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洋洋同學
-
2 # 枚姐在山東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徵發育為標誌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時期。隨著青春期生理變化,思想情緒也常不穩定,性格也變得成熟、老練、穩重和自信起來。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一個"問題時期",他們反抗權威,情緒波動大,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往往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並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階段,因此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
為了瞭解青春期知識的普及情況、青春期少年存在的成長困惑、家長對青春期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情感引導的態度以及具體做法,在全市開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情況調查活動。
一、調查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問題設計的: a、家長對待青春期教育的態度;b、家庭中青春期教育的實際情況;c﹑孩子青春期知識瞭解途徑、內容及現狀。
二、調查方法 設計和印製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 對1000名家長和10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家長問卷991份,回收學生問卷995份。組織蓮江口中學35名中學生座談。
三、調查結果
(一)家長對待青春期家庭教育的態度。調查顯示,45%的家長認為性知識的教育應由家長在家庭中完成,也有40%的家長認為是家長和學校共同的責任,有一半的家長認為青春期性教育應該客觀明晰,也有一半家長認為應該適當模糊;有80%認為在孩子生理發育後進行青春期教育;有78%的家長支援孩子與異性交往,但對早戀現象很頭痛,能做好早戀引導工作的只在少數;72%以上的家長希望青春期孩子能學到避孕知識,做到自我保護。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調查顯示,僅有53%的家長對孩子進行過性知識的教育,沒進行過性知識教育的比例佔到47%。70%家的家長自認為了解青春期知識,但在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上,卻常常觸礁,關係緊張,特別是在早戀問題上,矛盾升級,甚至釀成悲劇。僅有35%的家長認為“青春期”是孩子的特殊時期,有準備並知道如何應付,有42%的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期雖有準備,但不知道怎麼應對。有45%的家長能做到與孩子交流青春期問題,但僅有2.4%的學生表示,他們的父母曾主動、詳細地講過有關青春期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識,53%的家長忽視不見,採取迴避態度。
(三)學生青春期知識瞭解途徑及內容。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獲得青春期知識的主要渠道是網路和學校開設課程,還有15%的學生從書籍、影像和宣傳講座中學到青春期知識,父母、家庭教育排在最後。更多的孩子希望從家長那裡獲得青春期知識,希望瞭解青春期生理變化、心理障礙、如何與父母相處等,82%的孩子對青春期有一般性的瞭解,能積極樂觀面對青春期;60%以上的學生反映會和身邊的同學、朋友、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之間交流青春期方面的問題。如果遇到青春期的煩惱,更多的孩子除了選擇向父母求教外,更樂於和同齡的朋友傾訴。
四、存在問題在青春期這個人生極其重要的成長階段,父母的教育起著關鍵作用。然而,面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往往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並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階段,透過調查我們發現青春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 一)對青春期家庭教育重視不夠。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升入初中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更沒有把青春期作為孩子的特殊時期來加以重視和研究,忽略了孩子青春期特點的出現和教育。他們更關注孩子學業、身體健康,對孩子青春期存在的心理問題很漠然,孩子面臨的青春期困惑時,家長缺乏必要的指導和溝通能力。
(二)對性的問題採取迴避態度。家長對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心理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支援孩子和異性有一定交往,但又害怕孩子早戀;一方面不想給孩子揭開性神秘面紗,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能瞭解性知識以便保護自己。在這種矛盾下,很多家長抱著僥倖心理,採取搪塞、迴避的態度處理孩子提出的性的問題,猶抱琵琶半遮面。等一旦出現了嚴重問題,往往措手不及,悔之晚矣。還有一部分家長受社會傳統思想的影響,性知識的教育覺得“難以啟齒”。也有一部分家長低估了現在的孩子,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也決不會做不該做的事,使有早戀跡象的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和幫助,不僅會導致上課走神,無心學習,成績下滑,還很有可能做出越軌的事情,類似未成年人懷孕的例子不在少數。
