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粵儒俠

    因為崇禎生性多疑,多猜忌,不相信大臣;那是自毀長城而亡國,再加上吳三桂叛變引清狗入關,豈有不亡國!道光雖是偽滿皇帝,畢竟還是重用漢臣,治華人才還是有;況且國庫相對晚明還是較充實;加上晚清只求保住自己一脈,賣國求存;所以晚清還是沒亡;畢竟沒有第二個吳三桂引狗入關,直到第二個吳三桂"袁世凱"出現才亡國

  • 2 # 青年史學家

    崇禎和道光當時所面臨的局勢不一樣。

    崇禎當時所面臨著的局勢,是從嘉靖、萬曆、天啟以來,朝政的混亂,整個明代的官僚體制由此走向糜爛,已經爛到根子裡了。你想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能不爛嗎?而且當時的內憂外患也不是道光年間所能夠比的,當時的明朝除了北虜南倭之外,還面臨著後金的威脅,努爾哈赤因不滿明朝的盤剝,祭天宣告七大恨,誓必要滅亡明朝,這對明朝構成極大的壓力,不得不在北方駐紮大量軍隊,加派三餉,這激化了民間的矛盾。從地方看來,因為崇禎年間,天災人禍,年連大旱,激發了農民起義,而且當時明朝名將雖多,但是因為災荒蔓延,老百姓顆粒無收,所以起義軍鎮壓一茬,又出現一茬,層出不窮。加上北方草原乾燥,少數民族南下;全球白銀供應增加,明代中國物價上漲;崇禎剿滅閹黨,閹黨-東林黨生態失衡,朝廷失去對東南財稅和人事權的控制,內憂外患之下,不免滅亡。

    道光年間則不是這樣,道光年間的危機主要是沒有調整統治策略,因為道光之前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可謂是一代明主,文治武功顯赫。嘉慶也是守成之君,勤政愛民。道光更是如此,節儉到以至於衣服都打補丁,這個情況要比明代好很多。道光年間面臨的內有外患,外患主要是英國的入侵,但這種入侵併不是要滅亡中國,而是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內憂主要是川楚白蓮教起義,這裡面有著複雜的因素,但不管怎麼說因為有前面積累的家底,道光年間的情況要比崇禎年間好的多,也自然不會出現崇禎年間的情況。

