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雲史
-
2 # 無月文化館
太平天國將領能自盡嗎
不能。
洪秀全弄的那個拜上帝教,是山寨聖經弄的一個偽教。
但是,有一點和天主教一樣,不能自殺。
凌遲太平軍將領被抓後,判凌遲的很多,比如石達開。
判凌遲,表達了朝廷對禍亂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的痛恨。
投降朝廷,出賣太平軍太平軍中,一直分為兩大派系。
從廣西一路過來的老太平軍,這部分太平軍對太平天國的忠誠度最高,朝廷對這部分人的剿滅也最盡力,一般抓到就是處決。
所以,這一部分人很少投降,大多選擇抵抗到底。
另一派是後期假如太平天國的將領,後期洪秀全廣封王,封了一百多個王。
大家都是王,於是搶地盤,立山頭的事情便層出不窮,太平天國進一步分裂。
這部分後期加入的將領,往往意志不堅定,在太平軍戰事不利時,會選擇倒向清廷,靠出賣天平均來換取功勞。
比如蘇州城一戰,李鴻章就是利用蘇州城內兩股太平軍內訌,兵不血刃進的蘇州城。
-
3 # 清史宴
自盡,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並非人人都能做得到,況且貪生,乃人之本性。
公元1851年1月11日,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金田爆發了,其以摧古拉朽之勢,一路攻城拔寨,打的滿清政府是措手不及。
問鼎中原已達二百年之久的清政府,雖然一路走來,大大小小的反清力量從未停止過,但從未有過像太平軍這樣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中,首先被清廷俘虜的高階將領有林鳳祥和李開芳二人,他們是北伐時,由於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結果兵敗被俘的。
不過清廷對於太平軍中高階將領的投降則毫不留情,一律處死,例如太平天國晚期的重要將領李秀成,其被俘之後,為了求生,親自寫下了長達五萬多字的自述,然而清廷還是將其凌遲處死了。
作為太平天國的締造者之一的石達開,在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四川布政使劉蓉敬佩地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醜類之最悍者。”
-
4 # 政史課課代表
太平天國運動歷時14年,提出了一整套綱領、制度和政策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中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鬥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民革命的最高峰。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革命中,太平天國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石達開、林鳳祥、李開芳、陳玉成、李秀成等均遭凌遲處死,那麼他們為什麼寧願凌遲也不自盡呢?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理想信念堅定,蔑視清朝統治者。他們寧願為天國獻出生命,讓民眾看清清廷的殘暴,用鮮血和生命喚起民眾的反抗精神。這些人如石達開、陳玉成、林鳳祥、李開芳等。翼王石達開受刑時,被割一千多刀,始終默然無聲。他的凜然正氣和大無畏的精神令清廷官兵震驚。英王陳玉成被割第一刀時冷笑言道:“好快的刀”,然後不語,三天後氣絕身亡。北伐將領李開芳、林鳳祥在受刑時“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昂首揚眉,怒目四顧”毫無懼色,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2、對清朝政府抱有幻想。如忠王李秀成在被俘後對清廷抱有幻想,不曾自盡,並寫了一萬餘字的投降書百般討好清廷想留下一命(也有認為是詐降)。然而,清廷對他並沒有寬恕同樣施以凌遲之刑。
3、統治階級的殘暴。企圖用恐怖血腥的極刑,打壓人民的反抗意志。天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被俘時年僅16歲,還是個半大的孩子。洪天貴福被俘後多次表達了自己願作大清順民的殷切希望,並說想讀書考秀才,20歲娶妻生子。就是這個不諳世事,天真無知的少年,清朝統治者也沒有放過他,1864年11月18日被凌遲處死於南昌。
-
5 # 歷史遨遊
首先,我們要清楚,太平軍將領不自殺絕對不是因為貪生怕死,道理很簡單,滿清對於“謀反”的懲罰十分殘酷,凌遲剝皮司空見慣,如此酷刑太平軍方面不可能沒有了解,一旦被清軍俘虜那麼就必然要面對各種酷刑。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拜上帝教”的影響。
我們知道“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義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組織,屬於一神教。雖其教義和正統基督教相比有很大篡改,但他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而是相信自己的教義更正統、更“原教旨”。
上帝教關於幸福、快樂的觀點,有禁慾的一面,認為塵世的快樂是假的,人應在憂患、痛苦的考驗中修煉自己,以求得天堂的快樂。
儘管太平天國中大多數人對上帝教只是機械應付,並非真正信仰,但許多習慣卻耳濡目染,這也包括對自殺的態度。
因為反對自殺,提倡殉教,因此即便被俘意味著凌遲處死也在所不惜,而且同時期的天地會也傳“絞死是不掛紅昇天,斬首是掛紅昇天,凌遲是披大紅袍昇天”,提倡死得越慘烈、在酷刑面前表現越勇敢越光榮,這種意識也會影響到太平天國各級頭目。
太平軍首領方面,除了戰死和內訌而死的,剩下的很多人都是被清軍俘虜遭受酷刑。
當然,並非所有人對此都深信不疑,有些未自殺者是因為來不及自殺,或因故不願自殺。比如幼天王洪天貴福在從湖州逃往江西的最後旅途中因為處境窘迫幾次自殺,都是被部下攔住,和李開芳一同掃北的林鳳祥已經吞金自斃,但在死前被自己以前的廚師施肇恆找到後被俘,清軍為確保他被凌遲及時救治,故而未死;不太相信上帝教的石達開自己在供詞裡說“本想自盡,轉念投誠出來解救餘眾”,是以自己的被凌遲,換取數千殘部的被釋放;李開芳是詐降被俘,他是自信能騙過僧格林沁放他南下勸降鎮江守軍,可以趁機逃跑故而不肯自盡。
究其原因,太平軍信仰的是“拜上帝教”,拜上帝教是脫胎於基督教,而在基督教中是不允許信徒自殺的!
