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廬山真秘密
-
2 # 簡課視界江煥勇
我算是“入坑”了吧,但不認為我被坑了。
我買過得到、知乎、樊登讀書會的知識產品,經常使用喜馬拉雅的免費專欄,做過在行的一對一專家,算是知識付費的深度體驗者。
得到
花錢最多(訂了5個專欄)、收穫最多的是得到,在所有的知識付費欄目中,我個人覺得得到的專欄質量最高。
得到,我的感受是:
對專家的篩選非常的嚴格,能夠在得到開專欄的,的確是很牛的人物。我個人就非常推崇吳軍、萬維鋼、王煜全、吳伯凡和張瀟雨,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這些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和洞察力;對知識的品控。得到有一整套知識加工的專業化流程,我覺得這是它和其他知識產品的差別,從羅永浩的退出,大致上能看出得到對內容生產把控的嚴格程度;運營能力極強。得到有很多爭議,我認為覺得最大的誤解是以為買了得到的專欄就能夠學會專欄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不可能的,學習的消化建構過程從來都是個人的事情,得到能提供精選的知識內容,已經是對這個世界的一大貢獻。
樊登讀書會
樊登讀書會也值得推薦,選的書都是好書,解讀也很到位,透過讀書建立學習的線下連線模式也很有價值,比我單獨去找書、讀書高效。
說實話,讓我有一搭沒一搭地讀一本書,最後得到的收穫,不一定有樊登讀書會給我的東西多,如果還有興趣讀書,可以買本書精讀,從這個角度,我認可他的價值。
知乎
知乎社群我是經常用的知識社群,它的知識付費產品有live、問答、電子書出版,我試過前兩者,從產品的角度看,做得都很一般,感覺體驗也不是太好,但電子書我買了一些,原因:
不貴
內容比較實用,貼近實際工作、生活場景
整理得不錯,比零散文章的合集好多了
喜馬拉雅
這檔語音應用,我主要用在是快捷、輕鬆地獲取一些資訊,所以,聽的節目也少(主要是冬吳和曉松),開始用的時候,也沒打算付費。
其實音訊節目不好做,我是在聽了吳伯凡在喜馬拉雅上的伯凡時間才得到這個結論的。前面說過了,吳伯凡是大才子,但在《伯凡時間》上的表現遠不如得到的《伯凡日知錄》、喜馬拉雅的《東吳同學會》,原因就在於《得到》的整體設計和加工,以及梁冬的選題和對話的把控,這恰恰是知識產品出精品的關鍵。
知識付費產品的統計資料
《5分鐘商學院》是得到上訂閱量比較大的一個欄目,第一季訂閱人數超過了15萬人,主理人劉潤諮詢培訓出身,推出的文章,相比其他的欄目,學習的色彩更濃,有匯入、例證、講解、練習、問答。
這款產品可以說明一個基於閱讀和視聽的知識付費產品能做到的學習效果。簡要分析一下資料,我選擇一個數據比較好看的一篇文章《243 | 協同軟體:如何避免與懶惰握手言和》。
1、開啟率。大約20%,15萬人,3萬人閱讀。
連線和觸動,在學習專業上叫啟用舊知、連線新知,在學習的發生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習者在接觸知識資訊後,如果沒有連線觸動,接下來的學習消化是不可能發生的。
按50計算,習得率大約是0.002%。
這就是知識付費產品的學習衰減過程。
-
3 # 我就是飛飛呀
付費知識是一種趨勢,以前聽歌都是免費有一天發現網易雲音樂上的很多歌曲要下載都需要錢。想聽菜頭的話100塊錢一次。於是慢慢的才後知後覺——這是一個為知識付費的時代。除了像邏輯思維、知乎、喜馬拉雅、扇貝……很多的產品都是要想深度體驗就需要付費。像行動成功就是高段付費企業,課程都是針對企業家的,都是上萬的課程,還有比如卓創資訊提供的行情資訊都是要收費的,免費的那麼多,他們的資訊也可以體驗,當你想有針對性的瞭解行情資訊的時候你不得不考慮付費的了。
我在扇貝上買過電子的和紙質的原著覺得很好,並不覺得是入坑,就像有句話說的一樣“免費的東西太容易得到了,只有花錢買來的知識才會去學”當然竟然會選擇付費,肯定是自己考慮過了注意力成本的。
是否值得付費,是否是入坑,主要還是看個人選擇。
-
4 # 5分鐘經典
作為一名普遍大學生,這年 花了3千塊在知識付費上!但是我並不覺著入坑!有些人總 說道理都懂 就是過不好這一生,也有點在嘲笑 這些付費的意思!但是我想舉個例子說說這事!在前兩年阿里巴巴發生的那個員工利用程度搶月餅被開除事件中,從付費專欄中聽到這樣一個觀點,對搶月餅員工該不該開除有兩大陣營 ,基礎底層員工都說不該而經理級以上管理都覺得應該!
我並不能判斷哪個正不正確,我想的是,我想做經理級以上那波人!別跟我扯淡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想的就是賺錢,做那2%的那波人!所以我覺得應該瞭解2%那波人的思維方式。所以我不惜花幾千塊來改變我的思維方式,眼界,世界觀!就算收穫特小 我也覺得幾千塊值得
回覆列表
知識付費多數都是坑,所謂的付費知識,多數在網上可以查到,而且是免費的。只是抓住了有些人懶惰,迅速賺錢的心裡。當然有些東西也是有用的,需要個人仔細斟酌。