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外界的壓力跟自己的焦慮,時常讓我們迷茫不已。抱怨工資低,與付出不成正比,抱怨職場公平等等。這也不由引發了有關於職場上一個經典問題:到底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錢」,還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這也是企業人力資源方面很經典的也很常見的博弈。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天經地義?
通常一個人,會在什麼情況下對企業產生「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抱怨?
不少公司都會告訴剛入職的新人,只要你好好做,你的努力公司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是也就是說說而已,經歷了無數無薪加班,不提離職不漲薪的遭遇後;這時員工就會開始冒出是不是該「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覺得不如把剩餘的時間和精力拿去提升自己或者賺外快呢?
但值得思考的是,秉著「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去賺外塊,真的會有如同預期的收穫嗎?
其實,絕大多數產生上述心態的原因,都是被僱傭者認為自己承擔了非本職工作之內的其它事務。
員工抱怨的,是企業是否願意給予他更多回報這件事的「意願」。
而企業對被僱傭者產生「你能做多少事,我就給你多少錢」的要求時,做為企業方來說,它質疑的,並非員工的「意願」,而是員工的「能力」。
用價值換價錢
聰明人都知道,如果想要掌握自己在薪酬方面的主動性,就要先讓自己值錢,然後再和老闆談論錢。
事實上,大部分工作崗位,工作內容與工資水平相差不大。市場經濟學說,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我們的工資設定,會被一條價值線牽著走,給你5千的工資,他們大概是想要你做價值5千的事,儘管你很忙,又倒垃圾又掃地,但是對價值改變的意義並不大。
在良性的工作環境裡,我們透過勞動展現個人能力與價值,同時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只不過,這種展現個人能力的行為,不一定每次都能換來物質上的回報。但如果一個人,總是抱著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心態去做每件事,其實也很難在工作之餘獲得其它收益。
只需細心觀察一下,其實就不難發現。工作之外的額外收入,其實都是我們先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曾經向人展示過「個人能力」,才獲得的機會。
企業對員工的首要考核標準,通常是看員工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或「節約成本」。等到自己能力到達無人能替代的時候,自然不缺給得起價錢的老闆了?市場不缺少廉價的勞動力,稀缺的永遠都是高含金量的難以替代的人才。
抱著我“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來工作的時候,從勞動法的角度來講並沒有錯,但是或許會影響你未來一年,兩年,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的工資水平。
多做事≠任勞任怨
最新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能者多勞”是坑嗎?鹿哥認為越是被定義為能力者的應該將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不是做一個「任勞任怨」的社畜。
如果只是普通的工作,他只是效率更高一些,老闆就強要給他安排更多的工作,那也應該給他合適的收入。這個時候要求「做多少事,拿多少錢」無可厚非。
從個人角度來看,我們提倡不要過分追求收入與勞動的等額交換。主動承擔更多的工作,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鍛鍊自己,增長才能。但是如果多勞的是低端重複工作,犧牲了自己的思考時間、創新時間,那麼這種多勞是毫無意義的。能者應該賦予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讓他工作更多的時間。
為了工作精益求精,付出多時間來提高工作質量,為公司節約成本、創造更多的收入,這樣的多勞才更有意義。對勞動者而言,也提升了自己的價值。
最後。
經調查,中國的白領每天工作的平均時長是10到13個小時。過長的工作時間,會催生焦慮和迷茫。無論是選擇「做多少事,拿多少錢」,還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是,在選擇要以何種心態去面對工作時,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追求什麼。
鹿哥覺得,良性迴圈下,我們立足成長不斷超越。當環境中缺乏良性迴圈時,我們也不能因為環境問題而放棄自我成長,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目標和要求,以此為準繩來做事。假如實在不認同這個環境,無法忍受,那好聚好散會比被黑化更好。另外,有時上升空間,是你做了、做好,才會出現的。
根據員工的能力和成長速度進行適當的薪酬調整,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避免人才流失。這就是公司設立年度、季度調薪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切忌把員工當奴隸。
現如今,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外界的壓力跟自己的焦慮,時常讓我們迷茫不已。抱怨工資低,與付出不成正比,抱怨職場公平等等。這也不由引發了有關於職場上一個經典問題:到底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錢」,還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這也是企業人力資源方面很經典的也很常見的博弈。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天經地義?
