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524616883
-
2 # 不負榮光不負你
其實我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又討厭在手機上碼字,昨天就看到這個問題了,今天還是決定回答你。第一,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確實是在兄弟姐妹各自結婚後,關係開始有明顯變化的,畢竟人類主要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生活的,我的觀點是 兄弟姐妹只有在成年以前和結婚以前,在同一個家庭一起長大,可以說那個時候是真正的手足,成家以後 ,只有父母健在的時候才相對親近,比如逢年過節聚一下什麼的, 一旦父母去世了, 都是各自過各自的日子了,可能不會突然就淡了,但是真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你可以去想想,你爺爺奶奶家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家,比如你的姨奶奶家和你的舅爺家等,還有你父母的兄弟姐妹家,比如你姑姑家和你舅舅家等,所以,你的兄弟姐妹也不會例外,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另一半和子女,配偶和子女的地位肯定是大於兄弟姐妹的,從法律角度更是如此。第二,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女的,毫無疑問,父母一定是偏心的,只是偏心的差別有多大,或者你有沒有意識到父母的偏心,本身偏心就是客觀存在的,雙胞胎也不例外。所以,父母的不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第三,兄弟姐妹中,有的人重感情,手足情深,善良沒有心眼,有的呢,人也不壞,但是對父母對兄弟姐妹不是特別關注,只關心自己的小家庭,還有的,重利益,斤斤計較、心眼多,而這些呢,在結婚以前,體現不明顯,也許小時候就是誰吃的零食多,誰要父母的零花錢多,畢竟你人生大事都是在成年以後,考大學,找工作,買房結婚,生兒育女等,所以,小時候的關係沒有經歷太大的考驗,真的不是很明顯,成年以後,結婚以後,關係疏遠,就一目瞭然了。最後的建議,不必過於在意,畢竟是你物件的兄弟姐妹,你只要做好表面你該做的就行,你沒有義務對他們一片真心實意,也不要對他們抱太大期待,還要看他們怎麼對你,人家敬你一尺,你也敬人家一尺就行了。來源:知乎
-
3 # 冷眸印溫柔
我們的生命裡,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不是你可以放心傾吐心事的人,但關鍵時候卻是你可以託付大事的人;他們總是在互相攀比,總是在背後說長道短,總是在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勾心鬥角,但他們也互相扶持,互相守望,在對方生病時守候病床邊,在對方出事時第一時間趕到,出錢出力,出謀劃策;他們儘管有時互相嫌棄,互相指責,互相防備,但在葬禮上也會為對方嚎啕大哭……他們是歡喜冤家,是麻煩製造者,但也正是他們,構築著我們對這世界最初的眷戀,結成了我們和這世界最天然的親緣——他們是我們的親戚,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然而,一個令人惋惜又傷感的現實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親戚越來越少,關係越來越疏遠,曾經讓我們覺得溫暖的親戚,慢慢地沒那麼親了。
也許是因為你的朋友太多了,已經不那麼需要親戚,也許是你的生活太忙節奏太快,所以顧不上了親戚,也許因為相隔的距離太遠了,你慢慢地淡忘了親戚,也許因為你已經很“高大上”了,於是有點瞧不上親戚……可是,別忘了,親戚那裡,有我們的血脈,我們的根,親戚是我們的來處。誰也不能無所依傍飄飄蕩蕩地活著,我們需要和這世界建立親密關係,以活得有情,有味,有安全感,而親戚,是我們和這世界之間最強韌的紐帶。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被記憶釀成醇香的酒,是美好而又詩意的。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走了“從前”,那田園牧歌般的“過去的日子”成了我們共同的鄉愁,親戚,是鄉愁中一道雋永的風景——親戚雖然還在,但是那份親密已經在慢慢消失了。
有熱心人制作了一張親戚關係圖,每年春節前都會成為熱點話題,很多人大呼有用有用,要帶著這張圖回家過春節見親戚——因為他們真的已經不知道怎麼稱呼那各種各樣的親戚了。叔叔伯伯姑姑姨媽還好,輪到表叔堂叔表舅表姨夫舅外公,就真的暈了。親戚關係圖的走紅,說明大部分的親戚已經因為疏於聯絡而正在淡出生活。無怪乎許多人感嘆,現在生活好了,人情淡了。
人情淡了,不是親戚變了,不是我們的心變硬了,而是時代變了。木心的那首詩,叫做《從前慢》。是的,從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慢時代,而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的時代。這快的時代改變了很多事物,包括我們和親戚的關係。
