度。
在這個溫度下,寄生蟲自然會死掉,死掉的寄生蟲.....不就是蛋白質嘛!
像小龍蝦和田螺都是帶著硬殼的動物,不利於熱量的傳導。個頭本來也比較大,也不太容易燒透。因此烹飪時更加應該多燒一會兒。不良商家為了不破壞肉感,烹飪的時間根本沒達到要求。
此外,生熟分開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共用刀具、案板、容器,都有可能讓寄生蟲汙染冷盤或熟食。
因此日常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吃或少吃生的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魚、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
生和熟食一定要分開,如盛裝器具、砧板、刀具、筷子等都要區分生食和熟食。
對於市場銷售的各種即食食品,應儘量購買正規品牌、包裝完好的產品,並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食用前注意是否有變質情況。
不要用生的魚蝦肉餵食家養的狗、貓。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勤洗雙手。
某網友蜜月旅行,誤食福壽螺,導致寄生蟲入侵腦部。懷孕的她做了六次腰部穿刺,紮了近300吊瓶,吃了十幾盒打蟲藥,因為藥物和激素作用身體變形,被迫進行了藥物人流!
看了影片,不要驚訝,病從口入,吃得不健康就是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真的要為一些吃貨們敲敲警鐘,普及普及知識了,吃乃人生大計,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好,接下來,小米童要很嚴肅的敲黑板了!
01 丨寄生蟲是什麼鬼?
寄生蟲是一種生物,也是一種病毒!
有人會想,如果真的不小心吃了寄生蟲,為什麼寄生蟲不死,死的是我們?
其實人體的胃酸是能殺死寄生蟲的蟲卵,但如果過量食用,那麼胃酸就不足以殺死所有蟲卵。這時,蟲卵就會進入小腸,隨著血液遊動,然後會侵佔人體肝臟,甚至是大腦……
別忘了它們叫寄生蟲,既然叫寄生蟲,它的生存方式就是以寄生的方式依附在比它們大的動物上去生存,去吸取營養,去生長,並傳宗接代!
所以,你不要以為它會在我們身體內死去,然後排尿一樣排出來。寄生蟲進入了我們的體內,遭殃的是我們自己!
江蘇有個老爺子吃生魚片(俗稱刺身),肝臟裡就長了200多條蟲子,讓人聽了簡直毛骨悚然 。
寄生蟲都在人體內“娶妻生子,自立門戶,繁衍後代了”,而且香火傳承得相當不錯。
寄生蟲的真實圖片比較噁心,我就不拿出來噁心大家了,畫面就請朋友們自行腦補了。
02 丨寄生蟲怎麼到我們身體?
都是我們吃了一些含有大量寄生蟲的食物,才讓它們有可趁之機。那到底哪些食物存在著大量的寄生蟲呢?
任何未經過煎炸煮等烹飪方式的生動物肉品,都有攜帶的寄生蟲的嫌疑!
幾乎所有的魚類都會被寄生蟲感染,如果大量食用沒有進行適當消毒的話,人體確實很容易被魚類寄生蟲感染。
螺:有人為了“吃新鮮”,只是開水汆一下螺肉就食用,殊不知人若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感染管圓線蟲。
人一旦感染了管圓線蟲,這種寄生蟲就會在人體內遊走,鑽入腦部引起病變。
患者輕則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嚴重的會出現休克、狂躁等情況,甚至死亡。
福壽螺的寄生蟲多的更是令人咋舌!
一個福壽螺=6000條寄生蟲!
福壽螺早就被禁止出現在餐桌上了,只是一些不良商販依舊貪圖利益,低價購買福壽螺冒充田螺在市面上進行銷售!
影片裡的主人公就因此失去了一位可愛的寶寶!
龍蝦:夏季是吃龍蝦的好時候,麻麻辣辣的非常入味兒,再配上一口冰啤,應該是很多人夏夜街邊大排檔的經典宵夜。
但是由於這些生物生長的地方水質較差,體內自帶寄生蟲——肺吸蟲。
若吃了半生不熟的小龍蝦,就極有可能感染這種寄生蟲,從而引起肺吸蟲病。
小龍蝦的頭部儘量就不要吃了,那是寄生蟲的聚集地,躲在龍蝦的頭部,藏得深,所以很難將其殺死。
人若是生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小龍蝦,就極有可能感染肺吸蟲,從而引起肺吸蟲病。
染病後,肺吸蟲將寄生於人體肺部,患者輕則咳嗽、胸痛、咯血,嚴重的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使器官阻塞,甚至死亡。
專家建議,食用小龍蝦之前應將其背部的“筋”去除,烹飪時必須煮熟煮透,吃的時候最好不要吃小龍蝦的頭部。
淡水魚:像海鮮、三文魚、生魚片等製作簡單,為了最大程度上保持魚的鮮美,為了吃起來更爽口,現在都流行生吃魚片。
可淡水魚體內常常寄生了肝吸蟲病,如果沒有經過高溫烹飪,就很容易感染。
菱角:夏秋兩季是菱角、荸薺採摘的時節,剛摘下來又鮮又嫩,令人忍不住就想塞一個到嘴裡,這時就極有可能感染寄生在菱角、荸薺上的薑片蟲。
薑片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內,可引起消化道及全身症狀,如腹痛、腹脹、腹瀉等,重者可引起貧血、浮腫和發育障礙等。
專家建議,儘量不生吃菱角、荸薺、蓮藕,食用這些東西時也不要用牙齒啃皮。在生吃時一定要充分洗擦,並用開水燙泡幾分鐘或在太陽下晾曬一天。
除了以上這些,還要注意這些
未熟透的牛羊肉——牛帶絛蟲
沒有煮熟的螃蟹、蝦類——肺吸蟲
未清潔乾淨的新鮮蔬菜——蛔蟲
03丨該如何規避寄生蟲?煮熟了再吃,是避免寄生蟲感染的最佳方式,不過你們肯定不聽!
其實寄生蟲的生命力是很有限的,怕冷,更怕熱,只要充分的加熱,沒有殺不死的寄生蟲,包括蟲卵也是。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要點”非常明確,其中有一條就是燒熟煮透,這裡是指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度。
在這個溫度下,寄生蟲自然會死掉,死掉的寄生蟲.....不就是蛋白質嘛!
像小龍蝦和田螺都是帶著硬殼的動物,不利於熱量的傳導。個頭本來也比較大,也不太容易燒透。因此烹飪時更加應該多燒一會兒。不良商家為了不破壞肉感,烹飪的時間根本沒達到要求。
此外,生熟分開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共用刀具、案板、容器,都有可能讓寄生蟲汙染冷盤或熟食。
因此日常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吃或少吃生的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魚、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
生和熟食一定要分開,如盛裝器具、砧板、刀具、筷子等都要區分生食和熟食。
對於市場銷售的各種即食食品,應儘量購買正規品牌、包裝完好的產品,並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食用前注意是否有變質情況。
不要用生的魚蝦肉餵食家養的狗、貓。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勤洗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