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足孤獨者
-
2 # 姝子
哲學家是否應該人如其文?“應該”是肯定的,只是事實上很難。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並非他之前的思想家都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而是他看到了太多學派為了迎合皇權而提倡“存天理,滅人慾”,學術脫離了人性基本面。他強調個體差異性和思想個性化,突出從實踐中提煉經驗總結的重要性,以及身教重於言傳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提倡因材施教、無言之教。
思想家提出的哲學觀點也大都需要個體參悟。真正高明的大哲,其思想體系是建立在客觀立場的。從他的哲學觀點看不到其個人的言行習慣和特徵。隨著他的思想傳播面的擴充套件和時間洗禮,留存下來的唯有思想,沒有個人標籤。而一些有具體學科領域的哲學家,則容易因言行不一而被人們注意到。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就是典型人物。
他被人們喻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馬克思也是個典型人物,他的哲學成就完全依賴和仰仗恩格斯的資助。
哲學家因專注于思考太多終極問題,導致現實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反而缺失。會因看透事物本質而對過程忽略。所以很多偉大的哲學家生活很窘迫。若因生理慾望或生存需要,做出了與其認知矛盾的行為。民眾會認為他不應該,但是哲學家也是人,功過是非還是得分開別論。
我不知道哲學家會是怎樣,現實中卻是有很多都很矛盾,像海明威那樣的,寫了無數激勵他人的文章,自己卻是沒勇氣的一死了之了,諸如此類的也應有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