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果逐夢
-
2 # 薇安浮世
年輕人自稱為狗,是因為在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首先在狗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是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sǎng)似堯,其項類皋陶(gāo yáo),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周遊列國,無人賞識,無家可歸,他從喪家之犬的身上看到了孤獨飄零的自己。而“單身狗”一次,則是源於星爺的《大話西遊》。
“那個人樣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條狗。”這句《大話西遊》裡的經典對白,心酸又戲謔的塑造了一個單身人的落寞與孤獨。繼“單身狗”後,又出現了加班狗,考研狗,學生狗,論文狗,IT狗等一系列標籤。年輕人之所以喜歡以狗自稱,是因為每個人都似乎都能從狗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以狗自稱,更多是年輕人的一種自我保護與疏解年輕人處於初入社會的迷茫期,一切都是起步階段,再加上各方面壓力不斷,因此產生了強烈的卑微感與無力感,這種狀態與狗的地位具有相似之處。自古以來,狗的地位就是卑賤的。《禮記·曲禮》中就有“婦人不立於乘,犬馬不上於堂”的記載。年輕人多處於社會中下層,自然會感覺像狗一樣卑微,上不了檯面。
除社會地位與狗相似外,生存環境也有相同之處。狗的生活孤獨艱苦,有時勞苦,有時懶惰,有時自娛自樂,這與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城市打拼的人有著神似之處。例如加班狗,每天沉浸在無窮盡的加班中,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時刻處於身心疲憊的狀態。
面對無法改變的處境,年輕人唯以自黑與自嘲自解。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生活社會繼續加壓,年輕人感覺前途更加迷茫。以狗自稱,更多的是一種自我保護與緩解的智慧與幽默。
-
3 # 從負1到0
這是壓力下自我調侃社會地位低下的表現,也有從眾心理的客觀表現,也就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想到自己是什麼什麼狗,而是有人先如此表述,後被媒體放大並傳播引起的共鳴而已。就我個人而言,我雖然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從來不輕視自己,更從來不自嘲什麼什麼狗,連屌絲之類的話也不認同。我相信的是天道酬勤,我信奉的是自我賦能,從2016年12月1日到今天的2018年4月3日,在我38歲生日的今天,我已經累計連續接近500天,每天早上5點起床,長跑5公里。我把它定義為“長征跑”,只有敢對自己說不的人才能挑戰長征跑,長征跑,讓生活再沒機會打敗你。誰愛自稱什麼狗,反正我不向生活低頭,有種的跟我來,跟我一起超越昨天的自己。
回覆列表
我覺得可能是源於星爺的大話西遊,裡的很經典的一句話,他好像一條狗。現在我們多把他理解為單身狗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時候。還有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最求個性,什麼不好,偏往自己身上套:什麼不能吃偏要去,按照我們一般人的說法就是作死,不做就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