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控制型的父母通常有怎樣的表現?如何識別控制型父母?
5
回覆列表
  • 1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1.從小就儘量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資訊:全世界只有父母才可能真心待你,其他人都別有用心,需要提防。控制型父母會額外注意孩子的社交,通常會定下條條框框,比如不能跟什麼樣的孩子做朋友,出去玩是跟誰、玩什麼、幾男幾女、什麼時候回來,甚至每個人的聯絡方式是多少都要孩子彙報清楚,孩子一有不耐煩就拿出萬能金句:“我這是為了你好”。長此以往,雖然讓孩子注意自我保護是對的,但是很多過度控制的父母會讓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對世界的想象充滿恐懼和惡意。

    2. 讓孩子常常產生自責和愧疚感,比如孩子沒有考好,控制型父母常常會指責說“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賺錢都是為了你,你卻考得這麼差,對得起我嗎?”,比如常常把婚姻不幸的魔咒加在孩子身上,經常告訴孩子:“你爸爸對我那麼差,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你還對媽媽這麼不好,你太讓媽媽失望了”。這些話語常常讓孩子覺得無比愧疚,很多本不屬於孩子的錯誤也會讓孩子習慣性承擔,但孩子通常都是弱小的,無力解決,只能壓抑在心中,積累很多負面情緒。

    3. 控制型父母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不好某件事,爸媽就不會愛他了。很多人從小就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一件小事沒做好,父母就會說:我們不要你了!發展到後來,父母就會經常說類似的話,比如考試要進前三名,否則爸爸媽媽不僅會失望,而且也會對孩子更冷淡。長此以往,孩子覺得要努力地討好父母,因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只有自己足夠優秀、足夠讓父母開心,自己才是可愛的、被父母尊重的。這對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交往、親密關係等都會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控制本身有掌管、操縱,使其按控制者的意願活動。控制型的父母絕對禁止孩子的自由意志,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或附屬品,處處干涉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聽話或乖,這樣其實是滿足了父母自戀的要求,反而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心和創造力。諮詢工作中與青少年和家長接觸較多,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從小的確乖,但是到了青春期卻無比的逆反,甚至抑鬱、焦慮和強迫,孩子的發展受阻,這時父母在意識到需要適當放手,但是過程很艱難,一家人因此陷入很深的痛苦旋渦中。曾經看過一句話:過分聽話的孩子是父母的恥辱。控制型父母究竟有什麼樣的表現?讓孩子充滿了恥辱感呢?

    控制型父母情緒不穩定,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前一秒鐘還與孩子又摟又抱,後一秒歇斯底里,讓孩子摸不到頭腦,在父母面前活得小心翼翼,擔心自己犯了啥錯。

    控制型父母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控制不了自己,內心對外部世界充滿惶恐和忐忑,進而投射給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同樣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會受阻,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極大。

    還有一種控制型父母用道德綁架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軟弱。爸爸媽媽為了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怎樣等等。

    如果你是控制型的父母,請學會給孩子鬆綁或放手!

  • 3 # 積木育兒

    控制型父母指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採用控制的方式,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要求孩子,對孩子的生活諸方面都施加管理,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父母會感覺不舒服,採用辦法去影響孩子的選擇。

    控制型的父母有兩種情況,一種採用強制的手段,語言暴力或懲罰的方式去控制孩子的行動。比方說,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形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晚上必須9點前睡覺,如果沒有入睡,父母會強制孩子必須入睡,很可能導致孩子反抗,入睡時間延長,變成一場拉鋸戰。還比方說孩子在外遇到陌生人沒有打招呼,媽媽會不斷的影響,直到孩子打招呼為止。

    控制型父母還有一種型別,並沒有明顯的強制性的動作,但在做強制性的事情。比方說,我們常聽到父母說:“我的孩子太內向”、“他見人就是不打招呼,真急人”、“這都是為孩子好”等等,看上去父母做的非常好,但他們帶著自己的焦慮去育兒,寶寶在這樣的影響下,對自己並不認可,隨著父母的影響去到一個自己不願意的方向。

    控制型的父母從一定程度上會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但這些孩子普遍對自己目前不接納,不停的奔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同時內心非常矛盾和痛苦。我們首先希望孩子對自己有接納,對自己有了解,然後再去體會到父母的感情、傾向,慢慢能夠適應社會的變化而發展自己。

