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以小米為例,來和大家談談小米的新零售是如何經營的:
大家都知道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手機公司,所以在開始之初的營銷上和傳統的手機廠商也完全不同。小米首先讓消費者充分參與到手機的製造過程,從而積累了龐大的米粉群,而後在銷售上利用飢餓營銷(按照雷總的話這不是飢餓營銷,是因為產能不足)大獲成功。所以小米在2016年前都是靠網上銷售,沒有一家實體店。雷軍在那時提出了著名的“飛豬理論”,意思是“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主要形容當時小米所處的網際網路大風口。依託於網際網路走的順風順水的小米,後來更是有了雷軍和格力董明珠在央視上十億豪賭。
的確,創立於2010年的小米開始幾年的增速勢頭也非常得猛。到了2014年,小米的年增速達到了227%。但是到了2015年,小米的年增速急速下降至15%。去年第二季度,小米的出貨量直降至中國產機第四名。也就是在第四季度,“新零售”這三個字被大家開始熟知。
從以上大夥兒可以明顯看出,在剛開始靠網商賣的很火的小米,到去年掉到中國產機的第四,線上遇到增速瓶頸才是小米進軍線下的主要原因(當然隨著線上紅利的結束,這是所有網商所面臨的問題)。雷軍也曾在採訪中承認:過去我們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忽視了線下。 於是,2016 年開始,小米開始線下開店,並承諾所有小米產品均線上線下同價。這一次雷總又迎來了另一個風口,“新零售”。
新零售主要有四大特點,即打通線上線下、運用大資料、提升效率和業態重組。作為一家網際網路為驅動的公司,小米自然在這四個方面都做的很牛;但是,這四個特點除了巨頭們能做到外,更多千千萬萬的小店們顯然是做不到的,開店做生意,最終是要產生利潤。而利潤是由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來決定的。今天,我們就從商業的根本來看小米是如何做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的。
首先來看流量,也就是要有更多的人來店。要想店裡人流量大,首先得找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即選址。小米的線下實體店名叫小米之家,在剛開始開店的時候大都選擇在寫字樓裡開店,後來小米發現,小米之家的客戶主要是原有的小米粉絲,新的客戶非常少。於是後來小米改變選址策略,主要選在購物中心,比如杭州的小米之家就選擇開在城西銀泰城、西溪印象城、西子國際、嘉裡中心等購物中心裡,確保小米之家處在人流量集中的區域,以保證足夠的進店人流量。
其次來看轉化率,也就是來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會下單。進店容易下單難,進來的人是有了,但只看不買也不行,尤其對於手機這種一兩年換一次的低頻次消費品,所以小米的做法就是利用產品生態鏈把低頻變高頻,比如移動電源、耳機、手環,甚至電飯煲、平衡車等琳琅滿目的產品。當然除了生態鏈外,小米的產品無論設計還是品質都非常不錯,關鍵是價格還便宜。這裡需要特別說的是,小米因為之前都是靠網路銷售,米粉們也就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小米之家線下店除了米粉外,質高價優的產品更是吸引了更多的進店中老年人消費,這成了小米新發現的一批客戶。
然後再看客單價,也就是每個人每次能買多少錢的產品。每次購買的東西越多,也就是客單價越高,這當然是所有商家挖空心思來琢磨的。小米的做法主要靠三招:首先小米的產品特別豐富,其實這也就是我上次所說的業態重組,手機店不再單買手機,還有音響,超市不再單賣吃的喝的用的,還有餐飲店;其次,小米利用大資料就可以測算出哪個店哪些產品好賣,然後不同的店的產品組合相應進行調整;最後,各個產品之間又有相關性,比如小米將攝像頭、路由器、電視、手機、手環等做成生態鏈,消費者覺得買個手機最好再配個手環,買個路由器最好再配個電視,不知不覺越買越多。
最後是最關鍵的復購率,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回頭客。這個是商業中最難做的一個環節,也是新零售的終極武器。小米的做法同樣值得學習,首先對於小米來說線下店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品牌宣傳,在前面我講了,之前由於小米都在網商銷售,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知道或不熟悉小米,線下店的體驗感是線上沒法實現的,消費者透過線下實體店的體驗,感受到小米的文化、產品和品質,提高知名度,同時也提高了復購率。其次,線上線下互相引流,小米的產品主要有三個渠道,線上的叫米家有品和小米商城,線下的叫小米之家,米家有品有20000種產品,小米商城有2000種,小米之家有200種,小米的工作就是進行線上線上的打通,互相引流,提高復購率。最後,小米豐富的產品、過硬的品質和較低的價格也是吸引回頭客的最最最重要的利器。
從2016年開始,小米開始線下店拓展直營店,今年的國慶假期,小米之家正式突破200家,提前2個月完成2017年目標。上個月,小米在深圳開的全球第一家旗艦店開業時,雷軍放出豪言,要用兩年半時間重回國內第一,他戲稱,“我們不是在開店,就是在開店路上”。
