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登俊坊柳橋巷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回顧一下歷史上哥倫布和明朝分別在地理大發現這方面幹了什麼,目的是什麼,以及最終達成什麼後果。

    哥倫布本是熱那亞人,大概是從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得到靈感,認為從大西洋往西可以到達富饒的東方(主要目的地大概是中國,日本和印度),於是當時在葡萄牙的他多次前往遊說葡萄牙王室請求資助他前往西方探險,然而葡萄牙當時的重心放在探索南方的西非海岸,對此並不感興趣。於是哥倫布轉而前往西班牙尋求支援,提出的願景除了開拓到達東方的新航線,獲得財富,還有尋找傳說中的東方基督教大國以及傳播主的福音。這對於剛剛統一西班牙,正處於宗教狂熱和財政窘迫中的伊莎貝拉女王顯然有極大的誘惑力(因當時前往東方的兩條傳統貿易線路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已被穆斯林完全壟斷)。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經過兩個多月的航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實際到達的是今天的巴哈馬群島),也“發現”了當時仍處在新石器時代的印第安人。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加勒比群島上的印第安人迅速被滅絕(因其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最為原始,還沒有形成國家,性格溫順),美洲大陸上的其他印第安人也遭到大量的屠戮,瘟疫,強迫勞役以及遷徙。美洲產出的金銀給當時的西歐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提供了原始積累和貨幣來源,避免了明朝後期嚴重的通貨緊縮。美洲的特有作物,玉米、馬鈴薯等為世界人口在這之後的大幅增長提供了易於培植的口糧,菸草、棉花、甘蔗等在美洲的大範圍種植也深刻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此世界上多了一群叫菸民的人,棉花為買不起羊毛衫的窮人提供了廉價的禦寒服裝,甘蔗的大範圍種植使得原來是貴族奢侈品的糖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尋常人家桌上的調味品。當然這三者的大範圍種植僅靠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勞力不足的,這也促進了長達幾個世紀的非洲黑奴貿易。

    說到明朝,有可能發現美洲的人,大概就是七下西洋的鄭和以及鄭和故後繼承其遺志的王景弘了。與哥倫布不同,鄭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對於自己所要去的航線,無疑是有清晰的藍圖,這得益於他本人是穆斯林,而從泉州出發南下穿過東南亞,橫越印度洋到達印度、波斯灣乃至紅海甚至東非海岸這是阿拉伯商人熟稔的利用印度洋季風進行的貿易和朝拜航線。而當時的明朝,貴為天朝上國,永樂帝的心態大致是“凡我應有,無所不有”,下西洋的目的大概是為了宣揚皇恩浩蕩,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許還帶有一點點尋找建文帝下落的私心。在這種思想指引下,鄭和船隊以明朝雄厚的國家實力為後盾,組織了幾十艘大船,人數達到2萬餘人,其規模遠遠超過哥倫布的探險艦隊,一路保境安民,厚往薄來,剿滅海盜,平息叛亂,到訪了亞非的三十多個國家。雖然名義上有貿易以及朝貢,但實際上,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支費浩繁榮,庫藏為虛。”建造這樣大的船隊,組織數萬人歷時數年的遠航,無疑十分耗費人財物三力。且朝貢一事,據永樂帝所言,“朝廷取四夷,當懷之以恩。今後朝貢者,悉以品級賜齎,雖加厚不為過也。”,完全是做虧本買賣,外華人拿一些好看不中用的東西拿來朝貢,就可以換取金銀綢緞等賞賜和回禮,朝貢物的價值遠遠不及賞賜的價值。以至於後來朝貢物堆積如山,不得不將南洋香料等物發給官員衝抵一部分俸祿。甚至如日本等奸猾之輩看到其中的取利之道,頻繁來華朝貢,以致明朝後期不得不規定朝貢頻次,不得屢屢來華。這樣的賠本生意當然不能長久,在收穫了幾十個國家的朝貢後,隨著永樂帝,鄭和乃至王景弘的相繼逝世,明朝的遠洋航行事業也告一段落。

