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雲卿

    如果你是老師,為了使學生更清楚、更深入理解詩詞的含義,當然需要翻譯啊。

    文言文與當代的普通話之間,是有許多誤差的。不翻譯,就無法達其義。

    如果是你自己讀,你肯定也是要理解詩詞的意思的,而要準確理解,翻譯必不可少。但是在你完全理解之後,自然而然不必看翻譯版了。

    如果古漢語水平足夠高,當然可以不翻譯,直接就可以看懂了。但我還是要說,詩詞古文接觸得越多,就越會明白,要學的有很多。很多字詞跟今天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有些詞彙語句,背後有典故,有軼事,你不瞭解的話,你不翻譯出來如何能看懂。

    還有重點就是區別看待,有的詩近白話,就不必翻譯了。

    像唐詩重意境,大部分詩歌語言都很淺白,比如什麼“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還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還有李白的那些七言古詩,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些詩,本來意思就很明瞭,你一看就明白了,翻譯反而破壞了它語言的美感。

    但有的詩詞,你不翻譯就完全理解不了,時間越古老越是如此,尤其是詩三百,別說理解,很多人讀不了,因為很多字你不認識。

    但即便詩三百,也有《桃夭》、《蒹葭》、《木瓜》、《關雎》等語言通俗的,但大部分詩,你不翻譯,根本理解不了。我隨便找一首:

    《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不翻譯能理解?

    首句的“墳”,你以為是墳墓的意思嗎?然而未必。毛傳解釋為:“大防也。”

    《說文》解釋為:“墳,墓也。”又:“坋,大防也。”

    毛傳和說文都提到了“大防”,大防是什麼,也就是堤壩,也就是說詩裡的“墳”可能指的是“堤”。

    《說文》:毛詩蓋以“墳”為“坋”,防者猶今言堤防之防。防、坊通。

    所以,不翻譯,你是看不懂的,而當你去翻譯的時候,自然會去查詢資料,自然就對詩詞有了更深入、清楚的瞭解,而不是一知半解。

    有人說,查資料的話,詩詞的美感和初讀的感覺,就會消失,但這是瞭解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有時,只有深入瞭解詩詞,反而更能理解詩詞美在何處,好在哪裡。

    而古文,因為蘊含的典故、歷史事件、人文軼事更多,則更需要翻譯來理解了。

    舉個例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王勃•《滕王閣序》

    豫章是哪裡?冀軫是什麼?衡廬又是哪兩座山?三江五湖都是指哪?棨戟是什麼意思,孟學士又是指誰?

    其中加粗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又隱藏著什麼典故?不翻譯你能搞明白?

    比如“龍光”之典見於《晉書·張華傳》,張華因見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照射而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把寶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用此典意在說明此處為寶地。

    “徐孺”之典見於《後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唯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一睡榻留宿,說明其尊重和重視人才。王勃所用典故是為了說明“洪府”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處。

    所以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翻譯的目的應該是讓讀者或者自己更瞭解詩詞古文的原意,而不是越俎代庖,把翻譯文字置於原文之上。也就是說,我們閱讀、朗誦、背誦詩詞,應當以原文為主,而翻譯的作用僅僅是瞭解,但瞭解必不可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進行教育改革,英語這門課會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