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媽咪話
-
2 # 第一次當爹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3-6歲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說法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3歲前,孩子能說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詞彙,但他還意識不到他們有什麼性別上的不同。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係最親密。但從3歲左右開始,孩子會漸漸產生性別意識,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大約5歲的時候,這一願望會達到頂峰。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娘娘腔”或者“女漢子”?這是由於孩子在3-6歲“俄狄浦斯期”沒有進行很好的性別意識導向。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過,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他們應該先向異性父母靠攏,並從這一關係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後,男孩迴歸到男性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回到女性世界,成為一個女人。只有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更健康。
-
3 # 嗨萌寵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很小的時
候就開始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
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
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
4 # 八點育兒
先討論一下題目中提到現象。我個人認為森蝶對林志穎的拒絕並不完全是因為性別因素。事實上,一個相對陌生的大人在一個相對公開的地點給自己換褲子,這其實是一個很讓人害怕的事情。還想提一下“身體害羞感(body shame)”的概念。孩子6-7歲時會發展出一種對自己身體害羞的感覺,這時候孩子開始拒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體。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害羞雖然在面對異性時似乎更為強烈,但對同性也是存在的。比如我自己在7歲時開始拒絕和我爸爸一起洗澡。
再趁此機會仔細梳理一下孩子對“性別”這件事是如何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認識的。孩子對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其實是非常非常迷人的。
先說說什麼是“性別”。與中文只有一個詞來表示不同的是,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可以用來表示性別。“sex”更多的指向解剖學上的性別,也即孩子出生時由染色體或生殖器官決定的性別;而“gender”則更多的指向在社會文化中對於不同性別的個體具有的社會知覺,包括社會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的印象、期待和要求。一般在刻意區分時,我們常常將前者譯為“生理性別”,後者譯為“社會性別”。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然而,對於5歲之前的孩子,“性別”這件事在某種角度上其實是很可怕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恆常性。也就是說,孩子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往往取決於外貌特徵。比如我的外甥3歲時帶上媽媽的假髮後,就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女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這實在是讓人覺得非常恐怖。
有趣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期”——他們對男孩女孩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在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傾向於分開玩,選擇有更強烈性別特徵的玩具,他們甚至會認為一個玩布娃娃的男孩比一個偷錢的男孩更難以容忍。出現這種傾向可能也和性別恆常性的缺失有關:孩子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女孩。這種強烈的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歲時會逐漸緩和,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掌握了性別恆常性,知道了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再次加重,這可能與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有關。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5歲時會逐步獲得性別圖式——他們會對生活中的很多行為、事物和角色進行性別的標籤化。比如,孩子可能會認為卡車、打架和飛行員是男性的,而縫紉機、過家家和護士是女性的。建立起性別圖式後,孩子還會比對自己的性別,對相應性別圖示中的行為、事物和角色投入額外的關注,與此同時,異性性別圖式中的內容則會被忽略。在這個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可能會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發展出完全不同的興趣和能力。也許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了與性別有關的第一次社會化。從這個角度看,3-5歲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承擔著比女孩更大的性別角色壓力。相比較於男孩,女孩往往更容易獲得一個“更異性化”的玩具,也更有可能保持對異性遊戲、活動的興趣。這種壓力的不平等往往會持續到青春期。人們對“假小子”比對“娘娘腔”更寬容,實際上反映了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更高的地位。
最後說說性別方面的教育。今天,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者都認為,嚴格定義的性別角色對於男孩和女孩的發展都是一種消極的限制,事實上,告訴孩子男生女生都可以細心體貼、勇敢堅強,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禁錮的解放,也有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對他人的尊重。研究發現,告訴孩子“女性特徵”的作用,並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偏見和歧視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很好的緩和幼兒期孩子的性別偏見。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方法受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抵制。這也說明了社會性別平等的教育應該儘早開展。
參考文獻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八版)》,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著, 鄒泓 等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第6版)》, 羅伯特·費爾德曼 著, 蘇彥捷 鄒丹 等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5 # 外星球PlanetWhy
孩子對性別的認識從出生就開始了,但那時,他們對性別的認知和探索是自發的,是一種生命的本能。直到2歲半~3歲,多數孩子才真正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父母要透過適當的方式來幫孩子瞭解自己的性別,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
6 # 尹小昔
男孩和女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自己的性別產生好奇的?又有哪些疑問?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恰當的性別引導和性教育呢?