  • 4 # 言勸

    控制型的父母是中國典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一個寫照。

    控制性的父母一般都是太在乎自己的孩子。控制性的父母把孩子當作“傀儡”

    。從小就要求孩子一切按父母的要求行事,把孩子控制得緊緊的。昨天這句話說錯了,今天這件事做錯了,該說什麼、做什麼、學什麼一切的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不管孩子願意與否,不管孩子收效與否,今天讓孩子學書畫、上輔導班,明天讓孩子練鋼琴、學跆拳道。把孩子折騰得“體無完膚”,剝奪了孩子的童真和快樂。

    控制性的父母把孩子當作“風箏”

    。控制性的父母始終把孩子當著風箏牽著,一直不肯放手。我是過來人,已經當了爺爺了,對兩個已經“而立”的孩子至今還有強烈的控制慾。曾記得孩子上高中住讀時,隔三差五總要到學校“視察”情況;上大學了,還要求孩子每週末必須電話“彙報”思想。現在兒子都工作了,有家庭孩子了,但還是過多地干涉了他們的生活。為此,我們倆老也反省過,但就是改不了這個“毛病”。

    父母對孩子控制也要有度,太過於控制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或是讓孩子呆頭呆腦,或是讓孩子乖巧聽話,或是讓孩子更叛逆等等。但是對孩子也不能太撒手、不管教,讓其放任自流勢必導致誤入歧途。

    作為孩子對控制型的父也能給予理解,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尤其是成人成家後,為人父母后也會像你的父母一樣,控制自己的孩子。

  • 5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水平與其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密切的關係,發展心理學家從兩個維度:接受——拒絕維度,和控制——容許維度,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和忽視型。

    其實在權威型和專斷型的教養方式中,都含有控制的維度,不同的是,權威型父母是接受——控制,而專斷型父母是拒絕——控制。因此造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養方式。

    題主所說的控制型父母,是專斷型的教養方式。權威型父母的控制在於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並且會對兒童不同的行為表現獎懲分明。

    專斷型父母則有以下表現:

    1、忽視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所有的行為都要加以監督,但會這樣和孩子說:“媽媽這是為了你好。”他們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經常會說“跳舞不好,你不喜歡跳舞,你應該去彈琴。”

    2、過分付出,讓孩子有自責感。

    孩子沒找到好工作,媽媽說“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這麼大,你就這樣報答我?你對得起我的付出嗎?”並且不斷地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總是把“為了你好”放在嘴邊。讓孩子產生內疚、自責感。在孩子成人後,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親密關係。

    3、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通常會有焦慮、退縮的表現,他們與同伴交往時遇到挫折,更容易產生敵對反應,但他們與其他兒童相比,在學校的學習表現較好,在校的反社會行為也較少。

    提醒各位父母,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天冷自然會加衣,飽了會放下筷子,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於際敬,《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諮詢個案

  • 6 # 小叭異想記

    “控制”在親子關係中的意思就是父母要求孩子服從於父母的期望,但是控制的形式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

    我們常常看到控制型的父母,控制型也有不同型別。不同型別則有不同的熱點和表現。

    第一,專制控制型父母

    這種型別的父母就像“虎媽貓爸”裡畢勝男的爸爸,茜茜的姥爺,就是一位專制控制型的父親。他對待畢勝男的教育是毫不留情,不要問為什麼,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做。而等到畢勝男教育自己女兒的時候,也陷入到了這種教育的慣性當中。

    我們碰上這種型別的父母,常常感到害怕,認為自己的人生完全被安排似的。

    第二,放任控制型父母

    在“虎媽貓爸”裡,羅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他的父母雖然為他提供了寬鬆環境,但是很少讓他去承擔責任,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太多的思考和塑造。羅素在對待自己的女兒茜茜時,也是放任的。任由爺爺奶奶嬌慣孩子,這樣換來的就是自己和妻子的自由自在的輕鬆生活;而面對畢勝男對孩子的嚴格,羅素的使用了一些小計倆幫助孩子欺騙媽媽。在他們的邏輯裡,熱情、慈愛是第一位的。

