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永林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差生打得不上學,而是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滿足個體的發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受教育者的身心諸方面產生好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教育在摧殘學生,讓學生沒有自信,找不到人生價值,那這樣我教育還叫教育?

    人和人的心智是有差別的,這是客觀因素,不是人為能改變的。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自然有學生學習弱,有學生學習強。但這與教育目的,沒有因果關係。

    我們國家的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才有素質教育一說。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的存在,迫使學校和教育機構,圍著分數轉。隨著教育的發展,這方面的不足,正在被修正和最佳化。未來的教育,更注重人的價值的發展。

    滿足社會的需要

    我們國家培養的人才,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要是不適合社會需要,不能滿足國家的發展,也是失敗的。

    我們要因材施教

    由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個認知發展能力不同,我們教師和家長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強壓強訓練,而是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實施教育。

    如果孩子學習能力較弱,不能考上滿意的學校,那我們就讓孩子學門手藝,只要孩子具有謀生的本事,以後能在社會上立足,那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名牌大學,而是為了幸福快樂的度過一生!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我們就能在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2 # 石絲

    第一,教育不應該提“差生”和“優生”的概念。評價一個學生,應該兼顧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閃光點。然而,在現實教育中,基於評價和獎金的分配只關注升學率,從而造成了僅以成績對一個學生進行的一元評價,從而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擅長。對學生,特別是對所謂的“差生”的多元發展和自信的樹立是極為不利的。

    第二,教育的目的不能落腳在打擊人上,即使是對所謂的“差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雖然存在不同的學科,教著不同的具體知識,除了讓學生增長不同的知識儲備之外,無論哪個學科都還是育人的載體,都要在具體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悟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比如一個人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線、一個人要有承擔責任的擔當、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幹事要有務實的態度和求真的精神等等。說到底就一句話,等他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時能夠適應社會、能夠立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成長過程,以孩子需求為主?以大人的需求為主?有人會說當然孩子?實際不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