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書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寫過不止一篇叫做《我的媽媽》的作文,現如還叫你寫我的媽媽,你會怎麼寫她?
3
回覆列表
  • 1 # 專業頭皮養護專家

    果姐印象很深刻,以前小時候總有一篇作文題目叫《我的媽媽》,一般都是這麼描述:我的媽媽花白的頭髮,粗糙的雙手……其實這樣也不好,媽媽就是孩子從小的模仿物件,董卿老師說得好,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希望我以後的孩子在作文裡這麼寫:我的媽媽很美,每天什麼都不做,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多次榮獲小區區花的稱號。

    前兩天,微博上一個語文老師公佈了自己班上學生寫的《我的媽媽》,這些學生都是小學生,他們稚嫩筆下媽媽們的形象,讓人忍俊不禁:

    “她有點胖....

    爸爸給她起了一個外號:小肥豬”

    “做什麼事情全部都是買衣服排第一”

    “我的媽媽特別愛美.....天天喊減肥。”

    “她的身材胖胖的......一心想著要減肥。”

    “她為了保持身材,每天飯菜吃得很少....

    用很多化妝品。”

    “經常去逛街.......

    家裡已經有幾十件化妝品了。”

    “她的愛好是買衣服和化妝。”

    “她都會花一個小時來弄自己的臉。”

    “媽媽的雙眼皮是去店裡做的。”

    “我的媽媽又胖又高,

    胖嘟嘟的,腿又粗又長。”

    “媽媽老是說要減肥,

    可是一直瘦不下來,

    因為,她還是吃得太多…”

    閱完這些作文,網友們頓時炸開了鍋。

    不知道孩子的媽媽們看到這樣的作文會怎麼想......

    現在的媽媽在孩子們的眼裡,基本上都是在減肥、化妝、購物,怎麼讓自己變得美美美,和我們那個時代作文中的媽媽很不一樣。

    我們那時候作文中寫我的媽媽,一般是這樣:

    “媽媽花白的頭髮,粗糙的雙手,臉上長滿皺紋”

    “下雨天媽媽給我送傘,大半夜感冒發燒媽媽送我去醫院”

    “我在昏黃的燈光下寫作業,她慈祥地看著我”

    “媽媽很節儉,捨不得穿新衣服,衣服破了又補,補了又穿”

    “媽媽給我做我最愛吃的梅菜扣肉,自己卻不捨得吃一塊”

    “媽媽最愛吃的是魚頭,總把魚肉讓給我吃”

    “媽媽手不大,卻撐起了整個家”

    ... ...

    那個時候經濟沒這麼好,許多媽媽都是一心撲在整個家上面,任勞任怨,為了家庭默默付出,常常忘記了自己,非常苦情,非常偉大。

    而現在經濟好了,媽媽們也有更多的時間來愛自己,除了把小家庭打理好之外,還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看到這個現象我是很欣喜的,媽媽不應該是一個“苦情付出”的角色,不應該只是黃臉婆。她應該是先愛自己,才能好好地去愛這個家庭,如果她連自己都不愛,又怎麼獲得家人的愛呢?

    但是,媽媽也不能過度地注重自己的外貌,這樣對孩子影響不是很好,媽媽應該更多地在孩子面前展露良好的修養和對生活的熱愛。

    小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實的,這是當下媽媽們最真實的狀態,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芒萬丈的媽媽,只有這樣的媽媽才是他們心目中的驕傲。

    前段時間,重慶一個小學五年級孩子的作文火了,他在作文裡這樣描述她的媽媽: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的,到處不乾淨。

    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

    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

    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一個不努力的媽媽,一個在生活中沒有目標的媽媽,是會受到孩子嫌棄和鄙視的。

    媽媽就是孩子的榜樣,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一個如同廢柴一樣的媽媽,又怎麼去教育她的孩子呢?

    你要孩子好好讀書,努力上進,你要孩子怎麼怎麼樣,他只要說一句:那你自己呢?你就會被堵得啞口無言。

    是啊,你要孩子努力,自己卻放棄了努力,憑什麼?

