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無言東飛燕

    在我孃家那邊,過年最特別的是年三十吃過晚飯要去墳頭給老祖宗墳上‘點亮’,就是一張報紙或者塑膠袋,用樹棍撐開,中間點上蠟燭,讓祖宗也亮堂堂過年。所有的親戚都要給本家過世的人點亮,後面去的都會評論一下哪家燈多,表示這家的後代人丁旺。嫁到這邊來,風俗與孃家不同,吃團圓飯是年初一早上,菜是薺菜,粉絲,筍,青菜,豆腐,百葉合一鍋煮,盛四碗,一碗飯放兩片糯米糕,一對湯圓。這碗飯不能吃完,要餘點碗裡的。吃完飯要去廟裡燒香祈福。農村裡的年三十晚上還要燒利事。

  • 2 # 一真詩文

    貼春聯

    春節貼春聯是老家的大事兒,這一貼上對聯,年也就算正式開始了。

    早在農曆臘月二十九的這一天,村裡寫毛筆字最好的三伯家,人來人往,熱鬧得很。有的是大人從小賣部裡買來的紅紙,夾在胳膊下,送來讓三伯寫對聯的,這要交代寫幾合門,單扇門幾個,雙扇門幾個,小孩來了說不清楚。有的是小孩來拿寫完晾乾了的對聯的,三伯早就把各家兒的對聯寫好放在一邊兒,有的還捆成一個捆兒,在對聯的背面寫上了這家兒的名兒。這個活小孩能代勞,小孩們也樂意代勞,一路跑著過來了,又一路跑著又回去了。 三伯寫對聯是個大把勢,院子裡放一張大方桌,桌子上放著半碗黑墨汁,另一張小桌子上放著剪刀和紅紙,疊紙裁紙在小桌子上。寫字時,一手握筆一手按紙,絕不看對聯本子。目光專注,懸腕速寫,筆走龍蛇,在對面打下手幫助拉平紙面的小孩兒,常被三伯催促說,快往後拉,你又癔症了。

    三伯的字遠近聞名,流傳甚廣,全村的春聯都是他寫的。客人走親戚一來本村,連呼好字兒。

    對聯寫好拿回來後,在農曆三十早上吃早飯前要貼上,我說的是我們那兒的老規矩,也有地方人們是下午貼對聯的。我不知道下午貼對聯有啥講究,但我知道我們那兒在早上吃飯前貼對聯是有講究的。早上貼對聯,是新一天的開始,是願望展望的開始,這些對聯早上貼上是對新年的期望,是美好的新願。 用新做好的漿糊,認認真真地貼在斑駁的有些年月的門板上,門框上,也貼在磚牆上,土牆上,樹幹上。一時間,滿院生輝,新年的氛圍一下子就濃了起來!

    貼對聯可是不能馬虎的,先貼正房門,再貼偏房門,然後貼大院門,最後貼“出門大吉”條,次序不能亂。門對子哪邊兒貼上聯哪邊貼下聯,門芯上的門神(如果是買的門神畫),不能貼成背靠背,要貼成臉對臉。“槽頭興旺”不能和“人口興旺”弄混貼錯,“小心燈火”要貼在廚房裡,“身體健康”要貼在床腿上,單個的小方塊紅紙“有”要貼在櫃子上,“出門大吉”條要貼在院外,且要貼在出門的道路旁的牆上或樹上。

    對聯全部貼好後,要在大門口放一掛鞭炮,燒上香表,對著神壇磕頭,默默禱告,祈求來年的好運。然後在大門口放上一根長長的木棍,橫放在門前,以示要攔住那些邪祟。 對聯一貼,新年將至,忌諱那些不好的語言和行為,見面多祝福,少爭吵。甚至有要帳的人,也在對聯貼上後不會再上門,因為要過大年了,喜慶吉祥,是大家的共同心願。

    貼春聯,中國的農曆年,它生生不息,留在我們文化的血脈裡,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 3 # 啡嘗道

    小時候的習俗比較多,過的也比較有意思,穿新衣,放鞭炮,扭秧歌,三十晚上要吃豬手,雞爪,寓意明年要撓錢,半夜的餃子要是芹菜餡的,寓意勤快,還會在裡面包上硬幣,看誰能吃到。。。元宵節的時候,我們還自己動手做冰燈,很的意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的心情怎麼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