  • 3 # 袁愛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崇禎帝的性格自傲孤僻,生性多疑,他對其他官員和將領不信任,認為他們會危害他的統治,崇禎朱由檢當皇帝以後,因為瑣事關押幾百名官員到監獄,有很多官員被他殺了,在邊關抗敵的時候,他派他的親信以支援抗敵為名,實則去攻擊邊關將領,導致了邊關將領未被對抗的敵人殺死,反而被朱由檢派去的將領殺死的局面,祖大壽,聶有成等邊關將領都被殺,邊關都師袁崇煥上戰場以前叫袁宗道,為明朝丞相,五十多歲了面對後金的進攻,東北邊關守將面對敵方騎兵、火炮和更多兵力的敵人,沒辦法對抗,在不能出擊獲得勝利、後金軍有屢次攻奪明朝東北城池的情況下,都準備退回關內防守,袁宗道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為他事先到東北邊關視察過邊關抗敵實情,所以他思考度量了我軍和敵軍的情況以後,對東北防禦的重要性感到事關重大,所以他自薦帶兵上戰場抗敵,他到邊關以後,加固城牆,增強抵抗敵軍的火炮和登牆敵人的數量眾多的能力,因為加固了城防,敵軍進攻明軍的實力變弱,堅守的城鎮基本都守好了,他訓練邊民,增加士兵的補給,不用皇帝從遙遠的關內派兵,耗時太久,邊關人民可以補給,他指導防守官兵和邊民種植糧食和蔬菜,可以更方便的補充邊關抗敵的需要!面對敵軍的優勢騎兵,他在邊關城防戰中獲勝後,利用繳獲的敵軍騎兵,嚮明順帝請求支援一些馬匹以方便邊關的軍用和民用,明順帝給的幾十匹馬被分了一些給邊關民用使用以後,其他的馬匹,他教人訓練起來作為明朝的騎兵使用,成為明朝的關寧鐵騎,成為進攻後金軍的強有力的兵器,後來朱由檢奪得皇位,稱為崇禎帝,他的名字雖然好聽,但是他的性格孤僻自傲,生性多疑,又是透過政變手段奪得的皇位,對朝廷官員疑慮重重,很多官員被他關押起來,害死的也有很多,他也不信任邊關將領,為了集權防止邊關將領回來進攻他,他對邊關將領的限制措施就是不派兵支援,不給糧草支援邊關抗敵,後期看到邊關抗敵取得較大成功以後,他還派兵名為支援邊關前線抗敵,實則派去的官兵到邊關以後,直接攻擊邊關守軍,導致幾個城池的防守將領死亡,並直接導致其他防守將領的投降後金軍,袁崇煥也面對這樣的局面,他也透過加強城池的防禦,不過多接受政變皇帝的援軍,以免被皇帝派去的官兵進攻,在堅守邊關二三十年以後,袁崇煥(袁宗道)被皇帝以袁丞相抗敵功不可沒,敵軍在袁丞相帶兵抗敵以後,未取得大的勝利和戰果,後金軍反而被袁軍反擊,袁軍取得了很多大小戰的勝利,名城大捷、錦城大捷、寧錦大捷、遠城大捷、寧遠大捷、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等等,收復了很多以前丟失的城池,歡迎袁丞相還朝,官復原職的承諾誘騙回朝廷,在袁丞相和十幾名將領騎馬進邊關城鎮的時候,他們被皇帝安排的守軍暗算攻擊,守軍透過特質為戰場兵器的榔頭,燒得火熱滾燙的鐵嵌,安裝了鐵刺鐵鏈等武器,對進城的抗敵將領們進行攻擊,很多將領當場被殺死,袁崇煥(袁宗道)被鐵鏈綁在身上以後,詢問守軍想幹什麼,他是官復原職的明朝丞相,進京述職抗敵受封的丞相,城鎮守軍直言:崇禎帝朱由檢是從前朝皇帝明思宗(明順帝)袁順那透過政變奪得皇位的皇帝,明朝也是明太宗袁國珍建立的,永樂大帝也是你們的袁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的心態沒改變,他為了集權,前朝官員都被他拷問過,你等抗敵有功,但是皇帝不信任你們,認為你們加強了邊關防備,守住了邊關,進攻打敗敵人,獲取大片敵軍領土,抗敵取得勝利功不可沒,但是朝廷以後不需要前朝守軍了,我等雖不想害你們抗敵有功之人,但是皇命下了,所有邊關守軍都不讓進京,抗敵將領都要進牢獄拷問以後才放出來,你們前朝的將領沒想過這個不怪你們,我等也是皇命難違,現在告訴你們實情就是崇禎帝不需要你們了,意思你們也知道。之後就用榔頭攻擊都師袁崇煥的頭部,導致袁崇煥當場斃命,之後將袁崇煥凌遲,並讓城鎮的居民買他的肉吃,這樣一代英明的帶兵抗敵丞相袁崇煥(袁宗道)被篡位皇帝安排的人殘害而死,英國大英博物館的英文記錄:一代英明的都師袁崇煥被崇禎帝朱由檢誣陷以通敵罪殘害而死,明朝的最大有功之人被誣陷遭到酷刑而死,明朝的末日也就不遠了!明朝以後被後金軍進攻,後金族的另一個崛起者清朝人取得後金部落的領導地位,清朝軍隊開始進攻明朝;袁宗道(袁崇煥)被害死以後,因為袁崇煥的老家在廣東廣西地區,南方在看到崇禎帝朱由檢是這樣一個殘害忠良、又是個透過政變手段奪得皇位的皇帝以後,南方建立了南明朝(阮朝),兩廣、江浙、重慶、四川、雲南等地都接受南明朝(阮朝)的領導,之後清朝開始進攻北明朝,南明朝將領張獻忠和李自成也順勢進攻北明朝,在李自成的大順起義軍的攻擊下,和崇禎帝朱由檢高壓集權統治,無人信任他的情況下,北明朝的守軍節節敗退,京城也沒人守了,李自成的大順朝起義軍攻進北京,奪取了北明朝的政治中心,因為大順朝的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文化水平低,政治思想不高,攻下北京以後,他們把朝廷的金銀悉數瓜分,因為戰場太長時間,基本沒接觸過什麼女人,他們就對皇宮裡的女人垂涎三尺,皇帝煤山自殺以前留下的貴妃、妃子等被大順軍的人據為己有。大順政權皇帝李自成在未來的及整頓大順軍的情況下,東北守軍吳三桂開放邊關,讓清朝軍隊進關,分享、奪取勝利果實,北明朝自此滅亡,朱由檢的親戚子女等欲到南方南京等地組織政權進行抵抗,因為朱由檢的倒行逆施,南方又有南明朝(阮朝)的統治,地方城鎮守軍看到朱姓人要佔地稱王,又看到北方大好河山被朱由檢亂統治搞垮以後,都不接受北方明朝的人來當地稱王,敗退官兵和當地守軍把朱由檢的子女親戚等殺掉了,北方被清朝控制了大片地盤,南明朝乘著清朝軍隊立足未穩,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奪取了部分北明朝的土地,山西陝西等地屬於阮朝的地盤,南方阮朝、北方清朝的並立局面就此形成,河南以南、長江以南和臺灣屬於阮朝的地盤!

