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鵬寫意人生
-
2 # 方立在加州
隨著異地求學,訪學英倫,中美兩國奔波,我一直在經歷著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衝擊。
二十多年前,我從西安到上海求學,就遭遇了南北文化差異。
民以食為天,我最先不適應的是上海菜裡愛放糖,菜甜膩膩的,而陝西家常飯以酸辣為主。當然,也有面食和米飯主食的差異。
我的腸胃,還算溫和,米飯能接受,但若頓頓食之,則有點受不了。
不能接受頓頓米飯,就吃麵食吧。上海的麵條,都是機器壓的,全無手工面的筋道和彈性,儘管有不同的哨子,於我就像花花綠綠的劣質化纖衣,口感如同嚼蠟,而且總覺得沒煮透。
上海同學反駁道,我吃不出這麼大的區別,北方的麵食,吃來吃去都是面啊,哪裡有哨子的區別大?哈哈,咱們都是對牛彈琴啊。
對於米麵之爭,我的幾個同學的胃,與我則大同,它們是愛憎分明的。
好友坤的男友(後來的先生)是杭州人,他在西安上學時,總感覺餃子、涼皮是零食,怎麼都吃不飽,可是對於我這個陝西人,這些怎麼可能吃不飽?
碩、博士師兄清是山西人,一次晚飯沒多久去找他,發現他正在宿舍裡用小電爐子煎雞蛋吃,一煎就四五個蛋,感到驚訝。他說,我吃米飯,無論吃多少,總是缺少飽腹感,雞蛋頂飽啊。
博士舍友芙,來自山東,入學不久她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家鄉的晚報上,寫到了上海的小蔥細細的,是蔥苗,像山東大蔥的孫兒;上海人買蔥就幾根,北方一捆的捆地屯;上海的茄子是細細長長的,不是北方胖圓圓的。
在倫敦訪學時,請幫助過我的房東和英語系的教授吃中餐,七十歲的房東老太太一本正經地開玩笑:莫不是老教授看上我了?呵呵,在我們的文化裡,這個老太太是不是有點“老不正經”?
聖誕party上,房東的小孫女時不時喊離異了的爸爸的女友“stepmom”,叫得可真親熱。她的爸爸和女友在祖孫還有我們幾個外人面前,毫不掩飾他們的親暱,祖孫倆甚至還在鼓勵他們更親暱呢。目睹過不少婆媳大戰、離婚大戰的我,惡作劇般地想,換一箇中國娃娃呢?換了一箇中國婆婆呢?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半徑越來越大,因為求學、工作、旅遊、移民,這樣文化衝擊就一直伴隨左右。
處理不好,文化差異帶給衝擊可能會帶有心理、生理的反應,人們會感到沮喪,抑鬱,困惑,焦慮,孤獨。
然而,文化差異及衝擊不全是負面的。文化差異、文化衝擊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人們以各自的方式生活著,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經過文化衝擊的人們,更容易有包容、開放的心態,海納百川,求同存異,學會尊重別人。
回覆列表
文化差異一時解決不了,只有在歷史長河中慢慢滲透。比如你去西雙版納,現在很難看到傣族年輕女孩穿筒裙撐紙傘的畫面了,也都是牛仔褲短袖衫,基本與漢族同化。所以我認為文化差異無須人為去解決,社會發展程序中自會透過本身的揚棄實現優勝劣汰。我倒覺得各地的同化速度應該慢一點為好,那樣可以保留多種文化特色,相容幷蓄,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