信徒自殺是大罪,自殺者無法昇天,這是拜上帝教禁絕的事情。
所以,太平軍被俘人員絕對不是貪生怕死,相反,這恰恰體現了他們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膽魄。
-
6 # 沉墨I方之城
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起,都聚集了一批鐵血彪悍的人物,必然馮雲山、石達開、蕭朝貴、秦大綱等等,他們為太平天國的發展壯大,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好幾位將領都在起義初期就陣亡。
太平天國越鬧越大後,清朝集中了優勢兵力進行平叛,而且對於太平天國的鎮壓非常的血腥,不但在戰場上毫不手軟,更是對待俘虜和降將上一樣血腥屠殺。
中國幾千年來最為殘酷的刑罰莫過凌遲,據統計,明、清兩朝使用最多,但又以清晚期剿滅太平天國使用最多,幾乎佔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凌遲刑罰的一多半。而清廷主要針對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均使用凌遲處死刑罰。
清軍使用如此酷刑,主要是對太平天國運動刻骨的仇恨,以及對民眾和其他太平天國將士的震懾。太平天國受此刑罰的將領很多,其中兩人在歷史上很出名。
洪天富貴,洪秀全的兒子,繼任天王,他被俘時才15歲,一個如此的小孩,也被清軍毫不猶豫的身割幾千刀受酷刑而死,不得不說清朝太過殘忍。
另外一個就是翼王石達開,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領軍負氣出走,一路向西,途徑大渡河時被清軍包圍,他異想天開的認為自己的投降可以解救部下脫困,於是帶領了自己的兒子入清軍投降,但是依然被凌遲處死。
他臨死不屈,甚至身受酷刑而不吭一聲,連殘酷的清軍都敬佩有加,稱之為“奇男子”。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將領寧願身受酷刑也不願意自殺身亡呢。其實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首先,太平天國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宗教組織運動,在他們的宗教裡面是沒有儒家的忠義、國家概念的,而太平天國的主要人員組織來自於底層勞苦大眾,在思想和價值觀上很單純,一切都是以天王、天父為核心的,而自殺是需要一定的道德認識的,你指望一群底層勞苦大眾為了大家共同的事業來自殺殉道那是不現實的。
其次,太平天國運動在宗教的煽動下,精神力的高度統一加強了戰鬥意志和戰鬥精神,太平天國的將士更寧願戰到最後一刻,根本沒有在思想深處考慮過自殺殉國,因為他們的信仰裡面只有個人(天王),沒有國家和朝廷這個概念,所以沒有自殺的信仰基礎和物件。
綜上來看,太平天國的將領大多寧願被俘受凌遲之刑也不願意自殺身亡,主要還是他們基本都來自社會底層,沒有一定的道德認識,不具備中國古代的貴族精神,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信仰基礎很薄弱,大部分人沒有為此而殉道的思想高度。 -
7 # 周魚的魚
根本不關心他們為什麼這,為什麼那,一個比滿清還腐朽的政權,我都不敢去想得啥德性了,滅亡的好啊。大家有空好好研究歷史吧,韃子都那樣了還比太平天國得人心,太平天國有啥可研究的呢?
