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旅
-
2 # 加強一連
其實這個不是新模式,很多年之前上海就組織過,當時類似一個旅遊團三天遊,由於效果不是很好,以後就沒有訊息了,不過我個人對這個模式很看好,因為在一起時間長一點,可以增加更多的瞭解。
-
3 # 倪磊楚
知道我慢慢的變成大齡男青年了嗎,居然推薦這樣的問題...
不過對於這種旅遊加相親的模式,我還是蠻看好的。
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大概知道相親旅遊分為兩種,一種是先相親,彼此有一定的認可後安排一次旅行,以此來促進雙方的瞭解;另一種是直接安排單身男女一起出遊,透過在路上雙方的一些表現來達到相親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家長都“喪心病狂”起來,相親越來越低齡化,曾經甚至出現過95後的大三學生寒假10天相親8場的壯舉,父母可謂是為兒女操碎了心。每到過年,更是逼婚、相親大爆發的時候,眾多大齡單身男女甚至談年色變,苦不堪言。
相過親的朋友想必知道,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又一個共同的話題可以聊是成功的第一步,否則兩個人大眼瞪小眼,真的會尷尬到死。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逐漸成為日常消費。相親過程中,聊起旅行話題,在讓雙方快速找到共同話題的同時,還能營造輕鬆、愉悅的相親氛圍,有助於提高成功率。
畢竟如今的年輕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已經跟以前有著很大的不同了,能夠一起出遊,在旅遊途中放開自己,更能增進彼此的認識。
當然,相親旅遊也可能會使這場相親結束得更快!
旅遊途中會暴露太多的個人生活細節和能力,我們可以從旅途中分清對方是否是一個注意細節、有規劃、有擔當的人,會看的出對方對於生活技能的熟悉情況,從而指導對方是居家型呢還是啥都不會的型別。
不貴可能也好,更快的認清對方,也許會更好的幫助自己做決定。
以上。
-
4 # 蘇以文
我對這個模式非常看好。
其實好的感情,應該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才得以持久。但是現代青年的工作生活壓力都非常大,每天朝五晚九的疲於奔命,根本沒有什麼時間去認識新的人,更別談什麼去充分了解一個人了。
但旅行是可以很充分地認識一個人的。因為旅行是生活的濃縮,在短短的幾天內,你的飲食習慣、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應急反應、情商智商……都會得到充分的體現。尤其在面對團隊協作和突發意外的時候,你的反應就特別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人品和能力了,基本上無法掩飾。這種短暫而高強度的情況下表露出來的,正是認識一個人的最好時機。
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所說:“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共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僕僕以後,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沒有吵嘴翻臉,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那對於相親也是如此,在旅途中認識的伴侶,在共同經歷了舟車僕僕,雙方還沒有對彼此失去興趣,那還真是可以嘗試著在一起了。
而且,“旅行+相親”模式下結合的情侶,相對而言也會比較穩定。我是很支援興趣分型別的相親模式的,因為人的興趣愛好往往會影響兩個人的共同語言,而共同語言契合與否往往會制約兩個人的感情發展長久問題。兩個人之間如果沒有共同語言,在激情和愛消退過後,就會很容易無法繼續。有共同語言的情侶則相對會好很多。
並且,通常不喜歡旅行的人就真的是不會出門,為了相親而旅行的是極少數,真的去,那還真是閒得蛋疼了。
回覆列表
旅遊其實能充分反應一個人為人處世,性格等等各方面因素。
在旅行中可能遇到很多問題,行程,食宿,花費,生病等等等等,在遇到這些問題時你的表現和解決方法其實是這個人價值觀,人生觀的直接體現。而這些問題恰恰也是兩個人在一起包括婚後最容易發生問題的地方,所以旅行過程中能找到跟你三觀相符合的人要好過你在平常正常相親吃吃飯等形式,以後在一起的成功率也更高。
另外,大家能一同旅遊還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這樣也比海量相親的定位要精準很多。
即使最後沒有找到另一半,旅行的體驗也會讓你有很大收穫,最重要的你可以認識新的朋友,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