城市化程序加快了,人口的遷徙變快了,導致大量由宗親血脈形成的關係網逐漸疏離,建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受到了巨大沖擊。大量人口的流動,加劇了家族觀念的衰落,特別是對鄉村和小城鎮來說。長期漂泊在外的流動人口,與家鄉親戚們的接觸自然少了,與親戚間的關係必然日漸淡漠。“我們這代獨生子女,父輩大多有兄弟姐妹,幼時過年聚會二三十口,長大堂表兄妹各奔東西,幾年難見,就漸漸疏遠了。”在長沙工作的黃斌,老家在山東,現在一個叔叔在上海,一個姑媽在青島,一個姨媽去了新加坡,表兄弟堂兄弟全都相隔甚遠。“俗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大概是有道理的。”黃斌遺憾地說。
社會發展的速度變快了,這同時也意味著,親戚之間會出現發展的不平衡。發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會階層,發展得慢的,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階層,甚至可能因為不可知的變故淪入更低的階層。當親戚之間的差異變成了階層與階層的差異,疏離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以前的情分固然還在,但真的相處起來,可能雙方都會覺得不夠舒坦自在。50多歲的小學教師袁冬來說,親戚中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差不多的來往就多些,差距較大的,基本不相往來了,他有一個表兄,少時很親密,後來表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方富豪,雖然每次見到他還是很親熱,但他已經極少主動聯絡表兄了。
我們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親戚這種最傳統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親緣上的,然而隨著社會變遷,這種社會關係在城市裡已經開始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業緣、利益緣——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裡,更多的是同事、領導、客戶、合作伙伴,而鮮少有親戚。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最熱衷的一種交往更多的建立在趣緣,即趣味一致上——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雖然互不相識,但三觀相似,意趣相投。我們的交往圈開始慢慢變成一個“價值圈”,圈裡的人要麼是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要麼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實用價值的,親戚們漸漸淡出了這個圈。
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代際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令親情變得不那麼可愛了。年輕一輩從鄉村、小城鎮、小縣城等熟人社會走出,來到更注重個體感受與隱私權利的陌生人社會,與故鄉地理距離拉大的同時,與家人的親情、心理距離也不可避免地拉伸。一方面,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注重人情、私情的表達,相互瞭解、打聽各自的情況,常成為典型話語;另一方面,已經習慣生活在陌生人社會中的年輕人,則更注重自身的隱私和個體感受,熟人社會中常見的噓寒問暖、問候打聽,往往會讓他們產生被窺伺感,感到不適。
-
4 # 小魚兒和她兒子
多是因為各自的另一半吧,比如我嫁得不好,確實感覺跟自己親姐弟沒以前關係親密了,甚至爸媽當別人提起我都感覺很沒面子一樣,沒錢你就會發現這社會有多現實,再親的親情也只能淡淡聯絡,當然了各自有難還是不離不棄親兄弟的。
-
5 # 身有餘香飄萬里
沒結婚以前不管怎麼忙都得回家,兄弟姊妹差不多天天見面的,結婚以後就不一樣了,隨著自己家庭人員的增加,事越來越多了,如孩子的教育,社會的壓力,生活還想好一點等等……。所以回家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兄弟姊妹見面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了,久而久之兄弟姊妹的關係就越來越疏遠了。
回覆列表
關係並沒有疏遠,血濃於水,姊妹兄弟永遠都是永遠值得信賴的親人。但由於婚後來自家庭、子女、工作的壓力是增加了不少,大家都疲於奔波,互相間的走動、交流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給人感覺似乎疏遠了,其實不然,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只要聚在一起,你會發現有說不完的話和一種莫名的溫馨感。
關注【關注】我,探討感情生活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