    我的媽媽應該就是這是型別的,我喜歡什麼就讓我做什麼,但我更喜歡有點管束的生活。

    第三,拒絕否定控制型父母

    在“虎媽貓爸”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唐琳,她除了是一位教育家之外,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角色就是她也是一位媽媽。然而,唐琳第一次的登場是一位單身女性,沒有告訴任何人她還有一個和茜茜差不多大的女兒,從劇情分析可能是她內心裡對自己女兒的否認和拒絕。當她第二次登場的時候,雖然承認了自己不是單身,而是一位媽媽的時候,還是對女兒的不認可,因為她認為是孩子被爸爸帶壞了從而和自己的關係不好。而當這部劇快到結尾的時候,是畢勝男發現了這母女二人的隔閡,其實是在於唐琳在和女兒相處時更多的是不認可、拒絕和否認。唐琳經常和女兒講很多大道理,對孩子缺少溫情和溫暖。

    第四,權威控制型父母

    這種型別的父母結合了專制型和放任型父母的優點,避免了這兩種型別的消極結果。他們會比較自如地掌握專制和放任的節奏,透過熱情而細緻的照料來滿足孩子的需要。

    如果喜歡小叭回答的,就讚我一下吧

  • 7 # 瀚思教育

    世間父母千千萬,但是大體來說可以分為四類: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和放縱型,對於父母型別,我們瞭解之後能夠更好的去理解他們的一些行為模式,做好相應的矯正工作。

    控制型的父母會把孩子綁在自己的身邊,認為孩子就應該按照自己的安排來,不然就是不孝,就是不聽話;還會賦予很多他們對你的期望,如果你達成了他們的期望,那麼就是你應該的,如果沒有達成,那麼你就是沒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別跟誰誰誰一起玩了,他成績那麼差還貪玩,遲早把你帶壞了,不許跟他玩啊”,又或者當你跟他們說:“我跟朋友出去玩了哈”,他們馬上問:“跟誰?去哪兒?玩啥?啥時候回?”一旦晚歸,連環奪命call···

    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或者違背了他們心願的時候,他們會明確的指責和訓斥,甚至貶低你,我不知道他們會用多麼難聽,多麼戳心的話來形容你,我只記得,在我考公再一次失敗之後,他們為我打上了“沒用”的標籤···在外人面前也是如此,但是,他們還是會打著為我好的旗號去解釋。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時候,我在家準備考公的時候,我基本不出門,我不跟同學聚會,我不跟同學一起出去玩,為什麼,因為我沒錢!他們總是告訴我,只有我考上,我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他們也會幫我在我所在的地方買房買車···可是,我沒有。

    不要說為什麼不掙脫,是,現在我出來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我自己養活自己,我從出來工作之後,就沒有問過家裡一分錢,但是,為什麼還是無法掙脫?因為,我一旦做了他們不希望或者沒做他們希望我做的事情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擔心他們,但是我又不知道在擔心什麼···只是覺得擔心、害怕、內疚等等。

    直到現在,我也還是很怕接到他們的電話,害怕見到他們,我覺得,每一次跟他們說話,就好像由一張巨大的漁網把我網住,而我,只是一條孱弱的魚,被拉上海邊,張開嘴,也沒有辦法呼吸···

    控制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負面的影響,在這個過程需要不斷的完善自我,不斷的去滋養自我,讓自我變得強大,才能擺脫這種被控制的感覺。

    祝好

    文:高晶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注心理學

  • 8 # 暖心理

    控制型父母通常有兩種表現,包辦型和縱容型。包辦型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縱容型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大、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這兩種教育方式,表面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

    這個陷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裡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媽媽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生媽媽的氣呢!”。在中國,控制型的父母一般都伴隨著一個高要求:好成績。也就是說,這種控制是有交換條件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部分控制型的孩子成功了,但是有一天這個孩子長大了,會突然覺得沒有為自己活過,大量包辦型的孩子失敗了,他們一生中都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

    識別控制型的父母很簡單,就是回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此時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真實感受是常視而不見的。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

    譬如,媽媽堅持讓女兒學了10年鋼琴。但是,上高中後女兒放棄了,不再彈鋼琴了,而且告訴媽媽,她不喜歡彈鋼琴,也不喜歡她的老師。

    但這個媽媽卻認為,女兒肯定喜歡彈鋼琴,要不怎麼能彈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歡老師,要不老師憑什麼喜歡她。

    這是很多控制型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而尊重自己的感受,明確告訴父母你是誰,是識別和走出控制型父母控制怪圈的有效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0-1歲幼兒的家庭是否可以養狗?如何在可能會有的過敏和抵抗力部分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