-
7 # 蓮燦媽育兒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以後開始有性別意識。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就可以有意識的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比如,男孩不要穿女孩女孩衣服。尤其在上幼兒園以後老師會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比如男孩女孩分開入廁,站隊,進行日常教學活動。但也有很少部分孩子的性別意識並不明朗。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透過玩具和衣著打扮來反映性別。男孩喜歡車,槍一類的玩具,而女孩則喜歡娃娃之類的玩具。男孩穿褲子,而穿裙子的肯定是女孩。比如,在我們傳統的意識裡,梳辮子的就是女生,不梳辮子的就是男生。這一觀念目前已經改變,現在有不少家長喜歡給還在上幼兒園的男孩子留辮子,這或許也會影響孩子的性別意識。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也要有意識的幫助孩子樹立明朗的性別觀,最好在三歲之前就開始培養,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益。
-
8 # 原創世界
一般來講,孩子3歲以前就能準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但是這個時候孩子的性別意識不是恆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說,你給一個男孩子戴一個假髮穿一條裙子,然後告訴他:你是女孩子!他可能真的會把自己當女孩子。所以,實際上3~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才會慢慢將男性女性的區別標籤化、形象化,知道男孩是怎樣的,女孩又是怎樣的。這個年齡段的家長們就可以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男女觀了,但切記不可太過,比如說告訴孩子女孩子一定不能怎麼怎麼樣,男孩子一定不能怎麼怎麼樣,因為孩子的世界觀是不完善的,你反覆地告訴他(她)不能怎麼樣,他(她)就會覺得這個是不好的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對異性的歧視。
然而追溯到更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
所以小結一下,嬰兒對性別意識的認知時間大致如下:
1、1歲6個月至2歲之間,一些孩子在2歲左右已經能正確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別,但仍然不能確定自己的性別。屬於性別意識的萌芽狀態;
2、3歲左右時,多數孩子可以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但無法明白“性別是不變”的這個真理。性別意識大致成型,但對性別的理解幾乎沒有;
3、3~5歲左右,孩子便有了明確的概念,知道怎樣的叫男孩,怎樣的叫女孩;
4、6~7歲左右,孩子生理上已經完全明確了男女的概念,在別人面前裸露會感到害羞、不在讓家長陪著洗澡等。
總結:孩子的性別意識是慢慢發展完善的,當家長的應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階段有所瞭解,不可“拔苗助長”,當循序漸進,才能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世界觀。
-
9 # 杏媽育兒
先說說什麼是“性別”。與中文只有一個詞來表示不同的是,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可以用來表示性別。“sex”更多的指向解剖學上的性別,也即孩子出生時由染色體或生殖器官決定的性別;而“gender”則更多的指向在社會文化中對於不同性別的個體具有的社會知覺,包括社會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的印象、期待和要求。一般在刻意區分時,我們常常將前者譯為“生理性別”,後者譯為“社會性別”。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然而,對於5歲之前的孩子,“性別”這件事在某種角度上其實是很可怕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恆常性。也就是說,孩子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往往取決於外貌特徵。比如我的外甥3歲時帶上媽媽的假髮後,就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女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這實在是讓人覺得非常恐怖。
有趣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期”——他們對男孩女孩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在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傾向於分開玩,選擇有更強烈性別特徵的玩具,他們甚至會認為一個玩布娃娃的男孩比一個偷錢的男孩更難以容忍。出現這種傾向可能也和性別恆常性的缺失有關:孩子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女孩。這種強烈的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歲時會逐漸緩和,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掌握了性別恆常性,知道了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再次加重,這可能與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有關。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5歲時會逐步獲得性別圖式——他們會對生活中的很多行為、事物和角色進行性別的標籤化。比如,孩子可能會認為卡車、打架和飛行員是男性的,而縫紉機、過家家和護士是女性的。建立起性別圖式後,孩子還會比對自己的性別,對相應性別圖示中的行為、事物和角色投入額外的關注,與此同時,異性性別圖式中的內容則會被忽略。在這個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可能會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發展出完全不同的興趣和能力。也許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了與性別有關的第一次社會化。從這個角度看,3-5歲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承擔著比女孩更大的性別角色壓力。相比較於男孩,女孩往往更容易獲得一個“更異性化”的玩具,也更有可能保持對異性遊戲、活動的興趣。這種壓力的不平等往往會持續到青春期。人們對“假小子”比對“娘娘腔”更寬容,實際上反映了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更高的地位。
最後說說性別方面的教育。今天,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者都認為,嚴格定義的性別角色對於男孩和女孩的發展都是一種消極的限制,事實上,告訴孩子男生女生都可以細心體貼、勇敢堅強,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禁錮的解放,也有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對他人的尊重。研究發現,告訴孩子“女性特徵”的作用,並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偏見和歧視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很好的緩和幼兒期孩子的性別偏見。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方法受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抵制。這也說明了社會性別平等的教育應該儘早開展。
-
10 # 兒童親子成長
另外,男孩和女孩在這方面的差異並不十分明顯——他們只會懵懂的知道,自己和男生(or女生)的身體結構是不一樣的。
