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文藝骨幹

    這個問題問得比較有針對性也很有啟發性。

    權謀這東西,看在誰手裡用,更要看用在什麼時候,我的觀點是,權謀這東西你可以會而不用但最好別人用在你身上的時候你卻渾然不知。

    適不適合權在個人。一如刀劍,膽小者怕傷及自身,裝門面者以之裝飾,唯有高手重劍無鋒,以智勝甚至兵不血刃。追求不同,智慧不同,自然結論也多樣。但幾千年好多人還在讀孫子兵法卻是為何。三十六計到今天不但人們不避諱還當做經典,甚至是西方政治和軍事教材,乃至商業和公關猛料。

    權謀這東西,只不過,高手之間,了無痕跡,而後人再講訴其事也所謂評書、話本,乃至史話、趣談,故事性有餘,趣味性有餘而分析性極度缺乏。未曾開口,但識三分。這種幾乎無形的智力博弈,非一番推理,幾乎看不出 什麼不平常之處。有時候甚至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但渾然不自知。

    僅僅以三國江東為例。魯肅瞬間將“啞巴虧”變成英雄相惜的千古美談的話術能力和作為外來者、後來人遠離政治中心另闢中心進而一步躍升為核心人物的能力,千百年來獨步歷史。陸遜一向善於謀劃,但卻謀人不謀己,百密一疏,日積月累累敵樹怨最終抑鬱而死,這又與其看似滴水不漏實則不久就漏的話術不無關聯。赤壁之戰之前,魯肅、周瑜和張昭的政治主張看似為孫權著想,實則是謀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只不過魯肅和周瑜的利益與孫權的利益重疊部分更多而已?凡此種種,不燒腦不足以推匯出更多——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大人物更多大麻煩 ;周瑜似借甘寧之口嗆聲,蘇飛借甘寧留後路;周瑜顧忌張昭,遮蔽魯肅;孫權似在表演,周瑜“挾持私慮”;魯肅支援劉備做大,自身獲利也大;孫權、呂蒙合力令魯肅就範,魯肅見招拆招解套、以退為進卻名利雙收等等。

    據資料顯示,毛主席的一生,可以說,《三國》幾乎未離身,而這本身就說明《三國》的價值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想。三國的確能增加我們對社會和事物的瞭解,尤其是分析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也許這就是中國的管理學之一。

    現代人安逸久了,講究舒適舒服,過不得苦,更不用說燒腦了。很多人談權謀色變,避之不及。其實,權是權衡,謀是謀劃。權衡謀劃有何可怕的呢。只不過你權了幾層幾緯?謀多者勝。謀的前提就是情報的收集。而情報收集的方法太多了,正面收集,反面推理都是收集情報。情報收集了還要分析。分析麼,至少要分析兩個方面。而在緯度上那就多了。這跟下棋一樣。你想到的別人也想到了,你不會有勝出的可能。

    分析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分析其智者千慮所慮幾何,百密一疏疏在哪裡,分析智慧的角力和利益的搏殺,分析牛人牛起來的過程和手法,評析其中的利害得失,分析各種話術的角度和火候,分析有形的管理和無形的掌控之間的遊走,尤其是無形的掌控到底隱秘在哪些地方。這些東西說好聽的叫公關交際和心理學乃至管理學,領導學,說不好聽的叫厚黑學。有之則城府,無之則菜鳥。這些東西,古代爛熟於縱橫家,當今時代的發展難道還消化不了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中國老話說的是人老了,閱歷豐富,看了三國會更加老謀深算、圓滑世故。但現在的實際是,即使我們看了《三國》也未必能看出來其中的謀略到底牛在哪,很多時候我們倒是隻看故事而未見謀略幾何。易中天先生說“《三國》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至理名言。但問題是,偽善我們尚可發現,權謀我們看了三國好像也不一定能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滿清王朝,大明帝國能延續到現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