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男1999
-
2 # 貴陽家裝
個人認為男人要有優勢點!女人“要害”太多,同時,練功不是瑜伽,更不是體操!天朝武學講究傳男不傳女,同時必須有大毅力者方能小成,電視和小說,廣告吹噓的請繞道!古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又云:練功不練拳,到老全玩完!是很有道理的!至於目前天朝的專家,其實都是磚家,他們除了忽悠,就是胡扯,誰信誰完蛋!
-
3 # 福州禪武
女人練武不會比男人有優勢。
青春期前的男女身體發育狀況是差不多的,但進入青春期後,女性的身體是為了生育而成長,女性表現為皮下脂肪增厚,乳房增大,胸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部的曲線日趨明顯,女性出現了曲形線條美。這與骨骼發育變化有關,但更多的因素是女性脂肪厚。這種體型更適合哺育,但男性則表現為肌肉明顯發達,尤其是背肌、臂肌和小腿肌明顯增多,逐漸顯現出力量和陽剛之氣,表現了男人膀大腰圓的男子漢的氣質。這裡男女區別的關鍵是脂肪和肌肉。而武術是以技擊為目的,速度與力量顯然是非常重要的。這點女性弱勢明顯。
襠部雖然是男性最弱的部位,但是並不是想像中那樣容易被擊到,畢竟攻擊的目標較小,現代搏擊術大多側身站姿,能有效防守。女性柔韌是較男性好,但柔韌只有助於動作幅度,速度,在整個現代身體素質劃分裡,力量是是排在首位,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其實柔韌如果太軟是不利於力量的。
有些武術拳術雖是女建立,但只是在某些技法上獨特,在體個體繫上並不能超越當今的搏擊術,散打、拳擊、泰拳類。比如福建的地術拳相傳明末清初,福建南少林寺對面有座白蓮庵,由庵中尼姑四月神尼所創,當時庵中尼姑為護庵健身之術,藝不傳人。該拳是根據女人身材嬌小體力無法與男人對抗衡等缺點,觀察模仿狗的格鬥動作,翻滾跌撲,靈巧多變,快速兇猛,機警靈敏特點和人的反關節拿一點制全身及平衡性原理,悟出並創編了地術拳,此拳在國內其地面技非常獨特,但作為快速激烈的現代搏擊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就是詠春拳在影視的的宣傳下,影響非常大,在有些人心裡好像是天下最好格鬥術,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硃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但現實是,在官方的正規教科書裡沒有收錄詠春拳,在最專業的格鬥擂臺上也沒有看到有詠春的 高手征戰。要知道,UFC綜合格是使用分指手套的,如果女性建立的詠春拳有如此厲害,李小龍也沒必要建立截拳道了。
-
4 # 虎賁安全
首先說,個人練武的優劣勢用性別來分太過籠統和偏頗。練武這種事用個人來區分優劣勢才對。不論男女,有些人天生身體結構適合練武有的就不適合。
其實要說優勢,現實不是武俠小說,沒有那麼多所謂的天縱奇才練武的胚子。武學這東西要學很簡單,老話講吐痰不掛嘴,撒尿不溼鞋的就能。也就是說身體素質只要是正常人的水平就能練,可是能練不等於能練好。這才是其中的區別,主要在你悟性如何,下不下功夫。除此之外其實也太多所謂的優勢劣勢。武術是格鬥技術,功夫是你花在這件事上真正努力的時間積累所獲得的能力。所以說男女身體上的某些生理差別並不是絕對的優勢或者劣勢。
至於優劣勢的說法,大概有兩個出處。其一是各種武俠小說,其二應該是各種武術隊的選人。
