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此來改變命運。印度種姓上千年應該有吧!(再說就是現在印度的人口登記普查應該不是那麼嚴吧!)
7
回覆列表
  • 1 # 揉揉眼睛的小城生活

    按說姓氏和膚色能區分點,職業都是世襲,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逃到別的地方也什麼都不會幹啊,哪來的錢和工作生活,不過他們這制度能流傳這麼多年,肯定還有他們自己嚴格的一套鑑別方法吧?像咱們不就有戶口譜。

  • 2 # 青年史學家

    種姓制度是什麼?

    首先要有這樣一個印象,種姓不等同於階級、膚色、職業但與這三種因素相關。而且種姓制度不是印度所特有的,在錫蘭(斯里蘭卡)、巴厘島、巴基斯坦都不同程度存在,甚至在日本也有不可接觸者。對種姓較權威的解釋是:種姓是一個世襲的、內婚制的、通常又是地方性的集團。這些集團同世襲的職業相聯絡,在地方種姓等級體制中佔據特定的地位,同時也具有宗教組織和社會管理機構的特性。

    種姓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其聯絡只在有限的地域(一個村落或幾個有聯絡的村落)內實行。過去種姓聯絡的最大範圍通常與一個小的政治單位(即一個小王國)的疆域一致。一個村落或地區的人口,是由一系列彼此相互排斥卻又聯絡的種姓組成的。居於統轄地位的家族或家庭組合,一般對村落的其它成員擁有政治和經濟上的控制權力。這種統轄的權力根植於對土地和物質財富的壟斷和佔有。

    一個人的種姓是由出生決定的,終生不能夠改變,除非是觸犯了教規被開除出種姓。關於觸犯教規的懲罰一般是由種姓會議進行決定。種姓的地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婆羅門(宗教祭祀)、剎帝利(軍事貴族)、吠舍(平民、小手工業者)、首陀羅(奴隸)以及不可接觸者(印度種姓以外的人,沒有任何權利),種姓制度裡面分為再生族和不可再生族,首陀羅屬於不可再生族,前面三個屬於再生族,這樣一種觀念源於印度人相信來世和往生,此外還從中分化出很多亞種姓的存在。

    近代種姓制度的變化

    近代以來,隨著英國的殖民,在西方價值觀的傳播之下,古老的種姓制度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一方面,種姓喪失了某些傳統的功能;另一方面,種姓仍然是當今印度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並且在一些方面支配著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一些新的特點。

    在古代社會除了婆羅門和首陀羅是遍佈於印度的各地區之外,其它的種姓都是分佈在某一地區的,地域性特別強,大工業化帶來的職業變化以及人口流動導致其它種姓的這種地域化隔閡消失。曾經對地方控制力特別強的種姓開始衰落(之前所擁有的政治司法權減弱以至消失),種姓制度出現了鬆弛。同時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印度西方式的教育影響,削弱了印度人的種姓意識。

    但是目前的印度種姓制度儘管衰落了,但是在新的環境下有具有了新的適應能力,曾經用於種姓之間的對抗被引入到政黨之間的抗爭,其背後所代表的也是種姓集團之間的利益,當然對於普通的生活層面,目前在印度除了結婚以及餐桌禮儀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種姓並沒有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隔閡,這應該算是一個進步。

    低種姓的人透過證明作假是可以冒充高種姓的人的,這樣的事情在印度社會是存在的,但是一方面高種姓所擁有的特權已經嚴重削弱,對低種姓並不具備普遍的誘惑力,可能造假的動機是為了某一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每一個種姓的背後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這樣的文化又體現在每一個揹負種姓制度人的舉手投足、衣著打扮、言談舉止以及姓氏之中,當然每一個種姓的人對自身所屬的集團也有一定的認可,也許外人不容易分辨,但是印度人自己對於種姓身份的識別一目瞭然。

    在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婆羅門姓氏——SHARMA 、 BHARDNEAF 、 MISHRA 、 JAITLY 、 SWAMI ......

    剎帝利姓氏——CHAUHANS 、 RAJPUT .......

    吠舍姓氏—— JAIN (這個有特殊情況,部分JAIN信了耆那教,不在此列)GUPTA ......

    注意:種姓制度只是針對印度教而言的

  • 3 # 阿呆31387

    低種姓得到一定程度的社會財富和地位之後,透過學習婆羅門的生活方式,可以讓自己由“不潔”轉化為“潔淨”,這個過程叫做梵化,舉個例子,莫迪屬於是首陀羅種姓做了印度總理,他就由首陀羅轉化為吠舍,甚至剎帝利。

    然後說一句,所謂四種姓制度本身就是對瓦爾納的一種淺薄解讀,種姓並非是固定的,旁遮普的婆羅門生活的就和首陀羅差不多,不僅無人供養,慘的時候甚至要乞討為生,種姓並非天賦,更多的是看生產關係和土地產權,比如拉姆布拉的主導Okkaliga就是首陀羅,很多剎帝利和婆羅門反在其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煬帝修大運河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