(三)親子衝突現象更為明顯。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特有的現象,有近六成家長承認難以處理好青春期問題,是導致親子關係不和諧,矛盾升級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們對“主動與孩子交流溝通”這點認識不夠,只有 37%的家長非常重視。實際上,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不願與老師和家長多交流的現象,而且情緒波動大,喜歡意氣用事,此時家長若不重視,也和孩子一樣賭氣、沉默,就會錯過教育的時機,家庭氛圍緊張,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五、意見和建議青春期教育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加強青春期教育,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就要以科學的知識、態度和方法,積極探索未成年人青春期家庭教育工作方法。
(一)家長應該成為青春期家庭教育的主角。青春期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為指導上具有隱私性和個體性,父母與孩子單獨面對面進行最適宜,家庭更易於把握自然性、親和性和適時、適量、適度的原則。 首先,要提高家長家庭教育水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親子觀和成長觀,掌握科學育子的方法,努力從“自然父母”提升為“合格父母”。要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重視青春期家庭教育,以多種載體宣傳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如製作知識卡片、宣傳摺頁,在當地報刊、電臺、電視臺開設關注青春期教育專題欄(節)目等;要以多種形式營造全社會關愛青少年的良好環境,讓廣大家長學習和了解到青春期家庭教育知識,樹立科學正確的青春期家庭教育理念。
其次,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良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孩子在這一時期會出現的一系列身心變化,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反常行為大呼小叫、驚慌失措,甚至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就會使孩子感到孤立無援,逆反心理加重,增加與父母的隔閡。這一時期,家長要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
第三,寬鬆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基礎載體。教育的起點不是小學、不是幼兒園,而是家庭!要想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從家庭著手。家庭氣氛是孩子成長的軟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所以,父母有責任、有義務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更要更新思想觀念,做好自我教育,給孩子有效的示範。
(二)學校應該成為青春期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以學為主,是青春期知識規模傳授的主要陣地。
一是要在規範學校生理衛生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適時、適量、適度地開展青春期教育,做到“四有”即有教學有計劃、授課有教材、課時有保證、講課有教師。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具有青春期教育資質的教育人才。
二是要利用課堂、專家講座、廣播宣傳、影視資料等方式向學生傳輸青春期個人衛生、心理健康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青春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也是人生必然的成長過程,做到有知識儲備、有心理準備、有應對措施,避免盲目性、任意性。
三是學校應該設立青春期學生心理輔導室,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各種疑問和困惑,使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的疏導,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四是家庭和學校資源整合,透過經驗交流、走訪、案例剖析等形式,建立學校與家長溝通的一個良好平臺。針對孩子出現的青春期問題,要做到及時預防、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三)青春期性教育應該客觀明晰。青春期發育是人生必經之途,由於性成熟而出現對性知識渴求和對異性向往是自然的。在青春期進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知識教育是順應自然和社會需要的。如果封閉了正確的性知識,不但不能起保護作用,孩子們很有可能從不良的書籍、網站和同學之間的話語中獲取到不正確的知識,因而會妨礙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