這武俠小說自不必說,一般主角都是連著骨骼驚奇天縱的練武奇才加連番奇遇一朝出山沒幾天不是有秘籍就是有名師的。給大家洗腦了。
其實吧,武術之所以能和功夫通意。除了是李小龍的定義還因為三百六十行裡這件事武行是技術與功夫都不能缺的一門。過去的行當,他沒學過都這靠自己摸索也能成事。沒殺過豬夠膽子總能練出來,沒學過說相聲聽會一段走穴就能說半輩子,他都能矇事啊。唯獨這武術連門外人都蒙不了,你能打了不一定就是好,可不能打絕對是不好。而能打,要的是下功夫,而不是什麼身大力不虧的優勢,否則就不叫技擊了。
你說那孫祿堂六七十歲一根細竹竿折服了日本劍道高手,他有什麼先天優勢?一個老年人再怎麼身體素質能比一個壯年人強麼?看的就是技術和功夫,你拔刀人家老頭料敵先機知道怎麼拔刀好,你會怎麼拔刀竹棍一下就放在手筋腕骨處了。那日本劍道高手也是個懂行,能推演後果。竹棍點的位置正好是要害,他刀都沒出來人家已經命中了要害,要真拿的是刀自己一條膀子就被卸了。這在現在的外國格鬥吹看來都是老輩傳說挽尊騙人的。可是他們不懂,那比的是功夫不是量化的身體優勢。
古時候沒人會沒練過一點武術還自稱會武,那是會招災引禍的。而我剛才也說過了,現實的武術不是武俠小說,你不能開掛,所以那看的是功夫,不是所謂的先天優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代競技武術隊的挑人標準。說實話,中國武術沒落還得多謝這些所謂的武術隊。武術套路一般是把本門派的一些固定招式技法編練成一套方便練習用的。套路必須配合散手也就是師傅從已經程式化的套路中散拿出一個或者幾個動作講解一下實戰時候是怎麼樣的應用的這個過程把標準化的動作習練和實戰化的技術講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實戰技擊的效果,也才叫真正的武術。
而那些練套路的武術隊且不說沒幾個能給學生散手的教習,就連練的套路有些都是為了單純比較套路不講究實現而新編排的。可以說競技武術就是一種中國特有的難度體操形式,他們選人是為了完成高難度沒有實用價值的動作,而不是從實戰出發。說真的,表演套路雖然無用,但是真不比實戰武術簡單。翻跟頭不能太高,蹦蹦跳跳膝蓋要好等等,要求反而更多,就像是藝術體操選手經過系統訓練可以打打拳擊,但是拳擊手可能萬里也挑不出一來能玩藝術體操。
可問題在於我也說了,不能打的武術我們不說它不配叫武術,可它至少不是什麼好武術。所以他們那些只知道練沒用套路的競技武術的標準不能代表真正實戰武術的標準。
總結來說,有優勢是好,但不是決定因素。有優勢未必就練的好,沒有優勢未必就練不好。武術,看的還是功夫。
老家一個老武師說的,女人身體的柔韌性比男人更好,靈活度也更高,而且身上沒有男人襠部這樣一擊致命的明顯要害。可我感覺男人比女人強壯太多了,而且男人的肌肉決定了無論是爆發還是抗擊打都比女人強太多。但襠部確實也是男人很致命的要害,見過不少沒練過武的女人僅憑經驗掏襠制服比自己強壯得多的男人,如果是受過專業武術訓練的女人專門攻擊男人的襠部那確實有可能忽略力量的差距而最大化女人靈活的優勢,而且據說有個比較出名的武術派系創始人還是個女人?到底這種說法靠譜嗎?
回覆列表
拳法沒用好壞、高低之分。還是要看個人素質,和攻防意識。再一個就是什麼場合?擂臺賽還是純粹的街頭鬥毆?擂臺有各種限制,街頭就複雜多了。有沒有武器?什麼武器?你拿一個水果刀,對方大片刀,分分鐘砍得你懷疑人生。還有對方几個人?你就是再能打,十幾個人一擁而上,拳法再好也是白瞎,個人能力再強也抵不上人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