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雲散人
-
2 # 水鄉l954
李清照說蘇軾的作品不合律,那是因為他們對詩,文,詞的作品上觀點不同。李論詞的觀點是詞的特點應具有音樂性。而詩可吟,文可誦。但最富變化。而詞必須先有詞牌,而後倚聲填詞,注重五音,五聲,六律以及清濁輕重。詩律寬而詞律嚴。晏歐蘇以詩為詞。而王,曾以文為詞。他們並不注重詞的先天條件。所以李清照認為他們的詞不合律,從當時來看也不無道理l
-
3 # 楊早講史
李清照於《詞論》中稱“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認為柳永的詞符合音律,但詞語內容過於低俗,張先、宋祁等人雖然偶爾有不錯的詞句,但零散不完稱不上名家,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學問上乘、但詞作卻不可取,不過是不加以斷句修飾的詩文而已。
(李清照《詞論》)
李清照自己對此作了解釋,詩分平仄而詞則複雜得多,要配樂可歌,既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蘇軾作詞最大的創舉是以詩為詞,此舉固然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譬如五代以來專擅兒女情長閨幃之事的詞中開始出現報國之情、農村之景,用來抒發作者的志向抱負與人生感受,也提高了詞的境界,大量的用典也促進了詞作的高雅化和文人化,還創造了豪放派這一日後成為詞的重要分類的風格,但是簡單地用詩律來創作詞,打破了詞的音律系統,還有詞前的大量小序,都是詞成了詩的另一種形式,不再能歌唱。就好比把散文切斷就權當做詩一樣。
而李清照強調詞“別是一家”,與詩的創作方法不同,因此看不上蘇軾寫的偽詞實詩。用現在的話說,李清照是詞的原教旨主義者。
(蘇軾《祭張子野文》中表達了自己“詞為詩裔”的觀點)
-
4 # 快樂的小菜雞
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蘇軾,不僅詩文為一時的冠冕,他的詞更獨樹一幟,開創了詞史上的豪放一派,無論在當時或後世,都有著極其巨大的影響。可是,宋代另一位著名詞人李清照,卻對蘇軾的詞不以為然。她在《詞論》中認為蘇軾博學天縱,所作詞氣魄宏大入海,可實際上都是些字句不齊而又往往不和音律的詩,算不得真正的詞。她之所以這樣看待蘇軾詞,是與她對詞的觀念分不開的。
詞出現於隋唐之際,原是可以和樂歌唱的歌詞,早在盛唐以前就活躍於民間。從現存的敦煌民間曲子詞看,詞的題材比較廣泛,有歌頌國家繁榮安定的,有寫戰爭的,也有表現婦女不幸遭遇的;情調較多樣,有婉轉纏綿的,淒涼哀怨的,也有激昂慷慨的。
晚唐、五代時期,文人作詞蔚然成風,但題材以主要集中於綺羅香粉、男女風情,情調則多流於纏惻悽怨、婉約柔靡。詩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筆墨,而詞只寫香豔婉媚的柔情。詩同詞的界限既然日益分明,所謂“詩莊(莊重)詞媚(嫵媚)”、“詞為豔(香豔)科”的看法也就逐漸形成,並且成為一種傳統觀點。這以後雖然出現過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等作品,不同程度地突破“軟而弱”的詞風,卻沒有能夠改變“詞為豔科”的主要傾向。
到了北宋中葉,有著豪放感情、開朗胸懷的蘇軾,在當時革新詩文的高潮中,把革新的春風帶進詞壇,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牢籠,極力拓展詞的表現空間,並且以詩入詞,舉凡懷古、感舊、記遊、說理等向來詩人所慣用的題材,他都可以用詞來表現,使詞成為“無意不可談,無事不可言”的新體詩。他還自覺地創作風格豪放超逸的作品如《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去和柔媚軟弱的詞風一爭高下,並且往往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個性,很不喜歡死死遵循詞牌的聲律限制,這無疑是對詞的一大解放。
李清照雖然也是宋代詞壇上一顆璀璨的巨星,但從她批評蘇詞不“正宗”的詞這一點來看,對詞的看法,並沒有擺脫傳統的羈絆!
回覆列表
又想到群裡某個妹子說李白《清平調》不合格律的梗。
詩和詞都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格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隨梵文佛經傳入,詩人發現佛經吟誦中抑揚頓挫所具有的韻律感並將其引入詩歌,於是在押韻之外有了平仄的變化。但在早期並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初唐詩人的作品以現今的格律來評價,九成出律。直至杜甫才基本定型格律的標準,其後詩人不斷完善,唐朝中後期大致成型,但用律用韻中還是存在少見爭議。
詞源於西域音樂的傳入,不同於中原雅樂清樂的工整,由龜茲高昌等西域國家傳入的燕樂更多以長短調的形式表達,唐朝以逐漸興起,晚唐五代時期開始流行並對音樂進行填詞。這一時期多以酒宴小令形式表現,直到宋朝才真正成為了主流娛樂方式。與格律詩相同,這也存在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早期的填詞中不少位置平仄可以通用,後來為跟音樂更好的結合,平仄要求愈嚴。
所以,作為新生代大V的李清照認為退役大V蘇軾不合律是件很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