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3838859
-
2 # 在下從來不噴
喬丹鞋的精華是他本人的簽名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喬丹1代~目前的喬丹31代籃球鞋,至於喬丹旗下別的運動鞋或者其他球星的簽名鞋並不一定比李寧好。但是有一點,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喬丹絕對比李寧高。
-
3 # 平凡一生Lee
喬丹鞋和李寧鞋相比,那就是一個搞加工的和一個搞體育的對比做運動鞋!如果說Air Jordan鞋和LINING鞋對比,那就是一個專業搞籃球的人和一個專業搞體操的人對比做籃球鞋!
-
4 # OutManO
就包裹 支撐 airzoom 還是沒有誰了
不過現在nike的質量越來越渣 三個月脫膠 半年斷底 這讓別的品牌有了可乘之機
如果十年前 吊打所有吧
十年前的nike球鞋 操兩年還可以留著走路
現在的三個月操壞了只能拿去扔了
喬丹 與 李寧,一個是當年的籃球之神,籃球運動的歷史第一人;另一個則是體操神話,中國體育的民族英雄。兩人在各自的運動員生涯中都收穫了無數的榮譽,退役後,兩人也不約而同地轉戰商場並開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成為了中美兩國體育用品領域的巨頭。而如今,這兩位業界傳奇卻面臨著不一樣的處境。風華正茂的飛人自1984年耐克簽下了只有21歲的邁克爾·喬丹後,便與其合作並於每年推出他的一“代”籃球鞋,憑藉著喬丹那現象級的表現,耐克也藉此一舉超越阿迪達斯成為北美運動鞋領域的霸主,並漸漸擴大著自己的優勢。喬丹品牌的市場反應也並未因為喬丹本人的退役而逐漸冷淡。如今,耐克及旗下的喬丹品牌已在北美的運動鞋市場中佔據了62%的市場份額,而當年的霸主阿迪達斯卻只剩下4.6%的市場份額,甚至被斯凱奇反超。除了運動鞋以外,喬丹品牌還是北美揹包領域的霸主。當然其他諸如服裝、球類等等體育用品領域喬丹品牌都有涉及,並且都有著不俗的市場表現。
據體育經濟學家安德魯·津巴利斯特表示,喬丹在2012年的代言收入就已經達到了7550萬美元,就算他不從任何球隊領薪水,這樣的收入也超過了現役球星們代言+年薪的總和。據《福布斯》雜誌統計,喬丹去年的全年代言收入超過了1億美元,是退役球星中的最高價。同時喬丹品牌的年度總收入就達到了26億美元,如今他除了大力發展自有品牌,也開始涉足橄欖球領域,並對大學體育進行了贊助活動。期待重新崛起的李寧相比在商界做得風生水起的喬幫主,同樣是運動員出身的李寧如今的處境則要顯得尷尬許多。從25歲退役轉戰商界,到08年點燃火炬時的一時無兩,到10年定位轉型時候的頹勢難止,再到如今的重新歸來,李寧在中國商界的發展道路可以說是充滿了起起伏伏。
當李寧在08年北京奧運會上乘著全世界的目光點燃鳥巢的主火炬時,同樣點燃的就是李寧那顆全面衝向世界的心。在09年以76.9億的銷售額超越全球排名第二的阿迪達斯,成為僅次於耐克的國內第二大體育品牌後,李寧就考慮要把品牌從“民族的”轉向“世界的”。
次年,一直被詬病山寨阿迪(impossible is nothing)的品牌標語“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變成了在李寧心中更國際化、年輕化的“make the change”。當然標語的改變只是精神性的,在其背後則是李寧公司大刀闊斧地讓改變發生。品牌更追求高階化與年輕化,自稱90後企業以迎合90後的口味,同時一併標榜著自己的洋氣與時尚。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改變非但沒成為其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走上高階、年輕路線的起點,反而成為了品牌邁向低谷的開始。大量70、80後的原有使用者被李寧的迅猛轉變弄得摸不著頭腦,於是乎轉而支援還未衝向世界的如安踏等中國產品牌。而反觀90後,則根本不買李寧的賬,原本是哥哥或者叔叔輩的人常用的品牌突然將目標對準自己,自然讓90後很不適應。在相近的價格下,李寧似乎也很難說服90後選擇他家的產品而非耐克阿迪。畢竟相似的價格背後卻仍有技術、設計、營銷、物流、庫存處理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原本已經在中國市場反超阿迪、直追耐克的李寧由此遭遇了商戰滑鐵盧,而競爭對手們則是藉此良機迅速崛起並實現對其的反超,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來說,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將李寧的失利說成是他的作死,畢竟全球化視野並沒錯,錯就錯在他的轉型太過迅速與徹底,使用者失去了潛在的適應過渡期以至於品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本月8日,在李寧點燃鳥巢主火炬整整七年後,“一切皆有可能”的口號終於重新迴歸。當然在這個精神化口號迴歸的同時,李寧正主導著一系列變革,O2O、網際網路+等概念逐步的落實也正在期待著市場的反饋。比起在商界如魚得水的喬丹,如今的李寧可是要為公司操心更多。差異何來?如若我們將兩家公司直接進行對比,那麼顯然有點不太合適,畢竟無論是兩國自身的產業土壤、資金、技術、人才還是經驗,喬丹品牌與李寧品牌相比都有著不小的優勢,我們不妨來關注一下它們在各自國家的發展情況為何會有如此的差異。首先我們關注到的是關於使用者年輕化過渡的問題。我們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在使用者年齡段過渡上的太過迅猛是導致李寧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年輕化是沒錯,但如何循序漸進地來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則是一個技術活。我們也不用責備李寧向時尚領域進軍,畢竟無論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還是如今的國內市場,Air Jordan一直是眾多時尚界或者娛樂界明星的寵兒。除了其正代的球鞋外,一系列延伸款式也受到了明星們的歡迎。