下面我就以小米為例,來和大家談談小米的新零售是如何經營的:
大家都知道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手機公司,所以在開始之初的營銷上和傳統的手機廠商也完全不同。小米首先讓消費者充分參與到手機的製造過程,從而積累了龐大的米粉群,而後在銷售上利用飢餓營銷(按照雷總的話這不是飢餓營銷,是因為產能不足)大獲成功。所以小米在2016年前都是靠網上銷售,沒有一家實體店。雷軍在那時提出了著名的“飛豬理論”,意思是“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主要形容當時小米所處的網際網路大風口。依託於網際網路走的順風順水的小米,後來更是有了雷軍和格力董明珠在央視上十億豪賭。
的確,創立於2010年的小米開始幾年的增速勢頭也非常得猛。到了2014年,小米的年增速達到了227%。但是到了2015年,小米的年增速急速下降至15%。去年第二季度,小米的出貨量直降至中國產機第四名。也就是在第四季度,“新零售”這三個字被大家開始熟知。
從以上大夥兒可以明顯看出,在剛開始靠網商賣的很火的小米,到去年掉到中國產機的第四,線上遇到增速瓶頸才是小米進軍線下的主要原因(當然隨著線上紅利的結束,這是所有網商所面臨的問題)。雷軍也曾在採訪中承認:過去我們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忽視了線下。 於是,2016 年開始,小米開始線下開店,並承諾所有小米產品均線上線下同價。這一次雷總又迎來了另一個風口,“新零售”。
新零售主要有四大特點,即打通線上線下、運用大資料、提升效率和業態重組。作為一家網際網路為驅動的公司,小米自然在這四個方面都做的很牛;但是,這四個特點除了巨頭們能做到外,更多千千萬萬的小店們顯然是做不到的,開店做生意,最終是要產生利潤。而利潤是由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來決定的。今天,我們就從商業的根本來看小米是如何做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的。
首先來看流量,也就是要有更多的人來店。要想店裡人流量大,首先得找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即選址。小米的線下實體店名叫小米之家,在剛開始開店的時候大都選擇在寫字樓裡開店,後來小米發現,小米之家的客戶主要是原有的小米粉絲,新的客戶非常少。於是後來小米改變選址策略,主要選在購物中心,比如杭州的小米之家就選擇開在城西銀泰城、西溪印象城、西子國際、嘉裡中心等購物中心裡,確保小米之家處在人流量集中的區域,以保證足夠的進店人流量。
其次來看轉化率,也就是來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會下單。進店容易下單難,進來的人是有了,但只看不買也不行,尤其對於手機這種一兩年換一次的低頻次消費品,所以小米的做法就是利用產品生態鏈把低頻變高頻,比如移動電源、耳機、手環,甚至電飯煲、平衡車等琳琅滿目的產品。當然除了生態鏈外,小米的產品無論設計還是品質都非常不錯,關鍵是價格還便宜。這裡需要特別說的是,小米因為之前都是靠網路銷售,米粉們也就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小米之家線下店除了米粉外,質高價優的產品更是吸引了更多的進店中老年人消費,這成了小米新發現的一批客戶。
然後再看客單價,也就是每個人每次能買多少錢的產品。每次購買的東西越多,也就是客單價越高,這當然是所有商家挖空心思來琢磨的。小米的做法主要靠三招:首先小米的產品特別豐富,其實這也就是我上次所說的業態重組,手機店不再單買手機,還有音響,超市不再單賣吃的喝的用的,還有餐飲店;其次,小米利用大資料就可以測算出哪個店哪些產品好賣,然後不同的店的產品組合相應進行調整;最後,各個產品之間又有相關性,比如小米將攝像頭、路由器、電視、手機、手環等做成生態鏈,消費者覺得買個手機最好再配個手環,買個路由器最好再配個電視,不知不覺越買越多。
最後是最關鍵的復購率,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回頭客。這個是商業中最難做的一個環節,也是新零售的終極武器。小米的做法同樣值得學習,首先對於小米來說線下店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品牌宣傳,在前面我講了,之前由於小米都在網商銷售,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知道或不熟悉小米,線下店的體驗感是線上沒法實現的,消費者透過線下實體店的體驗,感受到小米的文化、產品和品質,提高知名度,同時也提高了復購率。其次,線上線下互相引流,小米的產品主要有三個渠道,線上的叫米家有品和小米商城,線下的叫小米之家,米家有品有20000種產品,小米商城有2000種,小米之家有200種,小米的工作就是進行線上線上的打通,互相引流,提高復購率。最後,小米豐富的產品、過硬的品質和較低的價格也是吸引回頭客的最最最重要的利器。
從2016年開始,小米開始線下店拓展直營店,今年的國慶假期,小米之家正式突破200家,提前2個月完成2017年目標。上個月,小米在深圳開的全球第一家旗艦店開業時,雷軍放出豪言,要用兩年半時間重回國內第一,他戲稱,“我們不是在開店,就是在開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