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句話比喻他合適嗎?
14
回覆列表
  • 1 # 脫凡入俗

    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句話“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的意思是燕子、麻雀在大堂的樑上 築窩,卻不知道大廈將要被燒燬。

    比喻本處在安樂環境中的人,往往喪失警惕,不知防 備潛伏著的災禍。出處:《三國演義》一一三 回:“近日中常侍黃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 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大概意思就是當時蜀國已經很危險了,而劉禪還在寵信宦官黃皓,遠離忠臣,貪圖享樂,疏遠朝政,完全不知道蜀國其實就是搖搖欲墜,大廈將傾。當然也有司馬昭輕視劉禪,把劉禪視為燕雀,把劉備打下來的基業視為廟堂,暗有嘲諷之意。

  • 2 # 多彩人生1250382763

    這句話是吳主孫休平定內亂後,派使者薛羽出使蜀國回來後,孫休問使者蜀國近況,薛羽(這個羽字帶王字旁,點不出那個字,就用別字吧)彙報情況對孫休說的。但我認為這樣比喻劉禪是不對的,劉禪並不像書上所說的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而是一個大智若愚的裝糊塗的人。書中好幾處能看出來,自他當後主開始很勤政,比如魏分五路大軍來攻蜀,他很著急,而孔明病不能上朝,只好去孔明那以探病為由打探訊息,但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己胸有成竹擺平了。如此事無鉅細朝中有事諸葛亮全辦了,他成個擺設,從此也無心勁管了,到諸葛亮去世,姜維接班,更是有過之每天閒的厲害,有個宦官黃皓陪著還可度日。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維九伐中原,窮兵黷武,國府空虛,糧草籌集困難,兩次因糧草不濟而告失敗。當時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當後來司馬昭派兵攻破蜀京城成都,劉禪投降,送降書,書中統計蜀國共二十八萬戶,九十多萬人口,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史四萬......。就說這有隱滿也差不多。人民不堪重負,人人面帶菜色,當年諸葛亮每遞出師表,後主總委婉地勸相父不要勞頓,別打去了,諸葛亮總哭列列地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無奈,後來姜維一打報告出征,書上就一句話,建安xX年姜維上表出征。最後還是兵敗而降,劉禪被送到魏國軟禁,司馬昭問他在此生活怎樣?劉禪回道:此處樂,不思蜀。,因而保命活著,而後蜀華人民不再為北伐勞命傷財,有生養之機了。所以我認為用"燕雀在堂,不知大廈將焚"來比喻劉禪是不正確的。不知看法合君意否,智者見智吧!

  • 3 # 騰走江湖

    表面看似有道理,但司馬昭到底也不懂劉禪。鬥公非不知,他是大智若愚以愚困智,他在覆巢之下、廈焚之際都能自保而善終,常人如何能及。

    後人每評阿斗為愚伯,試想:諸葛鞠躬之時,司馬惶恐之日,多人奮鬥之秋,人家鬥公安坐太平皇帝四十餘載,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成功?

    安樂公非不思蜀,此處比蜀都安都樂,何必思之?!

  • 4 # 夏目歷史君

    這句話的意思是燕雀在樓上築窩,卻看不到這大廈快要化為灰燼了。引深來看,意思就是說蜀國已經快要滅亡了,而朝堂之人缺沒有發現。

    而當時劉禪也確實是這樣,他渾然沒有發現蜀國要面臨滅頂之災,還是貪圖於享樂,並且任由宦官黃皓到處排除異己 ,等到打到門口了,直接投降,所以這句話來形容他很合適。

  • 5 # 紅色一立

    ‘’燕雀處堂,不知大廈將焚‘’。是指燕雀在家的堂上築窩居住,卻不知房屋將被燒燬。比喻;居安不知思危或處境危險卻不自知,也就說,一個人仗著家裡的祖業,每天與同夥花天酒地,下知家境很危險,禍即將到。

    劉禪,在諸葛孔明死後的二十九年裡,因蜀國空虛,又是新人活躍時代,只唯有姜維是孔明託囑幫助劉家恢復漢室。而姜維出兵後中途糧草接擠不上,遭到節節敗退。劉禪在國無能力下寫下降表,自願稱臣保及全家性命。

    司馬昭的認為,同樣是主,你今天降於我,你不感到羞溽。其實這是司馬昭的大私無公,幸災樂禍對劉表的嘲諷,在為自已擺顯,說出;‘’燕雀處堂,不知大廈將焚‘’,安得不當。

    劉禪如果是朝庭大官的兒子,全是依賴父親,過花天酒地的生活。父親因犯法,被朝庭清算,司馬昭這樣講;‘’燕雀處堂,不知大廈將焚‘’為私就合適,劉禪雖降,但不單為個人,所以不合適。

