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徽盛服裝

    我們都是烏合之眾的一‘丿’

    書斷斷續續看完了,1895年的書,好厲害,放之現在仍感同身受。

    都看了些什麼呢,浮光掠影的意象腦中過,斷章取義的理解甚至曲解,某刻擊中興奮區的妙論。

    作為烏合之眾的一枚平庸‘丿’,又是既特殊又常見的漿糊腦時期,看完便忘完了,隨手摘抄一些讓腦子駐留的語句。

    傳統代表著過去的觀念 慾望和感情——這麼多年的恐懼源於傳統的支配,更恐懼的是即使瞭解到根源卻還擺脫不了其影響。

    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個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這大概就是個人進入傳銷組織後表現出來的很明顯的一種特徵吧。

    統治者的藝術,就像律師的藝術一樣,首先在於駕馭詞藻的學問。

    可見,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務之一,就是對流行用語,或者至少對再沒有人感興趣民眾已經不能容忍其舊名稱的事物保持警覺。

    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供應幻覺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自從出現文明以來,群體便一直處在幻覺的影響之下。

    毫無疑問,是幻覺引起的激情和愚頑,激勵著人類走上了文明之路,在這方面人類的理性沒有多大用處。作為支配著我們無意識的力量的產物,這些幻覺無疑是必要的。

    使一個人具有信仰,就是讓他強大了十倍。普遍信仰有催眠作用。

    在群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刺激群體的想象力,然後暗示和傳染。

    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

    在現實中,名望是某個人 某本著作或某種觀念對我們頭腦的支配力。名望是一切權利的主因。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說,儘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尊嚴 自我犧牲 宗教信仰 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人的行為首先是受他們的信念支配,也受由這些信念所形成的習慣支配。

    種族是人們行動最強大的決定因素。種族是我們日常所需的枷鎖,是決定著我們命運的神秘主因。

    他們的學問不過是我們的普遍無知的一種十分弱化了的形式。在社會問題上,由於未知的因素數量眾多,從本質上說人們的無知沒有什麼兩樣。

    群體的一般特徵:頭腦簡單多變 易受暗示 誇大感情以及少數領袖人物的主導作用。

    領袖的影響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提出的論據,卻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的名望。

    在所有的時代,尤其是在大革命時期,偉大的民眾領袖頭腦之狹隘令人瞠目;但影響力最大的,肯定也是頭腦最偏狹的人。

    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則缺乏這種能力。

    群體情緒的誇張和單純,如兒童 老人和婦女——那個時代,女人地位低下,低能情緒化。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 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並且離開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群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活躍,並且非常敏感。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群體的信念有著盲目服從 殘忍的偏執一集要求狂熱的宣傳等等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點。

  • 2 # 落筆成蝶

    大體而言,我認為是很在理。

    書名的烏合之眾,他的意思不是成語“烏合之眾”的解釋。

    而是群體事件代替個體事件。

    這種心理學說,在心理學說來說,相似“羊群效應”。

    從這本書中,反觀社會的一些現象,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整理能力。

    一些問題,我們往往看不到本質,往往會被表象的東西所迷惑。

    這雖然是個電影故事,但是,這種群體的力量讓我們反思。

    魏徵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體事件往往會讓我們正如書中提到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其有道理的,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再回頭看看歷史,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道理是正確的,但往往在被一些勢力否定。

    這就是書中提到

    “要屬於某個學派,就會相信他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意見”。

    說到這些,我想起了《芳華》電影的某些畫面,主人翁劉峰,從人人接見的英雄,到大家躲之不及。

    故事中有一個鏡頭,蕭蕙子穿牛仔褲,戴太陽鏡,白襯衫,在集體中都感覺是異類。可能放在今天,女孩子穿成這樣是保守型。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提到: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記得曾經韓劇的女主角嗎?女主角在韓劇中死於白血病,心臟病,再離奇點,就是失散多年的兄妹了。

    為什麼曾經這種電視劇,劇情套路一樣,拍了拍,最主要是觀眾喜歡,有市場。

    當我們看完一部很火的宮鬥劇,又有新的宮鬥劇出現,還是那個原因,觀眾喜歡,有市場。

    所以,但大家說某部電影很好看,很火,雖然不符合你的口味,為了你,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沉默。

    回顧以前的一些事件,例如"搶板藍根,搶鹽,搶醋"。

    從群體事件中,《烏合之眾》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隨波逐流。

    對於這本書想更深入瞭解的讀者,有時間可翻翻,也許,從書中跳出看世界,也許你會發覺:

    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是假的,因為,有些真相,你會被表面迷惑。

    你認為呢?

  • 3 # 驚蟄有清聲

    因瞭解社會心理學需要,讀了馮克利的譯本。拿到書後,薄薄的一本,先是心中一驚。

    雖然現在已把知乎解除安裝,但關於此問題,還得說知乎上面有所有最好的回答。

    最認同此書中一個觀點:個體在群體之中時,和獨處時,可能會判若兩人!

    “中國式過馬路”,勉可作一例。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要讀薄,更要讀厚。誠不欺吾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歌只看評論不評論的人才是最孤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