  • 4 # 馨馨時尚天地

    先來分析一下當時形勢。

    崇禎元年起,大旱不斷,當時“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多數受災民眾跟隨“闖王”李自成。

    崇禎十三年爆發大規模烈性傳染瘟疫,“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這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禍根。

    局勢的日益嚴峻,導致了崇禎帝的濫殺朝廷重臣,使君臣相離。就是後來打仗需要用錢,百官們紛紛選擇沉默,沒一個願意出錢。崇禎帝在財務困難時,向大臣們、皇親國戚們借錢,結果只有他的老丈人捐了1萬兩。朝臣們真的沒錢嗎?當然不是,李自成進京後,在各京官家裡抄家抄出的白銀都以“萬兩”為單位。大家不願出銀子的真正原因是心裡早已經對崇禎充滿了怨恨,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主旨混日子。

    崇禎的濫殺造成朝內無人可用。

    崇禎十五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帝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洩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

    加上前幾任君主遺留的種種弊端,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不斷進攻;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

    之後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而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滅亡。

    道光這邊,“內憂”出名的便是“清平張格爾叛亂”,而外患便是眾所周知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明末農民起義相比:

    性質不同,“清平張格爾叛亂”是英國侵略勢力支援下的民族分裂叛亂。而明末農民起義則是自家國民反對政府的統治,屬於“內政”。

    目的不同,“清平張格爾叛亂”主要是想分裂國家,不符合絕大部分國民的訴求。而明末農民起義主要是廣大農民被壓迫,稅收嚴苛和土地兼併,符合當時窮困的農民心中的訴求。

    所以“清平張格爾叛亂”很快就平息了,而明末農民起義中超過200萬農民革命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明末地主階級進行了十幾年的戰鬥。

    與明末的“外患”相比:

    第一次鴉片戰爭主要目的是開啟中國市場進行侵略,使中國成為英國的產品傾銷地和原料產地,這是英國工業化迅速發展而加緊侵略的必然結果。並沒有想把滿清政權取而代之,而是想讓滿清當英國的走狗,為其服務。而明末與滿清的戰爭則是滿清想要入主中原,取而代之,成為中華正統。

