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武漢壹周

    這讓壹周君立刻想到了各大新聞都在說的社會矛盾的轉變,以及前一階段考研黨鍆一直唸叨的考試重點。客觀來說就是我們的物質生活大大提高,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做到的事情現如今早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聽壹周君的母親大人說,她們小時候的年過得可謂是火急火燎。過去的年貨不像是現在,出門去商場就能買到,或是窩在沙發裡動動手指頭就有人送貨到家。但過去可以說是有錢也買不到,更何況也沒什麼錢,所以壹周君的姥姥甚至是母親大人可謂都是身懷絕活的“手藝人”。

    據說,它們小時候從臘八就已經開始忙活了,粉條要自己做自己壓,一壓就是一天。饅頭花捲自己蒸,一蒸又是一天。打掃家、刮牆又得一兩天,所以一家老小几乎是全員出動就為過大年而忙活著,忙著忙著也就有了年味。

    現在則不同了,打掃家有家政一天就搞定,年夜飯許許多多家庭早在半年前就預訂好了飯店,年貨也只需要出門去商場,半天就全部解決了。壹周君家都堅持每年自家制作年夜飯,所以壹周君每年在擀餃子皮、剁餃子餡的時候才有一點年的感覺。

    而且那時候一家老小盼過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吃一年到頭才能吃上的食物,換一次全新的衣服,尤其是家中的小孩子,異常地祈盼過年。小時候的壹周君盼年盼的不是好吃的,而是可以用來和隔壁家的孩子攀比的新衣服,所以心裡早早就開始謀劃今年如何豔壓小區小夥伴。現在則大有不同了,一換季就會買好多衣服,有事沒事都會點開淘寶看一圈,自然對於過年換新衣也沒有太多期待。

    外加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許多年俗也漸漸與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格格不入,就拿放鞭炮而言,壹周君覺得小時候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點炮燃竹是一件特別喜慶的事,有一種全小區終於團結在一起是一家人的感覺,現在由於對環境的保護以及人身安全的顧慮,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了禁止燃放的要求。

    綜上,過去的年做的事情,在現如今是天天都能做的事情,所以人們激動與期待的心思少了,體會到美好與幸福的時刻少了,年味也漸漸走遠了。

  • 2 # 啊發哥發哥發哥

    漸行漸遠的年味

    今年快三十了,各種原因,今年沒回老家團聚,年都過完了,我卻沒沒有什麼感覺!不用說,我想都覺得過年沒有味道了!思來想去,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大家對過年由歡喜到看淡甚至有一點點厭惡!

    我想第一應該是經濟的問題!我依然記得小時候也就是90年代00年代,過年是大家最喜歡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窮,物質匱乏,農村裡基本都在一個層次,沒有明顯的高低等級,大家都能玩到一起,湊熱鬧,誰家有酒就去誰家和,誰家有糖就去誰家抓,大家相互專門,不亦樂乎!經常看見路邊都是喝多的人!而如今呢,大家生活好了,什麼都不稀罕,什麼都不缺了,就少了串門!就不再熱鬧!

    第二:精神追求的增加!隨著農村第一代打工者的基本積累,大家已經基本不在吃喝上有過多的要求了,而過年往常最重要的就是吃喝玩樂,現在貌似大家都願意在自己家裡想清閒,不願意熱鬧,覺得很麻煩!第三:日漸淡薄的人情關係!大家都有錢了,都有手機了,聯絡應該方便了,但事實上,親戚朋之間缺越來越少聯絡了!都在忙,好像很忙,但是不知道忙什麼!沒有交流,感情淡化,連拜年都是東西一放,人在家裡坐不到十分鐘!更多的像是一種任務!很不美好!不再純粹!

    第四:負擔太重!現在過年的成本是很大的,年貨+分子錢,+紅包錢,對於窮屌絲而言尤其是年輕人來說缺失壓力很大,有的地方要把三分之一收入作為過年費!大家心裡都不是滋味,自然對過年有厭惡之情!

    第五:逼婚,問工作,問收入,甚至是攀比之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你丫到底是問冷暖,還是打探訊息找平衡,我不喜歡這個!