有了眾多明星運動員與時尚領軍人的指引,年輕人自然會跟風效法一般,這對於企業實現粉絲的過渡自然是相當高效的結果。當然,並不是說上述明星都是喬丹品牌的代言人,他們的選擇完全出於自願,這當然給年輕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積極的訊號。
讓明星自願來穿你家的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其說是運氣使然,不如說是品牌自身的水到渠成。別緻的外形、新奇的科技、令人滿意的舒適度以及透過品牌認同來實現自我風格的彰顯,這些都是大牌們選擇一雙球鞋的原因所在。當然除了本身的產品外,如何包裝與推廣也有講究。喬丹的簽約陣容中不乏克里斯·保羅、卡梅羅·安東尼等一線好手,比起阿迪的簽約陣容也不遑多讓。透過以自身影響力最大的籃球領域為支點,向外擴散影響力的策略使得喬丹品牌在營銷上顯得事半功倍。而相比而言,李寧的簽約陣容則要更雜。雖然從整個品牌影響力而言,李寧仍然以籃球鞋與跑步鞋為發力物件,也曾簽下奧尼爾,並透過韋德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延伸了粉絲群體,但遺憾的是因為轉型的失敗導致這些好牌都並未發揮預想中的吸金提名作用,反而成為了其肩上的重擔。
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人的品牌認同感已經很難與退役的球星相連,即使那個人是喬丹,也總有與年輕人出現代溝的那天。因此這樣以球星自身影響力起家的品牌年輕化是必要的,李寧自然也意識到了這麼做的必然性。但是李寧的失誤就像之前說的那樣,還是太過著急,畢竟路只能一步一步走,飯也要一口一口吃。
其次,我們也不得不考慮籃球的商業化程度與體操的商業化程度畢竟還是不同。雖然喬丹也代表夢一拿下奧運金牌,但從他的整個職業生涯而言,職業化的NBA還是佔據了其主要的價值來源渠道。反觀李寧,則更多的是在奧運會與世界盃賽場上的表現。體操運動的職業化程度低意味著李寧在退役後想要像喬丹那樣以自己最熟悉的領域為原點來持續打造品牌影響力會更為困難。但李寧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畢竟在2010年之前他確實做得很成功。可惜的是,籃球迷們在中國與美國的基數十分龐大,人們出於對籃球的熱愛因此對退役後的喬丹依然尊敬有加,認可其品牌高大上的屬性,並具有更強的消費能力。但當從事體操運動這個更具有國家屬性專案的李寧一旦決定脫離狹隘的民族品牌概念而走向更廣的世界品牌概念時,其使用者的粘性就很自然地被削弱了。
畢竟70、80後的使用者一方面是出自對其產品的認可,而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李寧本身為國爭光的認可。在年輕人中關注度遠低於籃球的體操專案曾經的王子退役時,或許他們都還沒出生,又何來多少認可感可言。
要知道喬丹退役的2003年可是要比李寧退役的1988年整整晚了15年。因此我們可以說專案與時間也是明星運動員自身品牌渴望使用者實現過渡所要面對的痛點。另外,喬丹品牌雖自成一脈,但說到底畢竟還是耐克旗下的子品牌。換言之,他的發展與運營是可以藉助耐克這個優質平臺來得以實現的。從概念設計、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前期推廣、中期運營、後期總結,任何一個環節上耐克都擁有了極有經驗與能力的人才,當然耐克也從不缺少龐大的財力支援。母公司的強大對於喬丹品牌的成長無疑是個巨大的助力,也可以使其在發展的路上更有底氣些,更何況耐克與AJ的品牌定位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顯然李寧則要更加自力更生,除了偶有政策支援外,李寧公司並沒有像耐克那樣的靠山得以利用,而市場的所有風險都需要自己來面對。這也是為什麼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戰略佈局出現失誤後想讓改變發生是如此的艱難。畢竟李寧並沒有太多渠道來分散風險。
最後,我們也可以牽涉到線下執行力、團隊凝聚力與責任感、庫存解決渠道的不同等等問題,因為篇幅關係我們也不再過多展開,權當是提供視角來供大家參考了。
話說回來,拋開商業上的種種,我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對於如今的李寧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階也說不上,低端又不至於。加個兩三百可以入耐克阿迪也是挺尷尬的一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