    今天我看到一條微博,很暖心。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很棒。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一個和藹溫柔的母親,與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一個勤勉樂觀的母親,與一個懶惰抱怨的母親;一個通情達理的母親與一個不分是非的母親;她們所培養和教育出來的孩子,是絕對不在一條起跑線上的。

    在我們教育行業,有一句很經典的老話叫:問題學生往往來自於問題父母。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條河流的話,家庭教育是上游,學校教育是下游。上游的水質如果已經汙染的話,流到下游也已經是壞的。

    老師遇到問題學生,如果不追溯到父母,問題一直都不會解決。

    很多老師遇到問題學生往往會找家長談話,而家長卻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往往回家把小孩打一頓,這樣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許多家長,自己的孩子沒有教育好就埋怨老師,其實問題大部分就出在自己身上,你自己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請你原諒老師這登天之難!

    一個漠視社會道德和規則,不顧他人的感受,處處只想佔別人小便宜的父母,你能指望他們培養出彬彬有禮、尊重他人、道德高尚的孩子嗎?

    一個抱著孩子闖紅燈、翻護欄,在公共場所吞雲吐霧、隨地吐痰,為了一點小事就鬧得天翻地覆的父母,你能指望他們培養出情緒穩定,遵守社會規則,有良好教養的孩子嗎?

    一個肆無忌憚到處說別人壞話,揭別人短處,用最大的惡意去中傷別人的父母,你能指望她培養出言談優雅,性格豁達的孩子嗎?

    不,絕對不可能!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印件,你的好與壞他都會影印下去,他最開始的模仿和學習的物件,是自己的父母。

    許多網友把孩子將來寫自己的模板例好了:

    還有這樣的版本:

    那麼問題來了: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怎麼在作文中寫你?

    有很多電影實際上很好看很經典,但很多時候卻因為電影的名字取得不夠好而被觀眾硬生生錯過。

    就拿阿米爾·汗主演的幾部電影舉個栗子。

    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這種一看就覺得是部尬片的名字,當時剛出來的時候就沒有被許多國內觀眾看好。

    前兩年上映的《我的個神啊》也是如此,明明很好看,卻因為一個片名損失了幾個億。

    而同質的《摔跤吧!爸爸》的中國票房卻比上者高出了10倍。(雖然也並不是特別好聽,但終歸是網友投票得出的結果)

    每當知道這些優秀的電影因名字爛而票房慘淡的時候,院長就想跳出來打抱不平——

    優秀的電影,不能就這樣被觀眾拒之門外。

    昨天剛上映的《我的媽呀》,算是一部。

    但影片本身的質量,卻讓院長大吃一驚。

    從《我的媽呀》之前在海外收穫的大量好評中可以看出,電影的內容絕對可以是算是優質的。

    影片講的是一對分離20多年的母子再次相遇的故事。

    其中,充滿了辛酸和感動。

    因一些變故,兒子小時候跟著母親一起從香港回到了故鄉馬來西亞生活。

    但因忙於工作,她幾乎沒有時間陪兒子,甚至還去外地打工,把兒子送給姨媽撫養,連著十幾年沒有回家。

    等步入中年的母親風塵僕僕的回來時,兒子已經長大,兩人的關係也變成了無話可談。

    又是七八年過去,獨自在香港打拼的兒子收到了姨媽去世的訊息,回來參加喪禮的兒子和母親再次相見。

    這是重病在身的母親生前最後一段和兒子相處的時光,兒子也在真像被逐漸揭曉間打開了20多年的心結。

    不得不說,這種“留守”題材的親情電影,為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帶來了共鳴。

    在片方進行的民意調查中,有500人參與了調查,在“請問您經常回家嗎?”選項中,選擇偶爾回家的人居然高達六成。

    中秋國慶節一家人出去玩的情況下,也是帶子女出門遠多於帶父母同遊,小時候曾經答應父母去實現的願望,也有90%以上的人並沒有實現。

    院長覺得,《我的媽呀》就是為了喚起現代人已經遺忘的親情而存在。

    這世上最美好的事,難道不就是我已經長大,你卻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嗎。

    母愛雖是本片的主旨,但它並沒有刻意的販賣苦情,反而多了一些對於生活中細節的呈現。

    當鏡頭以兒子的視角呈現出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不捨時,他甚至會用繩子把自己跟母親的手捆到一起,然而在兒子的各種努力之下,母親依然棄自己而去。

