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小滿Mia
-
2 # 孫小蟄
如果是在很小的年紀就能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父母家人的安排,我感覺都是幸運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都是很有定力並且有眼光的人,不是怕我們不努力而是整天在找路上糾結,結果只能一事無成,所以就會有良師益友的說法,其實他們都是你的貴人,能看到你的潛質並鼓勵你在一件事上深入下去。除去外界因素,個人的修養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它能保證你到底能走多遠,讓人分心的誘惑很多。
-
3 # 呼倫小牛排
日本有個煮飯仙人,一輩子就專注煮一碗米飯.
常人聽來簡直枯燥乏味到爆,這裡面的興趣點是什麼?
能讓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做一件事.
我能想到的是屬於那個年代的匠人精神.
生長在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
我們越來越難在一件事情上聚焦,
主流價值觀,無時無刻不引導人們以金錢為導向,
聒噪與迷茫,患得患失成了年輕人生活的寫照.
別說專注於一件事,就是十件也排解不了若有若無的空虛.
也許,只有慢下腳步,歸於田園,煮一壺茶.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能換繁為簡,
做一件事就能快樂一輩子吧。
-
4 # 薇風飄揚
能夠一生做好一件事,不難。只要心中有目標,堅持不懈的去努力,最後一定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難得是一生堅持做好人。做事先做人,無論何時何地,人前人後,堅持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才是難得。只有做一個利他的人,才不會迷茫!
-
5 # 晏榕462
怎麼說呢,這需要看個人
就以我個人當下的階段認為18年就需要做幾件事情
1:父母安康,抽出時間多陪陪他們
2:自己的社會價值,做一件事,事業上的成就
3:個人價值,過得充實些,給自己多充充電,多讀書,多運動,多交際...
至於說人生只做好一件事情就滿足了嗎?可能我比較貪心吧
人生數十載,每年都有新的目標,新的計劃和準備接受的新事物。每件都盡全力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它,這樣我才覺得滿足。
-
6 # oneday
這個事情得看是什麼事情,是不是對人生有足夠分量。
這樣的事情,一件足以,但是很明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好這件事情。
比如說我現在也是一生要乾的事情就是給家人幸福。
給父母幸福。年紀越來越大的他們,我在怎麼努力也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只希望在所剩的時間中,能夠都留下與他們的美好回憶,帶他們享受他們本該享受的生活。
給妻子幸福。當然這對於我來說還有點遙遠,我應該先有個女朋友,然後在結婚,然後在讓他成為最幸福的女人。
-
7 # 香人小兵
這句話是經典的心靈雞湯,也是不錯的雞湯。我從“一生”和“一件事”兩個方向,講講我的理解。
從“一生”上來說,人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誰也不清楚未來的(或者強大後的)自己能做什麼、會做什麼。這裡有一個關鍵節點:你的人生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活著,事實上專注一件事,積累經驗打磨技巧,最終成為富足,只是需要單個過程和時間,三五年入行,十年成行家。
而如果你覺得人生不僅僅為了個人小家庭,更是為了更多的人生活幸福,這就不簡單了,因為影響的因素很多,這個人要學習去把握這麼多複雜的因素,這個過程會更加漫長,且更多失敗。
這是人生底層價值觀的不同,所決定的不同的“一生”。
從“一件事”上來說,有的“一件事”很輕鬆,如家裡是做某門手藝的,跟著學,傳承就可以了,再難也有家裡人託底。
更多的“一件事”,都是要經歷枯燥、無趣、糾結的過程,並不那麼鮮亮。
我認為“幹好一件事”是應該的,但“只幹一件事”,就是框框了。有一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事情來找你的時候,且很有意義的事情,為何不做呢?