-
8 # 王朝W
第一,這些人還存偷生之念,想盡各種理由不戰死,不自盡
第二,看到清軍不給自己生的機會,才轉而大氣而死,來保晚節
第三,這些人的氣節都不如洪秀全,洪雖腐化,但最後關頭是清醒的,果斷自盡,免受一辱後仍被處死,多少年後被後人恥笑
-
9 # 金兔歷史
太平天國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即太平軍的大小將領很少會選擇自殺,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拜上帝教的影響。
而這些教義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反對自殺——他們認為人是“天生天養”,不能自行了斷。雖然太平天國的大部分人對所謂的教義只是機械式的應付,並非真正的信仰,但較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下,許多人就慢慢接受了拜上帝教教義中的部分觀點,其中就包括對自殺的態度。
除了受拜上帝教教義的影響,還有就是為了生存,或者是為了保全部下。
而且,太平軍的將領投降時,很多是沒有想到會慘遭凌遲的,否則,與其痛苦死去,還不如直接自行了斷。只能說,清軍的招降帶有很強的誤導性。
-
10 # 乾史坤今
這個問題的本身也有些“問題”,〈寧願被俘慘遭凌遲〉,自麼可能存在寧願的意思呢,是個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寧願”被俘的,更別說知道後面的凌遲。“很少”是個正常現象,無論在太平天國還是別的任何軍事組織,太正常不過了。
“自盡”二字說出太容易,但要付諸行動的選擇,捫心自問你會嗎?自盡本身來說就是有悖人性的,選擇自盡在歷代戰爭中都是少之又少,除了二戰日軍作戰部隊戰爭失敗可能選擇自盡的比例高些,那也是因為日本國內崇尚長達近千年的武士道精神,和近百年的軍國主義思想釀造出的這麼一種非人的怪胎。
太平天國爆發於1851年,由洪秀全等人帶領下從廣西出發三年之內打下南京,一時牛氣沖天,沒想到天國定都南京後,革命尚未成功,天國內部卻開始了自相殘殺,終在1864年被清軍滅亡。
回覆列表
太平天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聲勢最大的農民運動,它歷時十四年,轉戰十多個省份,佔領清朝半壁江山,整個戰爭過程共死傷過億人。給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在太平天國戰爭史上,我們發現,太平天國將領多數被清軍俘獲後凌遲酷刑處死,比如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林鳳祥、李開芳等人,而清軍將領呢,象張國樑、李續賓、江忠源等人一旦戰敗為免受辱均會自盡了斷。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在明知被俘後會被殘酷凌遲痛苦而死,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將領們不象清軍將官們自盡解脫呢?
太平天國起義的教旨反對自盡首先,太平天國起義時是以拜上帝教的教義為思想宗旨的,在洪秀全這幫將領看來,自已信奉的教義是最正統的原教旨。在教義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反對自殺,生命是上帝賜予,上帝所養,自已沒有權利了結它,自殺後的靈魂上不了天堂,會受到上帝的責罰。
在這種精神意志的引導下,絕不自殺,以身殉教是最好的結果。在敵人的酷刑下表現得越堅強越是對上帝的忠誠,這種意識根深蒂固於太平天國將士心中。
太平天國將領被俘時太突然無法實施自盡另外,並不是所有的人對教義死抱著不放,明知清軍對太平天國將士恨得咬牙切齒,被俘後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寒而慄,與其受盡折磨極度痛苦而死,不如被俘前自殺圖個痛快。比如林鳳祥,被清軍包圍後吞金自殺,臨死前被清軍找到,為了確保他能活著受凌遲之刑對其進行了救治,自殺未能成功;洪秀全的長子洪天貴福從湖州逃往江西的途中,面對清軍的轉捕,幾次揮刀自殺都被部下拉住。還有一些將領由於被俘來的突然,根本沒有機會朝自已下手。
部分將領以自已受刑換取屬下士兵獲救同時,部分不太信奉上帝教的將領,在戰敗後為了儲存手下士兵的性命,會主動和清軍談判,以個人的被俘受酷刑換來千萬士兵的釋放。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後,向清軍表示自已願意束手就擒,條件是釋放幾千太平天國士兵回家。在石達開臨刑前的遺言中他寫道:“本想自盡,轉念投誠出來解救餘眾”,可謂忠義英勇之士。
太平天國也有自殺將領在大多數太平天國將領寧願被俘凌遲而不自殺的群體之外,還是有少數人成功得以自殺,從而躲過清軍凌遲酷刑。比如名將羅大綱,在率領水軍攻打蕪湖時,被火炮將右腿整個炸斷,由於疼痛難耐吞金自殺,他是從天地會過來的,並不信上帝會的教義。
還有陳得才,是陳玉成的副將,在率部從漢中加援天京時,在霍山黑石渡被清軍團團圍住,天京陷落的訊息傳來後,所率的幾十萬太平軍集體向清軍投降,在聽說僧格林沁屠殺太平降兵的暴行後,絕望之餘服毒自殺。
另一位是李秀成手下的劉道均,廣西起義時的老上帝會眾,太平天國後期他跟李世賢在福建,掩護部隊撤退時被清軍包圍,即將被俘之際開槍自殺。
最後一個是襄王劉官芳的手下天將劉官福,在黟縣和清軍戰鬥時身受重傷,被清軍俘獲後突然跳崖撞石而死。
俗話說: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太平天國起義的將領從第一天起,就做好了以身赴死的思想準備,選擇為自由而戰,奮起反抗,而不是平平淡淡苟活一生。在他們看來,自殺是膽怯懦弱的表現,真正的勇者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更不會在清軍面前表現出害怕,體現了真正的大無畏精神。
參考史料:《太平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