    說實話,很多時候我會回憶小時候,那時候過年簡單純粹……多好!可惜,回不去了……

  • 3 # 做來佑去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昨天剛剛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2018這個年也算過完了。過完2018這個年,就一個體會:真心覺得沒有意思。

    記得以前小的時候,只要馬上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是洋溢著喜慶的味道,那種感覺無法言語,空氣中都瀰漫著"年"的味道。

    過年可以說是我們華人最傳統也是最隆重的節日了。

    過年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過年。

    可以說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每到除夕這天,以前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為了不被年傷害,還因此發展了很多習俗,比如掛燈籠,放鞭炮等等。

    可以說,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可以說,過年是我們華人一種深入骨髓和文明的傳承象徵。

    為什麼我們會失去年味?說點自己的看法。

    一,現代人生活的壓力太大。

    我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不管人在哪裡,都會趕回家團聚,三十的時候街上基本是沒有人了,有的也只是匆匆往家裡趕的行人。三十晚上一大家子人會一起看春節晚會,一起熬年夜,放了新年的鞭炮後才睡覺。大年初一一大早,大人們早早的就起來包餃子。那時候的初一,街上基本上是沒人的,所有的店面都關著門。

    看現在,三十晚上街上也是人流不斷,各種做生意的,都犧牲掉回家陪家人的時間,趁著這個時候賺錢。可是這樣真的值得嗎?

    也許是現代人的壓力太大,可以說現在的人每天都是為了怎麼掙更多的錢而活著,每天絞盡腦計的也是為了怎麼掙錢。

    不管過年還是什麼端午重陽 ,只要是節日,全部成了現代人們掙錢的一個噱頭,和大肆宣傳產品的時節,都等著節日能夠大掙一筆錢。

    掙錢對不對?是對的!但生活的重心全部是為了錢,難免會忽略掉這些節日真正的內涵。

    二,外來文化的影響

    不得不說,我們現在很多的節日都在被外來文化的影響著。最明顯的就是情人節和聖誕節。

    記得我小的時候,剛剛流行情人節的時候 ,大人們會給我們做比喻,就相當於我們的七夕節。

    聖誕節呢,大人也會給我們做比喻,就是外華人相當於我們在過春節。

    但是現在反觀,我們自己的七夕節沒有情人節那麼重要了,我們自己的春節也一年沒有一年過的比聖誕節更熱鬧隆重了。

    我們這些傳統的節日內涵去了哪裡,我相信是每一個年輕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不要等到我們的孫子,重孫以後只能透過影片去了解我們這些,那就真正晚了。

    三,人際關係的淡漠。

    現在的拜年可以說就只是再走一種形式,早已沒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誠和質樸。很多鄰居親戚關係都沒有了以前那種家長裡短的融洽。

    城裡面很多鄰居住了幾十年,都不知道對面住的是誰。

    過年了,最需要親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鄰居間的相互走訪和看望,這會讓人感到溫暖,現在卻不走訪了,鄰居身在咫尺,卻似相隔萬里。

    四,儀式感的缺失

    過年其實就是我們華人全國歡聚舉行的一種儀式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這種舉行儀式感的節日。

    我記得去日本的時候,日本只要有他們的傳統節日,全國女性都會穿上他們傳統的和服,舉家上街進行遊行,搞各種活動,身在其中,都會體會那種節日的歡樂。

    我們現在為什麼越來越不重視過年,其實就是這種儀式感的缺失,甚至有些在外地的年輕人過年也不會在回家了。

    每年三十晚上,看春節晚會,也變成了一家人圍在一起玩手機了。

    貼對聯,貼福,穿新衣,這都是我們華人一年到頭對一年的總結,和對來年的期盼 ,是一種內心從內到外的一種儀式。如果缺少了這種儀式的尊敬,那我們就真正成了"無知者無畏"了。

    沒有儀式感的人生,你怎麼能體會到你真正踏實的活過呢。

  • 4 # 職業玩家黃鶴樓

    平時吃喝和過年沒區別,遠在他鄉的,平時也看不到親人,但現在影片聊天很方便,平時也能天天看到親人了。以前大家工作節奏也慢,過年都有時間跑親戚,現在忙死,過年能在家陪父母兩三天就不錯了,哪有時間跑親戚。所以現在的年味真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年輕人為何喜歡自稱為“XX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