    以上,明末與道光年間遇到的“內憂外患”從根本上是不一樣的。

    明末遇到的是對其政權的挑戰:滿清入侵,政府喪失人心,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

    道光年間遇到的則是外國勢力干涉的的民族分裂,以及把中國當成傾銷市場的的英國。並無取而代之,消滅滿清政權的想法。

  • 5 # 坐古談今

    開玩笑。問題錯誤兩個,一個不是道光而是咸豐;二個是崇禎時期沒有外患只有內憂。

    (1)咸豐才是內憂外患時期

    崇禎時期的外患和道光時期能一樣嗎?道光時期基本上還可以,比較平穩,問題大的是1840年的道光二十年。而到死的1850年,中國國內平穩,國際還算尚可,沒什麼大事兒。根本不可能出現亡國問題。

    道光的兒子咸豐時期才算是內憂外患的開始。國內有太平軍1851年、捻軍起義1853年、西南民族起義1856年三大內亂,西北民亂則在1862也即同治元年爆發。外亂主要是法國、沙俄步英國後塵開始侵略、瓜分中國領土。即使如此,同治、光緒、溥儀,清政府還延續了50年。

    所以,這個問題問得不準確,應該問咸豐。不過,這個無所謂,咸豐和他爸爸道光所處的時代是一樣的,問題也一樣。就按道光說也行。

    (2)所在歷史環境不同。

    崇禎時期的外患是中國傳統外患,古代中國經常遇到。道光時期的外患,則屬於近現代的外患。前者,刀槍劍戟的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相對遊牧文明更原生態一些。後者,我們則是更原生態些。

    (3)崇禎亡於自然災害下因為沒錢救災而導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道光時期和咸豐時期的外患問題並不嚴重,不足以推翻清政府

    崇禎亡亡於內亂,國內13萬宗室成員對財政的壓力、各類戰爭對財政的壓力、西班牙和日本對中國白銀的控制使中國經濟造成從通貨膨脹立刻“懸崖般”成為通貨緊縮,崇禎亡於自然災害下因為沒錢救災而導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這一點,“一條鞭法”要負重要責任。

    同時,那時所謂的外部責任(那時,我們漢人有嚴重的民族歧視思想,現代人當然不會了,會的那就是思想有問題。在現代人看來那時仍然是我們的內部矛盾)清軍問題根本不大。清軍主要是命兒好,撿了李自成的大便宜。

    相反,道光時期的中國除了統治者抵抗意志不強外,西方列強都沒有能力推翻中國,都只是希望分割中國。中國外患的轉折點是中日甲午戰爭!

    道光時期根本不具備內亂推翻清朝的條件。白蓮教大起義後,嘉慶皇帝吸取了歷朝歷代的滅亡教訓,對吏治進行了整頓,使得當時階級矛盾有所緩和。再者,白蓮教大起義規模較大,那時候膽子大的老百姓死得也差不多了,加上清政府鎮壓效力,沒有四五十年人們不會緩過來。道光時期,太平軍和西南雖有問題,但總體上還沒有爆發。

    咸豐時期之所以沒有被滅主要是獲得了我們漢族大部分精英和老百姓地認可,當然,對於這種認可怎麼評價自當別論了。那些“天外飛仙”出來的人,是肯定要罵的。

  • 6 # 苟或

    那個什麼歷史磚家還是別回答了,誤人子弟。大明精銳和明帝國財政全是毀在遼東,李自成對付一群老弱病殘才是真的撿漏,清軍在遼東消滅了多少遼東精銳,大明又有多少錢財花在那裡,隨便百度一下明清發生的大戰都比跟這些農民軍規模大影響大,為什麼清朝沒有滅亡這跟統治者關係太大了,攘外必先安內,崇禎雙線作戰又大多數資源投入遼東,急功近利顧此失彼焉能不敗。相反咸豐懂的在此時先安外敵,聯合各國幫忙驅逐內亂所以大清沒亡!咸豐雖然做皇帝並不怎麼樣,相較於崇禎起碼不至於把清朝弄滅亡。清朝當時的社會環境比明末差多了,崇禎有一群天天叫他打遼東的小人,而咸豐所統治的清朝起碼團結一致認為安外平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參加同學聚會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