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榴蓮
-
2 # 小智攝影文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相聲可以分為四個繁榮期。三十年代(八德時期)、五、六十年代(壽、寶字輩)、八十年代(文字輩繁榮期)、郭德綱時期。
八德時期年代久遠,能留下錄音的極為稀少。從評價上來看,八德時期相聲就是茶社或撂地兒演出,藝人個人特點並不突出,全憑會的多,活兒路寬,能演能編,能吸引老客戶經常來聽就是不錯了。
建國初期,在北京成立的相聲改革小組,相聲逐漸走進大雅之堂。伴隨著建設新中國的熱情,相聲也進入了一個繁榮期,以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為主的中國廣播說唱團,以王世臣、王長友、趙振鐸為主的北京曲藝團,以張壽臣、馬三立、郭榮起、趙佩茹、常連安、常寶霆、蘇文茂等為主的天津曲藝團,形成了相聲的第二個繁榮期,留下的錄音很多。也整理了一些失傳的節目。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是以文字輩為主的相聲繁榮期,馬季、姜昆(明字輩)、蘇文茂、高英培、李伯祥、劉文亨、趙振鐸、李金斗(明字輩)等引發了相聲的再度繁榮。當時的相聲與評書,佔據了廣播的主要內容。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剛剛從沉重的時期走過來,普遍笑點低,另外當時的相聲創作也空前的繁榮,新相聲由於時代特色,獲得了人們的認可。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綜述、演出的增多,流行音樂的逐漸興趣,再到後來小品的興趣,擠壓了相聲的空間,人們不再拘泥於單純的收聽廣播,開拓了視野,欣賞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笑點也變高了。此時相聲界也缺乏一個英明的領導者。相聲界也缺乏自身的反思,一成不變的風格,沒有墊話也不再有傳統的三翻四抖,上來就唱段歌,講個小笑話,反正是電視電臺錄製,聽不聽也不影響收入。逐漸地越來越對不起相聲這兩個字。同時相聲演員缺乏創業能力,只靠他人寫作,相聲編寫出現青黃不接也是相聲走入低谷的原因。
進入新世紀,05年左右,郭德綱逐漸火爆起來,茶館相聲並不是郭德綱的創舉,也不是由他率先恢復(1998年,於寶林倡議恢復了茶館相聲)。但他以自己的個人魅力,使自己爆紅,也帶動了後來的茶館相聲。相聲經歷了十幾年的低谷,重新火爆,完全得益於以郭德綱為首的茶館相聲演出。茶館相聲的恢復,使相聲傳統的技藝得到了恢復,侯寶林去世前曾叮囑馬季“即興表演不能丟”,這句話在郭德綱這裡才得到最終實現,現掛增加了互動性和代入感,使茶館相聲成為表演和傳承相聲藝術的陣地,郭德綱無疑是第一功臣。多種多樣的演出,令觀眾們感到即新鮮又熟悉,郭德綱在相聲道路的選擇上,是完全正確的,也把握住了大眾的品味。相對來說,以曲協為首的相聲掌門人們,選擇了背離群眾的表演方式,自然也難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可。相聲的繁榮與他們的關係不大,所以,可以說是郭德綱又讓相聲重新的繁榮了起來。
-
3 # 慶字輩兒
我以一個德雲社十四年的老觀眾來講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當年在解放後,侯寶林大師明白在當前的新形勢之下,相聲的改革已經是迫在眉睫,在老舍等人的支援下,侯先生和孫玉奎先生、高鳳山先生和羅其壽先生等人組建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又多次參與慰問演出,整理了大量的相聲資料,最終將相聲帶入了大舞臺。
這些相聲界的先輩們做出巨大的努力,終於把相聲儲存了下來。
但是,在九十年代的牛群馮鞏,就好像太陽落山前的最後一點餘暉...
到了後期,基本相聲演員都進入了體制,相聲界不再是百花齊放的景象,說學逗唱不再齊全,所有人都有了鐵飯碗,競爭意識變低,相聲逐漸成為了晚會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1995年,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在北京建立了“北京相聲大會”,卻連養活自己人都難。
1996年,奇志大兵這對當年非主流的搭檔,在歌廳演出相聲三年多,最終火到了春晚,但是也難逃分手的結果。
時間到了03年,北京相聲大會改名為德雲社,演出隊達到十幾個人,開始在天橋樂茶園演出,並開始在網路、劇場和電臺上火爆開來。
一傳十、十傳百,很多觀眾在相聲這片沙漠裡找到了德雲社這片綠洲,學了大西廂,聽了叫小番,看了扒馬褂,笑了賣麵茶...
相聲十三門,除了不適合劇場表演的白沙撒字和要錢,我都在德雲社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享受。
我看過觀眾在看節目時的開懷大笑,看過返場時觀眾熱烈的鼓掌,看過老郭連續演出一個半小時的滿頭大汗,看過捧逗之間配合默契的妙語連珠...
因為這些,我喜歡上了德雲社,喜歡上了相聲,喜歡上了德雲社裡一個個逐漸成熟的小夥子們。
為什麼郭德綱可以讓相聲又繁榮了起來?
我想,就是因為觀眾的這些喜愛吧!畢竟這麼開心的事誰不想參與一下呢?
-
4 # 小嘴叭叭說娛樂
用郭德鋼自己的話說,他的出彩全靠同行襯托。郭德綱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要想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還是要踏踏實實的做事情。
放在二十年前,誰能想到郭德綱這個小黑胖子能有今天,當年主流相聲界稍有點身份的人都很少拿正眼瞧他。
相聲這個來自於草根成長於市井的藝術形式,為什麼後來越來越不景氣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已經脫離了群眾,已經變得與群眾的需求格格不入了,人們只有透過電視晚會的形式才有幸看到,所以蕭條也是應該的,你自願脫離群眾,那麼群眾還有什麼必要想著你呢。
多年來,郭德綱一直醉心於相聲藝術,踏實的在小劇場一場一場的演,從冷冷清清到熱火朝天,一路走來吃了很多苦,也正是他一步步的奮鬥,帶著德雲社重鑄了相聲的輝煌,讓相聲這門看來已經快要失手的行業又火了起來。
事實也再次證明,一切遠離了群眾的藝術,最終都會被群眾所拋棄,只有踏踏實實做東西,用真心才能換來老百姓的愛心。這才是郭德鋼和德雲社的成功之處。
回覆列表
因為他說的相聲葷素搭配,迎合了大眾的口味。
如果他天天給你唱太平歌詞,你也受不了。
再加上商業運作。成功的提高了知名度。
我也不是郭德綱。給你講不出個123。
說白了,就是他一直在說相聲。 沒有當什麼主任主席,沒有招什麼女徒弟。
一直在打井,一直打很深很深的井。
一生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