一是要為青春期孩子創造與異性正常交往的機會。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此時,如果家長因為怕孩子早戀而杜絕其與異性交往,或者把同學之間正常的朋友關係誤認為早戀,孩子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入非非,或者因被誤解,而把正常的同學關係發展成為早戀。在孩子與異性的交往問題上,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能正確看待青少年與異性正常交往,變“堵塞”為“疏導”,既要孩子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又要把握孩子與異性交往的方向。
二是要讓孩子正視早戀及性關係的後果。不僅要幫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也要把科學的資訊向他們轉達,讓他們真正做到“知情選擇”。家長要清晰明瞭地告訴青少年,尚未成熟就涉足性關係是冒險之舉;少女懷孕墮胎會殃害健康;感染艾滋病會毀及生命。要讓他們瞭解青少年的感情是豐富而不穩定的,如果不慎落入早戀的陷阱,不僅對課業的打擊是致命的,也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因為其心理、社會、經濟方面均不成熟,更無法承受性關係的後果。
三是要讓孩子瞭解避孕和緊急避孕知識。家長當然希望孩子在青春期不要偷償禁果,但事實表明,越來越多的“小勇士”過早的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我們難以預料究竟哪些孩子會越牆,所以需要給他們建一道安全網--讓孩子瞭解避孕和緊急避孕知識,避免身心受到傷害,達到防患於未然。如果家長認為無法啟齒,可以買一本或借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讀物,選擇一種恰當的方法把書交給孩子,可以把書當成升入初中的紀念品或生日禮物送給孩子,在書的扉頁上寫上祝福語,讓孩子自己閱讀,自己琢磨。 孩子的青春期發育不會等待,經歷不可重複。青春期教育必須適時、科學。青春期教育如果出現缺失和失誤,在個體成長史上就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希望社會、學校和家庭能更多的關注青春期教育,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
-
3 # 遊覽世情
1:針對她的圈子裡有禮貌,對長輩的圈子裡無重視。
2:認識到了感恩,但是不實際行動。還認識到責任與承擔、自愛……
3:喜歡玩網路遊戲,玩的時候容易沉迷其中。給人覺得很自私、無目標、不現實……
4:會自理,手洗的洗衣服比父母手洗乾淨;但是沒有堅持長期這樣做。
5:懂得買菜和做家務,但是堅決稱不會做,沒有時間,玩遊戲很忙(太主見了,管不住)。
6:能按時去學校和收拾自己的房間,害怕父母按排任務。
7:小時候聽她說長大做發明軟體,但是現在卻是說前途渺茫。
8:現在稱最討厭幹苦力活,比如家務、農活、農民工……
9:身體營養達標,每日運動不達標。
10:怎麼感覺依賴性很強,脾氣很大;很懂得抓住父母的弱點和為自己辯解。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把要對家長們的忠告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取得孩子信任是對待青春期孩子的首要條件。”
青春期的孩子既需要自己的空間,同時他們成長中的心靈也很需要有人給予有力的扶持和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會有一些屬於自己的秘密,同時這些充滿困惑的“秘密”也很期望有人能給予指點;青春期的孩子對世界再一次有了強盛的好奇心,他們希望有人能既不干涉他們瞭解世界的願望,又能告訴他們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本來,父母會是青春期孩子教育的最好人選。但是,太多的父母選擇了那麼魯莽的方式想要闖進孩子的心靈,使得孩子們只能慌慌張張地把自己剛想要開啟的那扇心門關上。怎樣避免這樣的問題,家長們一定要學習和了解:什麼才是青春期孩子真正想要的;怎樣才能給予青春期孩子真正想要的;怎樣給予,青春期孩子才會接受。
在改善親子關係上做了哪些?努力的方向是什麼?首先要搞明白一個概念,何謂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的一種行為和行為之間互為因果的習慣,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的行為習慣模式,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為舉止正確與否,合乎規律與否,而不在於平時說教了多少。
自從學習了家庭教育理念,知道正常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做到欣賞他、認同他、信任他、尊重他,遠遠地看著他,放手讓他去體驗,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予建議,讓他有山一樣厚重的安全感,有潤物無聲的愛滋潤著他。
