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痴道人

    古人幾大顧慮造成易經發展緩慢,所謂不願把技術全部教給徒弟,造成術之不就,道傳不暢,不能不說此謂中國傳統文化停滯不前一大重要因由,其心態有二,一怕弟子德行不彰,貽禍百姓;二怕洩露天機,反招天譴。竊以為,此二者杞人憂天矣,弟子德行不彰,反可昭顯天下,德之不彰者,由此無處遁形,洩天機者,或有天譴,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皆因洩天機而獲禍,其猶洩而彰之,況且洩天機而不祥或為偽命題,若洩天機而天譴為真,當由伏羲,黃帝,周文王,姜子牙,周公,李耳,孔子,孫武,孫臏,鬼谷子,黃石公,張良,張衡,諸葛孔明,郭璞,李靖,袁天罡,李淳風,楊筠松,趙普,邵康節,賴布衣,濟公,劉伯溫,紀曉嵐,沈竹礽為先,然諸先輩皆善終矣。

  • 2 # 一點情緣未盡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

    一方面有些師父比較守舊,本著‘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理論,教徒弟的時候總是想留一項絕活,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傳授,有的時候也是想對徒弟進行一些考驗,達到要求才會傳授。其實,這種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自己也是辛辛苦苦從學徒開始一點一滴學到的本領,豈可輕易授與他人。

    另一方面的問題就出在徒弟身上了,除去天資愚鈍,實在學不會的情況,現在的學徒多是獨子,養尊處優慣了,凡事以自己為中心,很難有虛心的態度向師父請教,師父自然也不想教他。不誇張的說,以前的學徒能給師父端茶倒水、洗衣做飯、做牛做馬,現在又有幾個學徒能夠做到?

    即便是‘師父願意教,學生願意學’,如果‘教不得其方,學不得其法’也不一定會有收穫,這就像當時的江南七怪教郭靖一樣,教的費力,學的費勁,卻武功平平沒有什麼進展,直到遇到了懂得因材施教的長春子馬鈺,問題才得以解決!~

  • 3 # 匠客街

    曾經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現在是“不教徒弟,手藝失傳”!所以現在很多匠人都廣收徒弟,避免很多傳統手藝失傳!比如,慶陽香包傳承人——劉蘭芳,她一直就是在教徒弟、收徒弟。

    如今西方的大牌時尚包包,

    幾乎佔據了中國整個“包”市場。

    很多人對香奈兒、愛馬仕、LV一擲千金,

    卻對中國土生的香包置若罔聞。

    戰國時期,香包已是人們的配飾,

    到了清代,更成為男女愛情的信物。

    可如今,香包的蹤跡幾乎難尋。

    在慶陽,有位女性仍在為香包四處奔波。

    她就是慶陽香包傳承人——劉蘭芳,

    從下崗職工到工藝美術大師,

    劉蘭芳憑藉對香包藝術的熱愛,

    讓慶陽香包多次走出國門,

    更是帶動了數千名女性的再就業。

    劉蘭芳八歲開始跟隨外婆和母親學習刺繡,

    1997年跟隨甘肅民間藝術代言人王光普,

    學習民間民俗文化產品的保護、研發。

    慶陽香包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中國古代社會盛行“男耕女織”的勞作方式,

    在生產力較為發達的前提下,

    女人們除完成織布縫衣外,

    還做一些工藝品聯絡感情,

    香包也就由此而生並廣為流傳。

    慶陽香包是在絲綢上用綵線繡出各種圖案,

    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

    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等,

    寓意吉祥如意、禳災避邪保平安等。

    傳統的香包刺繡多數以綢緞作為面料,

    顏色主要以大紅、大黃、大綠為主,

    色彩明亮,顯出高雅、富貴。

    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元素的滲透,

    香包是由很多中色系搭配出幾十種顏色,

    而香包刺繡所用面料多以麻紗料為主,

    繡花也由熱鬧、衝擊力強逐漸變得含蓄。

    上世紀90年代初,劉蘭芳下崗了。

    在經過最初的踟躕和彷徨後,

    她靜下心來研究、從小熟悉的傳統香包。

    從最初荷包、鞋墊等最簡單的物件入手,

    劉蘭芳注意到實用的在市場上更有銷路,

    其後便開始嘗試製作繡花鞋、肚兜、蓋頭

    等既有地方特色而又實用的作品。

    她潛心研究傳統工藝,自己創意、設計,

    製作出了一件件精美別緻富

    有地方藝術特色的香包作品。

    在政策的引領與推動下,

    2002年,她的香包製作到了一個新階段,

    這一年劉蘭芳開了自己的公司。

    2014年7月,一批大陸非遺傳人赴美國

    參加一箇中國主題年的文化交流活動,

    劉蘭芳受邀為其中一員。

    在美國白宮的草坪上,

    她透過現場製作和美國民眾進行互動交流。

    2015年4月,

    劉蘭芳再次受邀前往美國,

    在美國的耶魯大學等5所名校開設講座。

    她的作品還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波士頓婦女兒童博物館收藏。

    “慶陽香包只是個地域文化,

    要想走得更遠、走向國際,

    就必須結合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

    如今,她能自行設計生產300個香包系列;

    同時,公司還是慶陽市婦聯手工編織基地,

    僅2015年就已經培訓當地婦女2000多人,

    目前有四千名婦女參與香包的繡制中。

    這些年,雖然受機繡的衝擊影響,

    她始終沒有放棄手工製作,

    因為這樣做出來的香包,才有溫度。

    現在,她將工藝流程編寫出來給學生做,

    用標準化流程來保證手工產品質量。

    香包設計的難度很大,

    不能太複雜,也不能太簡單,

    不但要降低繡的成本,

    還要注重美觀和實用性。

    “我的思路畢竟是有限的,

    我覺得年輕人的理念需要進來,

    才能突破創新。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掉,

    怎麼傳承下去,

    可能需要我們有些奇思妙想,

    希望有大膽的突破性的傳承人,

    將香包文化推進一步。”

  • 4 # 李正菜

    每個做師傅都有這種舊觀念影響,叫做教出徒弟餓死師。我認為這個世界師徒之間,做徒弟的給師傅的一定回報,應盡徒弟一份考心。做師傅的心懷要開放一些,專授給徒弟,讓你的徒弟早日成才,一知半解怎給你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十二天要抱著,放下床就哭,是不是嚇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