  • 6 # 青松5698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進入其朝廷,聽不到直言勸誡;進入民間,看到的是百姓不得溫飽。這就是所謂燕雀在樓上築窩,卻看不到這大廈快要化為灰燼了。大概意思就是當時蜀國已經很危險了,而劉禪還在寵信宦官黃皓,遠離忠臣,貪圖享樂,疏遠朝政,完全不知道蜀國其實就是搖搖欲墜,大廈將傾。

  • 7 # 發展

    劉禪在朝廷聽不到直言勸誡,在民間,看到的是百姓不得溫飽。

    這就是所謂燕雀在樓上築窩,卻看不到這大廈快要化為灰燼了。

    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當時的蜀國已經很危險了,而劉禪還在寵信奸臣宦官黃皓,遠離了忠臣,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完全不知道蜀國其實就是搖搖欲墜,大廈即將傾倒。

    這句話比喻的很合適。

  • 8 # 虹貓大俠

    《三國演義》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跨度太快,精彩度也大打折扣,所以最後幾章看的不夠仔細,友提出的這個問題,還真不知道出自哪裡?所以又重新翻了翻書。終於在113回找到了。

    先更正一下,這話不是司馬昭對劉禪說的。

    是吳國的使者薛珝(讀xu三聲,留個記號,省的一會再打,忘了念什麼),出使蜀國後,彙報給吳主孫休時說的話。

    原著是這樣說的:

    珝奏曰:“近日中常侍黃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休嘆曰:“若諸葛武侯在時,何至如此乎!”

    當時的大概情況是這樣的,吳國權臣孫綝(chen一聲)廢孫亮,立孫休。孫休藉助丁奉等人的力量除掉孫綝。吳國發生這麼大的事情,作為同盟,要互相通個氣。劉禪發了賀電(遣使回賀),吳國派薛珝到蜀國答禮。回來後彙報的上述情況。

    意思就是蜀國經濟凋敝,劉禪作為國主還在寵信宦官黃皓,遠離忠臣,貪圖享樂,疏遠朝政。蜀國很危險了,蜀國本國都沒人察覺。孫休聽完彙報後,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唇亡齒寒,又寫了國書,說司馬昭不日篡魏,可能會侵略吳蜀以示威。讓蜀國要早做準備。

    這就是這句話的出處!

  • 9 # 西嶽頑石

    謝邀。在《三國演義》中,這句話並非司馬昭所說,而是出自吳主孫休的使者薛珝之口。原文中這樣交代:珝自蜀中歸,吳主孫休問蜀中近日作何舉動。珝奏曰:“近日中常侍黃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休嘆曰:“若諸葛武侯在時,何至如此乎!”薛珝的意思說,劉禪昏庸無能,身處險境危機四伏卻依然不能警醒,蜀國氣數將盡。

    那麼“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這句話是不是適合劉禪呢?我敢肯定,有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簡直就是為劉禪量身打造的,這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千百年來,劉禪在世人眼中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故事令多少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三國演義》畢竟是一本小說,並非正史,如此蓋棺定論,我認為有失偏頗。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這樣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以諸葛亮的行事風格,他絕不會如此拍馬屁,所以這是一個很中肯的評價。歷史上真實的劉禪絕不是一個昏庸愚蠢的懦弱之人,他可能比不上先主劉備,但也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守成之君。諸葛亮五次北伐,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為完成先帝劉備生前的雄心壯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出洪荒之力盡到了一個託孤重臣的責任。劉禪內心其實是不贊成北伐的,並不是他只想偏安一隅,終日貪圖享樂,而是他認為北伐成功的機率太低,如此勞民傷財,苦了蜀中的百姓。

    即使劉禪內心並不贊同北伐,但還是堅定的支援了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劉禪終止了北伐,他在位四十一年,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如果真的如此昏庸無能,他能交出這樣一副太平盛世的答卷嗎?要知道,諸葛亮只輔佐了劉禪十一年,如果劉禪真是傻帽一個,後面三十年指不定把蜀國折騰成什麼烏煙瘴氣的樣子,可事實並非如此。劉備和諸葛亮的眼睛瞎了,會選一個蠢貨作為蜀國的接班人嗎?不要因為劉禪做了亡國之君,就對他大肆批判,頗有微詞,當時劉禪開城投降,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鍋不能只讓他一個人來背。

    我承認,劉禪並非一代雄主,性格偏於溫和,但做個稱職的守業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樂不思蜀換一種方式解讀,這又何嘗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田黃壽山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