具體表現如下:
3歲時 小寶在3歲時會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性別,而且有些小寶會對男女生之間的區別好奇。他們不明白自己怎麼會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所以可能會問家長。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儘量誠懇的回答,這樣做首先不會造成他們認知上的錯亂,其次也不會降低日後家長在他們眼中的可信度。(錯誤的做法是隨口亂講,如“垃圾堆裡撿來的”)
4歲時 小寶會特別關注自己的肚臍眼兒。他們這個時候也會面臨巨大的“社交壓力”,這可能會促使他們下意識地抓自己的生殖器或想去上廁所。他們會對其他人在廁所裡做什麼很感興趣,但同時又要求自己的隱私得到保護。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小寶可能會開始按性別建立不同的“陣營”。
這個年齡段很關鍵,家長在回答所有關於性別(or性)的問題時,應該強調真愛與責任感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更多從同伴身上,而不是父母身上,學習某些性別的行為習慣。
5歲時 小寶已經熟悉男女生之間的身體差異了,但這些東西已經不再吸引他們了哦!他們會更謹慎,不喜歡讓別人看自己的身體。他們還會觀察大人的性器官,比如“爸爸為什麼沒有大咪咪”、“媽媽、姐姐怎麼沒有小弟弟”。
大部分5歲的小寶並不會覺得異性小夥伴奇怪,也不太會在遊戲的時候考慮性別差異。女孩子對嬰兒會很有興趣,很有可能會像家長要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孩子”,在玩過家家遊戲的時候也會加入“孩子”的情景。
-
11 # PlayStory
現在孩子3歲以上就會有性別意識,隨著現在社會發展,媒體資訊越來越豐富,小孩接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在3歲左右邊產生了性別意識,當然只是性別意識,不是性意識,孩子一般在8歲以後便有了性意識,尤其是女生,生理發育導致;
-
12 # 福林媽咪
之前看《爸爸去哪兒》,有人說森蝶哭可能是不想讓林志穎給她換褲子,尤其旁邊一群攝影師也都是男的。最近一期的《爸爸去哪兒》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況,比如軒軒對霓娜、夏天的行為均讓人感到不合適,霓娜對軒軒的行為有明顯的拒絕態度,但軒軒看起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
13 # hello晨曦
先說說什麼是“性別”。與中文只有一個詞來表示不同的是,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可以用來表示性別。“sex”更多的指向解剖學上的性別,也即孩子出生時由染色體或生殖器官決定的性別;而“gender”則更多的指向在社會文化中對於不同性別的個體具有的社會知覺,包括社會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的印象、期待和要求。一般在刻意區分時,我們常常將前者譯為“生理性別”,後者譯為“社會性別”。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然而,對於5歲之前的孩子,“性別”這件事在某種角度上其實是很可怕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恆常性。也就是說,孩子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往往取決於外貌特徵。比如我的外甥3歲時帶上媽媽的假髮後,就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女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這實在是讓人覺得非常恐怖。
有趣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期”——他們對男孩女孩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在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傾向於分開玩,選擇有更強烈性別特徵的玩具,他們甚至會認為一個玩布娃娃的男孩比一個偷錢的男孩更難以容忍。出現這種傾向可能也和性別恆常性的缺失有關:孩子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女孩。這種強烈的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歲時會逐漸緩和,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掌握了性別恆常性,知道了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再次加重,這可能與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有關。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5歲時會逐步獲得性別圖式——他們會對生活中的很多行為、事物和角色進行性別的標籤化。比如,孩子可能會認為卡車、打架和飛行員是男性的,而縫紉機、過家家和護士是女性的。建立起性別圖式後,孩子還會比對自己的性別,對相應性別圖示中的行為、事物和角色投入額外的關注,與此同時,異性性別圖式中的內容則會被忽略。在這個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可能會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發展出完全不同的興趣和能力。也許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了與性別有關的第一次社會化。從這個角度看,3-5歲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承擔著比女孩更大的性別角色壓力。相比較於男孩,女孩往往更容易獲得一個“更異性化”的玩具,也更有可能保持對異性遊戲、活動的興趣。這種壓力的不平等往往會持續到青春期。人們對“假小子”比對“娘娘腔”更寬容,實際上反映了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更高的地位。
最後說說性別方面的教育。今天,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者都認為,嚴格定義的性別角色對於男孩和女孩的發展都是一種消極的限制,事實上,告訴孩子男生女生都可以細心體貼、勇敢堅強,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禁錮的解放,也有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對他人的尊重。研究發現,告訴孩子“女性特徵”的作用,並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偏見和歧視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很好的緩和幼兒期孩子的性別偏見。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方法受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抵制。這也說明了社會性別平等的教育應該儘早開展。
回覆列表
他們對性別的辨別其實很小就開始瞭解了,比絕大多數答案中提到的都要早。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
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的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
3到4歲是孩子認識身體的開始,
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6-7歲時會發展出一種對自己身體害羞的感覺,這時候孩子開始拒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體。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害羞雖然在面對異性時似乎更為強烈,但對同性也是存在的。比如我自己在7歲時開始拒絕和我爸爸一起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