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愛聰明的竹竹
-
2 # 彼兔媽咪聊親子
三歲以前的孩子,所謂的“不自信、緊張”只是我們用大人的眼光看待而已,並非真的不自信和緊張。
有些孩子在外面沒那麼自來熟,他們更願意仔細觀察小花小草小動物,似乎和大自然的生物更有共同語言。
你若讓寶寶主動叫“叔叔、阿姨”,或者當眾背個古詩唱首歌,真的比較難。
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落落大方、自然熟,帶孩子出去的大人會感到有點“沒面子”、“難為情”,於是開始想要“逼迫”孩子愛表現,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家長需要更新觀念,真的外向就比內向好?真的自來熟就比慢熱的孩子更聰明?真的能說會道就比喜愛觀察思考更有利?
答案當然是不見得。兒童研究表明7歲前的孩子是超級敏感的感受器,他們與外界交流的方式不僅僅靠語言,更多的是感覺、動作、身體。他們還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要階段。
也就是說能說會道、善於交往並非7歲前,特別是3歲前孩子特別容易做到的,在外表現得內向甚至有點緊張,都是正常現象,是符合他們心智水平的表現。暫時的內向不能代表將來的個性特點。
家長要做的是可以多帶寶寶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創造寶寶與小朋友交往的機會,但倘若孩子仍表現得不那麼放的開,就順其自然,不要責備。
讓孩子在與人交往的環境中逐漸適應、逐漸調整,而不是把“內向、緊張”當成一個問題,不斷地讓孩子“改正”。
要相信孩子自然會吸收周圍環境的各個要素,但表現出來的“進步”可能有早有晚,節奏不盡相同。
父母對孩子的完全接納才是孩子邁向“自信”的堅實後盾。倘若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並不喜歡本來的我,而要我變成其他樣,即使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變得“開朗”又“自信”了,他的內心仍然是“非常不自信”的。
-
3 # echo小茵茵
首先要看怎麼定義這個不自信,是孩子對於社交有嚴重的恐懼和迴避還是隻是不善交際。
孩子的氣質其實是可以分為四個型別的,這四個型別是天生的:
多血質:反應迅速,愛好社交,感情細膩
膽汁質:果斷大膽,容易激動,很難安靜
粘液質:反應緩慢,喜歡安靜,動作不多
抑鬱質:情感細膩,容易受傷,內向害羞
氣質型別是天生的,且沒有好壞之分,比如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孩子就可能不會害羞,但是卻在精細運動和注意力集中上往往不如粘液和抑鬱質的孩子出色。
粘液質和抑鬱質的孩子雖然不那麼像社交達人,但是卻更有耐心,更專注,也更會保護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家孩子天生就是性格更安靜內向的話並不用為此感到焦慮,這個社會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社交達人的,安靜敏感的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優點長處,家長要更多的注意去發揚孩子的優勢區,而不是逼著孩子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而如果孩子是屬於平時並沒有很內向,但是面對社交場合就會特別不自信甚至感到恐懼,那家長就要好好觀察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要先排除是不是孩子在某次的社交場合裡被傷害過,導致他對所有社交都感到恐懼,如果是這樣要先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多陪伴和理解,不要逼著他去自信。
還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格,經常批評和指責,讓孩子覺得自己缺乏自信,所以不敢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如果是這樣家長就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尊重和引導而不是指責批評。
-
4 # 侯媽家庭教育
一個人只有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後,才能變得自信起來,孩子更渴望成功的體驗,成功不僅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同時也給孩子起在成功的體驗,增強寶寶自信心。寶寶的自信心要從小培養,所以父母要創造一些機會,讓寶寶體驗成功的感覺。
一、從簡單的事情做起
寶寶年齡小,想讓寶寶獲得成功的體驗,必須要根據寶寶的能力,讓她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比方說讓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等。
二 、讓寶寶做感興趣的事情
寶寶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全身心的投入,所以父母要多讓寶寶做感興趣的事情,多給寶寶提供條件,讓寶寶在體驗成功和快樂中增強自信心。
三、多鼓勵寶寶
一些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嚴格,總認為寶寶做不好,在教導寶寶的時候經常使用一些負面的用語,長此以往,寶寶就會沒有自信。
回覆列表
我家寶寶也是,在外面害羞。多帶他出去溜達,去商場和超市逛逛,去遊樂園玩玩,慢慢習慣了。有陌生人誇他,他就會慢慢變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