    回到正題,以明朝統治者的心態和出發點,即使發現了美洲,多半也只是實行類似雲南、貴州地區的土司制度甚至當時東北地區的委任酋長和設立都司不定期巡檢的鬆散的羈縻統治,這樣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漢族移民,根本不可能改變當地的人種構成,也不會對明朝的經濟起到什麼助益,最多無非是地圖開疆,這也是後世如外東北(貝加爾湖以南,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外西北(巴爾喀什湖以南,伊塞克湖以東)、外蒙古以及越南和緬甸北部最終脫離中國的根本原因。

    且明朝面向的是太平洋,正對美洲荒涼的西海岸,與歐洲面對的富饒多物產的東海岸也不可同日而語。今日號稱糧倉和酒窖的美國加州,在美國政府實施大規模的引水灌溉計劃之前也是不毛之地,這一點單從後日沙皇俄國在美洲西海岸的拓荒行動就可以看出,俄國在美洲的殖民最終止步於阿拉斯加,所獲也無非貂皮、海豹皮等,在美洲西海岸地區的建立的殖民地最終都衰敗了。

    退一萬步說,明朝皇帝突然開竅,開闢了美洲殖民地,恐怕也不會派軍遠涉重洋打擊印第安人,而是以貿易為主,因為洪武皇帝在開國之初就定下了基本國策“不徵國”,即《皇明祖訓》所載:“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這樣到了今天,也許美洲還會有大大小小無數個印第安人國家,都成為大明名義上的臣屬,可能有少數幾個強橫之輩如阿茲特克、印加、蘇族等會遭到明朝的懲戒性徵伐,但大多數民族的發展並不會如西歐入侵那樣遭到毀滅性的中斷,而美洲也不會有美國、加拿大等白人占主導地位的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西歐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階段缺少了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勞動力來源以及貴金屬對於貨幣的大量供應,很可能如明代中國一樣,陷入資本主義萌芽的困境,社會的發展停滯,但同時也不可能對後世的亞非拉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和剝削、壓榨、殖民,也許世界將在明朝的帶領下變得更為和平,更加溫和的發展,以較為和緩然而較人性化而不是血汗掠奪的方法進入資本主義階段。

  • 2 # 閒看秋風999

    先來看看明朝的"大航海"是為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歸結起來,有如下這些說法:

    明朝大航海主要是基於永樂初年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因為“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建文帝的殘餘勢力還比較強大,明成祖的統治地位仍不很穩固。他區域性改變明太祖的對外政策,不斷遣使出訪各國,企圖以此造成“萬國來朝”的局面,以利於進一步瓦解建文帝的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鄭和下西洋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出現的,是明成祖為維護其權力統治的產物,與明初的社會經濟發展並無因果關係;

    另外,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與各國進行官方貿易,即明朝政府以賞賜大宗物品的形式換回各國的貢品。這些貢品絕大部分都是奢侈品。這種朝貢貿易,是宋元以來海外貿易大發展的一種逆轉,是違反商品經濟規律的。其目的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和封建制度。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質上起著一種嚴重的阻礙作用;

    再其次,鄭和下西洋含有雙層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耀兵異域”,顯示中國之富強,造成“萬國來朝”的氣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開闢通往西洋各國的海上交通,以適應對外貿易與各國入華朝貢的需要;

    最後,鄭和下西洋的性質,前後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前三次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後四次則以促進經濟交流為目的。理由是,透過海路交通,發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為明朝前期外交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指導鄭和下西洋“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決定了鄭和前期出訪的主要任務,是緩和中國與東南及南亞各國的緊張關係,建立這個區域的和平環境。而其後期的活動則表明:他的活動主要是放在南亞以西的地區,以發展中國與亞非諸國的友好關係,促進相互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很顯然,即使明朝發現了美洲,也絕對不會出現如西方大國的殖民主義和經濟掠奪以及殖民統治。充其量就是多了一個"藩屬國"而已。和西方"有意"尋找新大陸的出發點,資金籌集方式以及國內資本主義發展程序完全不一樣,所以結果也迥然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感到超級困惑與倔強,不想做你必須做的事,而且總是逃避,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