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快樂17
-
2 # 致命的感覺
以我個人的自身經驗,我不提倡幼兒園過早學習太多的文字東西 。唱歌跳舞一些娛樂活動多參與就好
我的大寶今年十歲,兩歲半開始上幼兒園就學拼音寫數字。那會可能也是因為第一個孩子也有點急功近利的感覺,為了孩子不會寫一個2我氣的飯都沒吃。此處可能你們感覺有點誇張,不過真的是那樣的。也許真的是那會不怎麼會做母親。
等孩子上大班快上一年級的時候我提前兩月沒讓他去,給放了假。幼兒園老師這樣那樣說了一大堆,主要表達的意思是孩子的底子太差了,說到了一年級肯定跟不上,讓我在家好好教教。其實我對於老師說的話,並不感冒。總感覺是因為孩子不在他那上學了他才這樣那樣的說。
轉眼的九月份孩子上了一年級,在小學一年級的一年裡他表現很好,並沒有幼升小那種壓力,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優異都是雙百。
可是到了二年級就明顯的下降了直接九十分,今年四年級,三四年級每次都是八十。明顯的看的出他很厭學,可能由於寫字太早,手的拿筆力度不好寫的字一向都很亂。我一直在讓他改可怎麼都改不過來了。
所以寶媽們對於孩子學習還是不要太心急,多給孩子講些故事,增加他愛好學習的興趣就夠了不要急於讓他學太多東西,更重要的是不要急於寫字。
有了大寶的教訓現在小寶我一點也不急,五歲了什麼都沒讓學,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玩,只要開心就好。
-
3 # 卓爾17469305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指出,學習的模式有兩種:自己探索和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以教為主”就是讓孩子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但是剝奪了孩子探索的過程。這種方式對於成人來說是有效的,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最佳的方式,因為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會促使他們自己去了解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孩子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在大人的引導下自己進行探索。這種學習方式被稱作“輔助式探索”(Guided Discovery)。所以說遊戲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與其去刻意“教”孩子,還不如有意引導孩子去玩、去探索。
-
4 # 親子時光TT
我以前認識的一個鄰居,家裡小寶暫且喚小明吧,他的媽媽是老師,從剛出生便教他認字寫字,識數算數,兩歲時便認識了將近上千字了,一般的兒童讀物都可以無障礙閱讀,會數到1000,會從500倒數到任何數,算五十以內加減法,乍一聽,很厲害,我也一度這樣認為。
後來,接觸了才發現,孩子因為在學習上幾乎花掉所有的時間,家長對作息要求極嚴格,晚五點吃飯,晚六點睡覺,雷打不動,不怎麼運動,家裡幾乎沒有同齡人玩的玩具,有的也是魔方等。
小明骨瘦如柴,腦袋極大,由於身體撐不起腦袋,腦袋總是彎下來。三歲了,還不會說一個字,由於缺乏鍛鍊,小明整日無精打采,總是一個人玩,融不進小朋友的群體。肌肉萎縮,走路內八字,特別難看。他媽媽常年給他開中藥吃,走進他身上就有一股子臭臭的味道。
看到他,我就想寧願不讓孩子過早認那麼多字,數數,也要讓孩子鍛煉出健康的身體,培養Sunny樂觀的性格,培養表達能力。
-
5 # TT辣媽愛美麗
寶寶在幼兒階段就是應該以遊戲和玩為主,在玩中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領域,所以我不提倡孩子在幼兒園過早的學習知識,而且有好多的家長都在吐槽,因為孩子在幼兒園過早的學習了知識,以至於寶寶在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講課的內容孩子都會,反而不再專注於聽講,但老師講到他不會的時候他也不聽,到了最後反而是沒有提前接觸這些知識的孩子學的更快、更好。
我覺得國內的幼兒園可以借鑑國外幼兒園的方式,更注重培養寶寶的自我保護意識,辨識警察、辨識消防員、熟記自己父母及報警電話,對不懷好意的人或行為有簡單的認識……這些方面的常識比單純的書本對孩子更有益。
-
6 # 聰聰媽咪愛寶貝
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非常期待一個培訓,興沖沖地跑過去參加,一節課兩節課甚至整個培訓課程下來,原來是我們都學過的舊知識,那麼我們還會歡呼雀躍嗎?還會打起精神去學習嗎?肯定不會的。
同樣,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了太多的知識,上了一年級之後,他會發現這些知識自己都會,根本不用聽課,考試也還會很好。不聽課了幹什麼?玩兒唄!說唄!結果到了中高年級,江郎才盡,又不善於聽課,糟了,成績下滑了,老師批評了,家長批評了,上進心沒有了……
該玩兒的年紀在學習,該學習的年紀卻玩。沒有辦法,教育現狀就是如此。
-
7 # 捧在手心的成長樹
我家寶貝三歲多了,在上幼兒園。在學校學學兒歌啥的,我覺得還可以吧。如果讓她記更多的詩或者文章,就不太好了,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就像機器一樣的運轉,會讓孩子失去可塑性。尤其是有的不到三歲就上學了,孩子那麼小見到陌生人容易害怕,會失去安全感,性格可能會變得內向。上學的孩子太早寫字的話我也不太贊同,有的四歲多,就讓拿筆寫數字了。畢竟孩子太小,拿筆,會影響到孩子手指骨骼的發育。
-
8 # AnnaChen2000
現在對幼兒園小朋友是否應該學知識有兩派:一派是填鴨式,所謂要“贏在起跑線”,於是向幼兒灌輸各種小學知識;另外一派是反對學習知識,所謂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所以不教任何知識,小朋友儘量開心玩就好。兩者都有忽視了一個核心,那就是“學習的方式”。
填鴨式無非就是注重背誦記憶,讓孩子知其然,甚至直接教會孩子知其所以然。這種教育過程剝奪了孩子探索的過程,包括引起孩子好奇,孩子不斷提問、思考和試錯的過程。讓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習慣在無形中慢慢泯滅。
反對教知識忽略了孩子學習的知識不過是載體,重要的是讓孩子透過合適的學習方法利用知識這個載體學會怎樣學習,以適應將來社會的需要。
所以在幼兒園,知識沒有過不過早的問題,而是學習的方式是否從長遠的目光來起步、是否合適孩子的心智發展水平。
回覆列表
如果孩子過早或單純地學習知識,孩子的可塑性就會大大降低。這也就是托馬斯·蘇德霍夫所說的“不要把孩子訓練成機器”,認為“年輕的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孩子有很多發展方向,不要讓他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於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出生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於成人。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線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