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朱如蒼

    謝邀請回答。對於這樣的問題,是很早的歷史問題,處於什麼時期,是個未知數。羅斯福是美華人,有兩個羅斯福,一個是:西奧多.羅斯福(1858----1919)生於紐約,共和黨人,當過總統。我答的是另一個,就是富蘭古木.德蘭諾.羅斯福(1882----1945)也生於紐約,美國總統,民主黨人。1933年任總統,任內提出“銀行緊急法令"、“國家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等一列“新政”,對緩解經濟危機曾起到一定的作。對外標榜“睳鄰政策",力圖緩和美國與拉丁美洲各國關係,並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對德、意集團的侵略和戰爭政策,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反法西斯聯盟,出席一系列戰時會議,想嚴懲德國是很容易的,因羅斯福推廣標榜“睦鄰政策",實行各國之間的和好關係,抬高美國在全球的至上地位,一切問題向前看的態度,在思想中慢慢的就行成對德國實行放棄,而不去嚴懲。給自已爭奪了很好名聲,1944年弟四次連續當選總統。自著《向前看》一書成名,《論我們的道路》給後來當總統作為借考。

  • 2 # 船伕

    第一句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第二句話,形勢比人強。

    第三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二戰後,美蘇爭霸,曾經免費援助蘇聯共同抗擊德國,轉眼發現蘇聯已經成為威脅自己的頭號對手。而戰敗後的德國一分為二,西德與蘇聯控制下的東德成為美蘇博弈的前哨現場,自然要照顧有加,嚴懲什麼的,自然就小事化了了。 相似的例子還可以參考戰後日本,北韓戰爭中日本除了沒替美國出兵,其他能幫忙的都幹了,這樣的小弟,做老大的能不照顧麼,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搜搜。

  • 3 # 豬曉俠

    謝邀!一是一戰時候德國戰敗,以英法為主導的國家會議制定了以削弱肢解德國為目的,極其嚴苛的停戰條約,導致德國民族主義的泛濫,當時法國的福荀元帥說過這是二十年的休戰。當時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既沒有賠款,也不守約,並且擴軍備戰,一舉挑起世界大戰,英法等很多的國家遭到了重創,所以羅斯福總結經驗教訓,沒有嚴懲德國!

  • 4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二戰後期,美對德政策的指導思想是對德國予以嚴懲。二戰結束後,德國不但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割佔領,盟國一度打算讓德國永遠從工業上剝奪其發動戰爭的潛力。德國衰竭只是表面現象,在未來西歐的復興中,德國將起到關鍵性作用。基於這一認識,在1947年1月,杜勒斯發表的對歐洲政策講話中說:"擁有煤和勤勞的人民的萊茵河盆地構成了歐洲經濟的心臟……從那個地區,不僅可以為德華人民,也可以為德國西部鄰國帶來活力。"基辛格也曾經說過:"至少300年來,德國地位問題一直是歐洲穩定的關鍵。"

    二戰後,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已經形成全球性的經濟體系,在歐洲所產生的經濟後果最終必然會波及到美國。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與蘇聯戰時同盟的破裂,美蘇之間的對抗不斷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對蘇聯進行遏制,防止共產主義勢力向歐洲的滲透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當務之急。鑑於德國所處的重要戰略地位,它的工業和軍事潛力,以及它在歷史上所一直扮演的平衡歐洲力量的角色,美國開始考慮對德政策。經過戰後初期一段時間的醞釀,美國決定放棄對德嚴懲政策,轉而謀求對德進行扶持,並將德國納入西方的勢力範圍,把德國打造成遏制蘇聯勢力的前沿陣地。於是,美對徹底削弱德國的"摩根索計劃"進行了大幅度修改。1946年9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發表演講時宣稱,美反對將魯爾和萊茵兩個工業區從德國分裂出去,或將這些地區置於外國控制和監督之下。他許諾將減輕德國的經濟負擔,並暗示美國願意幫助建立一個西德政權。貝爾納斯的演講具有標誌性意義,它表明美國已經從二戰後期對德嚴懲政策轉變為積極扶持的政策。由此可見,美國戰後對德政策轉變的根本原因是出於國家利益的需要,而非美國決策者所宣揚的對德華人民的同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只有觸覺和聽覺,如何確定自己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