通常一個人,會在什麼情況下對企業產生「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抱怨?
不少公司都會告訴剛入職的新人,只要你好好做,你的努力公司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是也就是說說而已,經歷了無數無薪加班,不提離職不漲薪的遭遇後;這時員工就會開始冒出是不是該「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覺得不如把剩餘的時間和精力拿去提升自己或者賺外快呢?
但值得思考的是,秉著「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去賺外塊,真的會有如同預期的收穫嗎?
其實,絕大多數產生上述心態的原因,都是被僱傭者認為自己承擔了非本職工作之內的其它事務。
員工抱怨的,是企業是否願意給予他更多回報這件事的「意願」。
而企業對被僱傭者產生「你能做多少事,我就給你多少錢」的要求時,做為企業方來說,它質疑的,並非員工的「意願」,而是員工的「能力」。
用價值換價錢
聰明人都知道,如果想要掌握自己在薪酬方面的主動性,就要先讓自己值錢,然後再和老闆談論錢。
事實上,大部分工作崗位,工作內容與工資水平相差不大。市場經濟學說,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我們的工資設定,會被一條價值線牽著走,給你5千的工資,他們大概是想要你做價值5千的事,儘管你很忙,又倒垃圾又掃地,但是對價值改變的意義並不大。
在良性的工作環境裡,我們透過勞動展現個人能力與價值,同時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只不過,這種展現個人能力的行為,不一定每次都能換來物質上的回報。但如果一個人,總是抱著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心態去做每件事,其實也很難在工作之餘獲得其它收益。
只需細心觀察一下,其實就不難發現。工作之外的額外收入,其實都是我們先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曾經向人展示過「個人能力」,才獲得的機會。
企業對員工的首要考核標準,通常是看員工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或「節約成本」。等到自己能力到達無人能替代的時候,自然不缺給得起價錢的老闆了?市場不缺少廉價的勞動力,稀缺的永遠都是高含金量的難以替代的人才。
抱著我“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來工作的時候,從勞動法的角度來講並沒有錯,但是或許會影響你未來一年,兩年,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的工資水平。
多做事≠任勞任怨
最新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能者多勞”是坑嗎?鹿哥認為越是被定義為能力者的應該將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不是做一個「任勞任怨」的社畜。
如果只是普通的工作,他只是效率更高一些,老闆就強要給他安排更多的工作,那也應該給他合適的收入。這個時候要求「做多少事,拿多少錢」無可厚非。
從個人角度來看,我們提倡不要過分追求收入與勞動的等額交換。主動承擔更多的工作,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鍛鍊自己,增長才能。但是如果多勞的是低端重複工作,犧牲了自己的思考時間、創新時間,那麼這種多勞是毫無意義的。能者應該賦予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讓他工作更多的時間。
為了工作精益求精,付出多時間來提高工作質量,為公司節約成本、創造更多的收入,這樣的多勞才更有意義。對勞動者而言,也提升了自己的價值。
最後。
經調查,中國的白領每天工作的平均時長是10到13個小時。過長的工作時間,會催生焦慮和迷茫。無論是選擇「做多少事,拿多少錢」,還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是,在選擇要以何種心態去面對工作時,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追求什麼。
鹿哥覺得,良性迴圈下,我們立足成長不斷超越。當環境中缺乏良性迴圈時,我們也不能因為環境問題而放棄自我成長,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目標和要求,以此為準繩來做事。假如實在不認同這個環境,無法忍受,那好聚好散會比被黑化更好。另外,有時上升空間,是你做了、做好,才會出現的。
根據員工的能力和成長速度進行適當的薪酬調整,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避免人才流失。這就是公司設立年度、季度調薪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切忌把員工當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