我把人生看做投資,有一部分投資是需要保證一直掙錢的,這可以理解為解決現實,保證生存。另一部分,就是做天使投資和長線投資,可以理解為構築理想,幫助他人。
幾個“一件事”分清主次,並行不悖,人生才好玩。 無趣的人生,沒啥意思。
-
8 # 權謀家
這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你個人經歷的問題。一個人所經歷的事情和所接觸的東西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有行業。有自己的人脈和洞見。
其次是你個人的時間問題。想在一個行業有所成就,必須做到5到10年的積累。不然的話就是盲目,而每個人時間是不足的。
最後是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一樣,只要,把自己的資源轉化好,才能夠走向成功,而一個人不可能擁有多樣資源。
所以說一個人一生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經夠了
回覆列表
法國作家莫泊桑曾在福樓拜面前說:“我上午用兩個小時來讀書寫作,用另兩個小時來彈鋼琴,下午則用一個小時向鄰居學習修理汽車,用三個小時來練習踢足球,晚上,我會去燒烤店學習怎樣製作燒鵝,星期天則去鄉下種菜。”說完一臉得意。
福樓拜聽後笑了笑說:“我每天上午用四個小時來讀書寫作,下午用四個小時來讀書寫作,晚上,我還會用四個小時來讀書寫作。”福樓拜接著問:“你究竟有什麼特長,比如有哪樣事情你做得特別好?”
莫泊桑一時無法作答,便反問福樓拜:“那麼,您的特長又是什麼呢?”福樓拜說:“寫作。”莫泊桑慚愧難當,隨後師從福樓拜。
周思成在他書裡說,
“要是你可以跑的比劉翔快,不會有人在乎你會不會說英語,你是聾是瞎都不重要”。堅持做一件事,人就會變得無可替代。即使你不能跑得比劉翔快,但是隻要你跑的比大多數人快,你就可以當教練,也有一技傍身。畢竟,這個世界不需要大多數人變成全才。
一個公司的老闆,難道他要懂銷售,又懂管理,還要懂研發,還要會做賬,還要在晚上巡邏,保護告公司的安全嗎?肯德基裡只賣快餐,你有因為在肯德基買不到連衣裙,也吃不到火鍋,臭豆腐,而對它很失望嗎?
很明顯,無論是老闆或企業,只需要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拔尖,別的方面僱傭專業人士,工作效率會更高。所以,只要在一個方面懂得怎麼賺到錢,你就可以花錢僱別人做你不會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自己變全才。
現代社會,選擇太多,慾望太多,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幸運,很小就具有某種天賦,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併為之努力一生,最終獲得成功。
其實,我們碌碌無為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為所愛的事情付出100%的努力和專注。大家只看到鋼琴家朗朗人前風光無限,只認為他天生就長了副會彈琴的神奇手指,而他自己和家人背後為這份選擇的付出,如果讓我們去經歷一遍,大多數人也是不願意的。
正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所說,
“有時候,你只有足夠努力,才有機會運用到天賦的部分。你必須要愛你的工作,你必須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我總是嚮往能夠有所進步,我會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有人知道巔峰在哪裡”。少數大神之所以能夠堅持做好一件事,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的因素:
一是感興趣:從主觀上講,有意願去了解和嘗試做這件事;
二是下功夫:有足夠的定力,去全身心投入,去下苦功夫把事情做好;
三是得到反饋:能收到外界對自己做這件事的評價。這種反饋有可能是讚賞、批評或經濟回報,但只要持續有反饋,人就更有可能在其他誘惑面前,堅持把手頭的這件事做下去。
2017年的小野二郎已92歲高齡,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嚴謹、自律、精準、追求極致是他對待工作的態度。正是他對工作的熱愛,成就了他的高壽,健康和矍鑠。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中有一段話,“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跟隨”。
小野二郎的壽司店不提供酒水和小菜,只有壽司,人均最低消費是3萬日元,相當於1500元人民幣,吃飯快的人只需要15分鐘。這個全世界最貴的餐廳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為了保證質量,店裡只有10個座位。即使這樣,吃過的人還是會感嘆,這是 “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 。
有一部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人們對它的讚譽甚至超越《舌尖上的中國》。它的鏡頭真實記錄了數十年如一日在北京故宮修復古代文物的現代匠人,上映的電影版本儘可能省去了旁白。當它的主題曲唱起“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滄桑”,你就會發現,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有多麼動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大概就是這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