    這也在兒子的心底,埋下了對母親長達20年的誤會和不解。

    兒子追尋母親的細節,隨著不斷的插敘,幾乎完美的和20年後的今天,年邁的母親害怕被送進養老院形成工整的對仗——

    從兒子回故鄉參加姨媽的喪禮後,現實時光與兒時童年時光進行了切換,兩代人角色地位也隨著互換。

    老年的母親變成了依賴兒子的“小朋友”,而兒子則變成了能夠處置母親晚年歸宿的“大人”。

    兒子記恨母親當年的無情拋棄,把她安置在了養老院,辦完手續後頭也不回的走出了大門,留下母親獨自趴在鐵門前看兒子走遠的背影。

    和當年母親拋下他時一模一樣,這一行為令觀眾思緒萬千。

    而20年前的母親和20年後的母親,也對應著影片的淚點和笑點。

    在鮑起靜教科書級別的演繹之下,這位母親直戳觀眾心底最柔軟的所在。

    特別是年邁的母親生怕兒子將她送進養老院,臨別時透過鐵門的特寫,鮑起靜奪眶而出的淚水,被刻畫得如此刻骨銘心。

    隨著故事的逐漸深入,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電影插敘的回憶與現實之中,不變的是這一份濃到化不開的母子親情。

    親情的力量是偉大的,無限的。

    如果說故事的契機是姨媽的過世,兒子回來,那麼故事的轉折則是母親被查出已是癌症晚期。

    當母親得知自己患上絕症後,辛酸的躇在病床角落,竟流著眼淚對兒子說了一聲“對不起”,還希望兒子不要再管自己了。

    “若有時間,何必掛念。”

    在兒子為這份親情矛盾不敢前進的時候,聽到了剛去世的姨媽在他身邊說了這樣一句話,瞬間點醒了他。(內心深處對母親的疼愛讓他產生了幻覺)

    鬱結在心中長達20多年的誤會,似乎在此刻土崩瓦解,兒子此刻的情感流露也被拿捏地張弛有度。

    積怨在心中的誤會,以及母親時日無多的虧欠,令本片的母子之情,也更多了一份糾葛。

    總結下來,電影的中心矛盾就是一對母子長達半生的誤解和遺憾,而這半生,恰恰是母親只能陪我們一起走過的半生時光

    時間的殘酷也許如此,那麼又有幾人真正能夠做到常棲母親左右?

    你可曾問過媽媽的願望?你可曾帶著她去一一實現?

    或許我們的媽媽也和片中的媽媽一樣,一樣要強、一樣以她的方式給我們最好的、一樣支援著我們的生活和夢想。

    但我們未必瞭解她們所追求、所希望的東西。

    若無所愛,便無所恨。

    那些細碎的點滴,會融進我們的性格深處,那些要強而果斷的背影也將映刻進我們的一生,那些粗糙的話語,多年後會成為我們判斷是非、抵擋一切複雜事故的保護傘。

    而演繹這一切的人,正是世間每一對的母親與孩子。

    影片的拍攝成本雖然不高,但情感力量十分深厚,導演李昌勇幕後的用心與功力絕對不可小覷。

    母子親情,是個亙古不變、又很宏觀的主題,宏觀到如空氣般縈繞在每一個人的身邊。

    習慣了它的縈繞後,我們變得很少去關注、去審視它,以至於如今很少有電影導演去做這一類選題的影片。

    再加上資深實力演員鮑起靜的表演,可以說是相當的精彩。

    二三十塊錢的電影票,怎麼著都值。

    可這樣出色的中國產電影,排片卻非常的少,院長真的不希望好的中國產電影被一個爛片名給埋沒。

    希望大家能多去支援。

    最後院長再嘮叨兩句,正所謂親情無價,人生無常,在可以珍惜的時候,就不要讓它變成想念。

    院長同時也希望,即便我們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別忘了主動打幾個電話去問候問候親人。

    珍惜當下,不要以生活繁忙為藉口,若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就只能後悔莫及了。

  • 2 # 茹心了芃鑫

    這個問題沒有如果,只有如何?

    或許那個時候的我們比較小,心裡想象的比較簡單,如今成家立業,父母也都老了,一轉眼曾經擁有的都成了故事,雖然不捨得,卻又留不住!

    再寫一次我的母親,只有感慨萬千,只剩下蒼蒼慾念,只有深深的愧疚!寫出來的都是曾經不曾有的曾經!一些悔恨,一些自責,還能寫什麼?

    小時候太天真,長大了太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瞭解汽車用什麼APP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