而我學習了這麼久,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感受到了嗎? 我只能說是在嘗試著、摸索著,老師雖然告訴了我基本概念,轉化成正確的行為對我來說有些費勁。所幸的是我時而清醒著: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自己做人的過程!加上反思過去對孩子的種種錯誤行為,在愧疚的積澱中我慢慢地冷靜下來,對孩子減少了傷害,控制命令式的話不說了,明顯的要求少說了,批評指責的話少說了,長篇大論的講道理少了,說話也儘可能想一下再說,所以孩子有時會小幽默一下:媽媽,你怎麼換臺詞了!從兒子反應裡我覺得也是親子關係有所改變的結果,至少開始對我有積極迴應,是對我的激勵,同時也是對我提醒,在說話潛意識裡包含著要求,只是變換了一下方式,並不能算是與孩子的真誠溝通交流,是孩子在鞭策我去調整,促進我的成長。 在制訂ABC原則中,孩子沒有積極地參與制訂,可在後面的實施過程中卻一點點地按約定的內容來約束自己。從這裡我發現孩子是天生有原則性、規則意識的,只是我之前自己沒有原則性,卻對產生的結果從對方身上找原因,去苛責對方,使關係日益僵化,只因為我的愛寬嚴無度。記得孩子無度看電視,我將家裡的電視卡都拔了,孩子到外面去借十多年前奧特曼碟片回來消遣時間,我也來了興致去重溫這老片子,兒子見有我加盟,特意挑選精彩的出來一起看,看的時候也不再近距離的看了,而是坐在我身邊興奮地講解劇情,坐著坐著孩子就側躺頭枕著我的腿看了,那時候我才感覺到孩子是那麼孤獨,多麼需要有人陪伴他。而我這麼些年都在忙什麼!有人把“忙”字拆開解釋說是心死了,一個心死了的人是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的,他孤獨無助的時候只有找電視機為伴,而我還要堂而皇之地指責他就知道看電視,在這個圈子裡我們誰也跳不出,在一次次聲嘶力竭之後給孩子蒙上的是無盡的無奈和悲哀,所以能透過現象、問題背後先去感受一下孩子的情感是多麼重要。 給孩子建造一座以真愛為地基,以德行和責任做房頂、以信念和智慧做支柱的家,那就從理解孩子的內心開始做起吧。不要把孩子當小孩,要知道即使是孩子他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只是我們隨著年齡的成熟卻忘本了,認為小屁孩知道些什麼啊!當我漠視這些的時候卻是與孩子感情越來越疏遠的時候,在思想上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產生共鳴,也就談不上信任了。前些時候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兒童的心靈需要極大的關注和愛護》一文,我才關注到孩子的情感問題上來。文中說要特別關注和愛護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律的開始。只有先從父母那裡感受到肯定和讚許,相信孩子一定會努力做得更好。正如孩子是否有自信,前提是父母信任與否;孩子是否上進,前提是父母幫助與否。只有對孩子認可了,幫助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幫助的,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孩子從內心裡更需要他人幫助。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更需要得到在精神層面的幫助,這個前提是我先成長成熟我自己,勇於去嘗試,去行動,才會有體驗可分享,才能體驗孩子的內心感受,而不是擺出一副頤指氣使的氣勢說:你給我上來!去體諒每個人生存的艱辛和不如意,用行動帶動行動,用生命感動生命,在困難面前我們抱緊一團那是最溫暖的時刻。 面對事情不要帶著主觀意識去下定論,相信每個孩子從內心都希望自己優秀的,肯定不希望自己把事情做錯,做壞。對孩子無心做錯或不知道後果的錯誤,我們一定要寬容以待,是人都會犯錯,所以即使把事情搞砸了,一定不要產生暴怒的情緒,笑對問題,心想我們又有進步的空間了。告訴自己一定有能力來解決問題,靜下心來想想問題背後的原因,與孩子一起探討解決的辦法,互相幫助互相建議,明確了方向就行動,在行動中去調整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能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孩子在體驗中覺得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加了信任度。 關注與孩子年齡特點相關的話題,提前備課,表達出正向的觀點和自己的意見,做到坦誠溝通。如可以談如何與女同學交往,接觸。告訴他沒必要回避此類問題,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大膽地與女同學交往,給一些忠告,我想這些才是他需要的。
平時少說,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儘量遠遠地看著、去欣賞他,讓他有自我選擇的生存空間,有取捨判斷的能力,就是做到放手還責任給他。我們每個人都承擔著責任,更何況他還是個男孩子,意味著他將來要承擔更多的、更重大的責任。生活需要敢於承擔的強者,敢於挑戰自己的強者。 我們生存於這個法制國家,是受保護的,是有安全感的,所以對於一個家而言,他也必定有規則,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在一定規則約束下才是自由的。所以首先我得有原則性,堅持執行原則,而不是隨著自己情緒來調控。與孩子坐下來商討約定原則的意義,原則的細則,原則的懲戒辦法,我想只要出發點是真誠的,而並不是想透過約定來控制對方,不是想去解決眼前的問題時,孩子一定願意主動遵守。
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消極的思維習慣,不要被這個習慣所控制著。學習從多個角度去看同一個問題,凡事往好處想,生活就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積極去面對,才不會被問題所困擾。相信心境不同,行為也會不同,行為不同,習慣才會不同,習慣不同,性格就會不同,性格不同,命運就會不同,我相信這裡的轉折點。 真的需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去堅持行動,如果在困難面前畏縮退卻,你是永遠也品嚐不到發自內心的歡愉的,只會躲在一個角落裡永遠添不盡自己的哀傷和痛楚,這一切又都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